近期以来,已有6省9城出现奥密克戎感染病例,其中广东中山、珠海、梅州和深圳相继报告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本土病例。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赵卫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新冠病毒不断产生变异,“毒力”可能减弱,奥密克戎感染者以轻症为主,这些特点使得奥密克戎传播更为隐秘,流调溯源更为艰难,一旦脱离入境闭环管理链条,就有可能产生较大规模的社区传播。
2022年春运已经启动,一场跨地区大规模人口流动对疫情防控带来更大的挑战。大家心中都有一个疑问:今年春节我们要注意什么?
●南方日报记者 黄锦辉
奥密克戎有何特点?
传播更隐秘,社区传播风险高
奥密克戎变异株甫一“登场”,就迅速引起了高度关注。
2021年12月14日下午,广州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12月13日越秀区报告一例入境人员隔离期满返穗居家隔离期间核酸检测阳性,感染的毒株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
这是广东首例、中国内地第二例报告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幸运的是,此次报告的奥密克戎病例是在闭环管理人员排查中发现,并没有引发社区传播。
时间进入2022年,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广东进行了一场隐匿的传播。
1月13日9时起,中山对进出坦洲镇的所有道路实施全面管控,原因是一名食品厂员工自行到发热门诊就诊,核酸检测为阳性。该患者及同住家人14天内均未离开广东省,偶有到珠海市活动。
珠海香洲与中山坦洲相邻,当天就拉起了警报,开展全员核酸检测。1月14日,珠海市报告1例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6例为无症状感染者。截至1月19日21时,珠海市累计确诊病例24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疫情还外溢到了梅州市五华县。
而在天津,奥密克戎变异株被发现时就已经悄无声息地传播了至少三代。
病毒来得“静悄悄”,传播链条延长,社区传播风险高,是这一轮奥密克戎疫情的特点之一。
赵卫介绍,现在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人数持续增多,传播范围更广,即使接种疫苗,也有可能发生突破性感染,而且发生的比例超过其他毒株,“从目前的流行数据来看,奥密克戎发生社区传播风险更高”。
核酸检测是否仍有效?
现有手段还能检测出奥密克戎
赵卫解释,因为奥密克戎的“毒力”进一步减弱,很多患者没有症状,也没有及时就医,所以造成了隐匿传播,“当已经发生了一定症状时,可能已经传播了好几代”。
在与疫情相持的两年时间里,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早”措施是我国防控疫情的经验,但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属性,一旦没有及时捕捉其“蛛丝马迹”,就很有可能引发新一轮感染。
不过,传播轨迹更隐秘,不代表它会“隐身”。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11月底就已经确认,确诊新冠的金标准——PCR检测能检测出奥密克戎变异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也表示,病毒突变位点不影响我国主流核酸检测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总之,现有手段还是能检测出奥密克戎的。
“物传人”如何应对?
“物传人”不是主流 要及时做好严格消杀
纵观全国多地报告的奥密克戎本土疫情,疫情最初源头依然不明。在与变异毒株的博弈中,人类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其中一项就是流调溯源难度再次提升,“零号”病人越来越难定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天津疫情溯源正在进行中,(相关病例)没有出过,也没有和外国人、海外归来的人有接触,所以零号病人现在找不到。”
北京、深圳和珠海也有同样的困扰。在最新通报中,不排除疫情源头来自境外物品暴露感染,这让新冠病毒“物传人”现象的说法不胫而走。
其实,在与新冠病毒交手中,人们曾多次在部分食品表面检测出核酸阳性。
“光是检出核酸阳性,不代表具有传染性,只能说明曾被新冠病毒污染过。”在赵卫看来,新冠病毒主要传播方式是“人传人”,在动态清零的防控策略下,感染人数得到有效控制,才让病毒“物传人”的可能性显现出来。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介绍,“物传人”要造成感染,需满足3个条件:一是物品污染较重;二是病毒在物体表面存活时间较长,一般来说温度越低,病毒存活时间越长;三是接触污染物品时未采取适当防护措施。
但是,相比“人传人”,“物传人”的病毒量往往更低,病例容易出现无症状感染或轻症感染,发现不够及时,就可能引发新的疫情。
为更快排查风险,1月19日,广州发布提醒——2022年1月16日至19日期间,国际快递快件的收件人员,请立即完成1次核酸检测。
赵卫提醒,对于高风险场所和重点区域,要及时做好严格消杀,确保病毒不会存活;普通人不需要过于紧张,在查收国外高风险地区的快递包裹信函要全面消杀,查收快递时戴好口罩、手套。
此外,近期,广州、江门等地相继报告了新冠病毒核酸初筛异常的个案,复核后均为阴性。“假阳性”是如何产生的?
赵卫表示,“假阳性”的发生一方面与核酸检测试剂有关系,再好的试剂,也无法保障百分百准确;另一方面,则有可能是阳性样本或病毒核酸在实验室内产生了污染,在阴性样本进行核酸扩增过程的某个环节,污染进入了反应管。
公众如何防范?
农村防疫应发挥基层医疗机构预警功能
2021年1月,在春运之际,河北石家庄暴发本土新冠疫情,让大家意识到,农村可能是新冠病毒的突破口、防疫的薄弱环节。
2021年1月20日,在广东省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指出,目前农村存在五大风险——返乡人员增多;走访宴请、庙会、婚宴嫁娶等春节习俗活动存在风险;民宿、农家乐、农贸市场等场所存在风险;部分群众防控意识薄弱;部分农村地区卫生医疗条件、服务能力不足。
1月17日,2022年春运开启。又是新一年春运、春节,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提升了病毒的传播与扩散风险,增加疫情防控的难度。
面对挑战,各地开始纷纷制定返乡防疫政策,如规定返乡前提前3天报备、需持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等,尽力降低春节返乡的疫情传播风险。
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咨询委员会专家吴浩曾强调,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医疗机构能力可能比较薄弱,要发挥基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的哨点作用,发挥监测排查作用,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
在赵卫看来,一方面,农村防疫需要预防输入性风险;另一方面,要迅速控制好传染源,一旦有疑似病人,要保证闭环管理,保证疑似患者不会到社会上接触更多人,不给病毒可乘之机。
对于每个返乡的人来说,应该做些什么?
首先,旅途中留票据。在回家旅途中,一方面要准备充足的口罩和消毒液;另一方面,要保留好车船飞机票据,票据上标记有具体班次、座位信息,便于追溯出行行程。
其次,少聚集、减习俗。疫情防控形势特殊,非必要不外出,家庭私人聚会、聚餐最好控制在10人以下。春节期间,也是农村红白喜事的高峰期,但今年倡导“红事缓办、白事简办、宴请不办”。如果实在要办,要尽量减少参与人数,尽量少摆席。
再次,接种疫苗加强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加强针”的主要目标仍然是预防住院、严重疾病和死亡。
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各种疫苗产生的抗体水平下降,加强免疫势在必行。“当人体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等)接种疫苗时,就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此时免疫记忆已经建立,免疫系统可以快速开始产生抗体,持久性更好。”广东省公共卫生专家王鸣说。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林鹏指出,加强接种疫苗,尤其是异源加强接种(如灭活病毒疫苗+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mRNA疫苗),可以显著提高人体中和抗体滴度。有研究表明,泛冠状病毒疫苗研发可能是未来新冠病毒疫苗的重点研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