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可至丰湖书藏——惠州市图书馆更名背后的故事

  4月27日,位于惠州江北的惠州市图书馆举行揭牌仪式,惠州慈云图书馆正式更名为惠州市图书馆,这意味着这一名称能更直观地体现出地市级政府公共文化设施的属性,更能反映图书馆是服务全体惠州市民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惠州市图书馆前身为晚清惠州丰湖书藏,已历百余年。它的发展历程像一本旧书,几度迁址,数次易名,承载着惠州的文脉,给予这座城市温润的文化滋养。

4月27日,惠州慈云图书馆正式更名为惠州市图书馆。

  丰湖书藏是我国最早兴办的学校图书馆之一

  惠州市图书馆前身为始建于1886年的惠州丰湖书藏,它的创办者为当时的丰湖书院山长梁鼎芬。梁鼎芬来自广东番禺,为一代名儒东塾先生陈澧的得意门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授翰林编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受两广总督张之洞延聘,梁鼎芬主讲惠州丰湖书院。

  梁鼎芬任丰湖书院山长前后不到两年,但建树颇多。他在丰湖书院的东偏濒湖处建一范孟博祠,南筑书藏为苏东坡祠,欲以东汉范滂和北宋苏东坡的文章道德气节倡导诸生。而创建丰湖书藏,则是梁鼎芬对惠州士风影响更为深刻的另一个重大举措。

丰湖书院丰湖书藏,于2014年重建投入使用。

  此前,惠州知府罗含章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赠书丰湖书院,清道光年间,新任惠州知府杨希铨又特地为书院捐赠图书六百册。这些早期的藏书不办理外借,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直至梁鼎芬首创“丰湖书藏”,才开启了惠州市图书馆的历史。

《惠州私立丰湖图书馆书目》书影 。

  梁鼎芬首先撰写和发出《捐书启事》,向四方求助。梁鼎芬的举措,得到张之洞的大力支持,丰湖书藏很快就收到各地捐来的大批书籍,多达4.6万余册。梁鼎芬还设立《丰湖书藏四约》,分借书约、守书约、藏书约、捐书约四部分,计五十六条,首创一套完整的图书管理制度。丰湖书藏藏书数量最多时达10万册,在当时广东各大书院中也是首屈一指,成为我国最早兴办的学校图书馆之一。

  图书馆建设见证惠州文化发展

  民国初年,因战乱遭到炮火轰击,丰湖书藏被焚,图书损失严重。有关人士为保护藏书,将书藏剩书移至惠州城内小西门二仓,并妥善保管。

  十年后,社会较为安定,惠州地方名士李岱青、黄树棠、张友仁着力倡议,于1921年春在惠州中山公园筹建800平方米的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将小西门二仓的藏书迁入,以“惠州私立丰湖图书馆”命名,由广东名士吴道镕题写石匾,开启惠州市图书馆新的旅程。

广东名士吴道镕题写的“惠州私立丰湖图书馆”石匾。

  惠州私立丰湖图书馆的历史,与广东省文史馆原副馆长、惠州著名民主人士张友仁分不开。在1921年偕他人首先建成图书馆新楼,张友仁又于1948年和陈承宽一起倡议并捐赠扩建图书馆的大楼,加筑前、后两座房子,奠定了惠州市图书馆的基础。张友仁还以此为基地,潜心研究、考证,写作《惠州西湖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友仁首任丰湖图书馆馆长。该图书馆于1950年更名为“东江丰湖图书馆”,翌年改为“东江人民图书馆”,此后,又改为惠阳县图书馆,并于1957年改称惠州市图书馆。

  惠州中山公园代泛亭旧址附近,五一路尽头右侧,可见一栋现代建筑,这是惠州市图书馆、也是民国丰湖图书馆旧址。“惠州私立丰湖图书馆”的碑刻,横躺在大门旁的墙根边。 

中山公园惠州市图书馆原址。

  位于惠州江北高楼大厦间的的惠州市图书馆新馆,则建成于2004年,鉴于香港慈云阁董事局在惠州市图书馆新馆建设中捐资2500万元的公益善举,“惠州市图书馆”更名为“惠州慈云图书馆”。图书馆的建设稳步发展,影响力不断扩大,藏书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二万册,发展到二十一万多册。

  如今,惠州市图书馆复名,再次以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名义,像灯火一样守候着读书人的梦想。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