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的老街巷里,惊现这个即将消失的老行当……

  白铁,是人们对镀锌铁皮的俗称,用镀锌铁皮打制器具的工匠,被称为“白铁匠”。身处机械化、大工业时代的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些传统手艺和那清脆的“叮叮当当”声?在惠州市博罗县城老城区,还有人依然坚守着这传统行当。今天,带您一起重拾这份逐渐消逝的记忆,感受“白铁匠人”汪素芳的坚守。

  在博罗罗阳街道解放西路,有一间经营多年的白铁铺。“叮叮当当……”还未走近,便听到阵阵清脆悦耳的敲打声。在这个面积不到15平方米的屋子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白铁制品:大到铁桶、蒸笼,小到漏斗、勺子……这就是“白铁匠人”汪素芳的白铁铺。

  据汪素芳回忆,“白铁在70年代是很流行的,光在这条街都有十多间白铁铺,每家每户的水桶、盆、水壶、铁锅等基本都是白铁制品。”汪素芳70年代末在“打铁”铺打工,80年代便自己单干,将“打铁”手艺作为营生,迄今已有近40年了。住在附近的居民乃至周边乡镇的人们也都成为她的“忠实粉丝”,“像这些锅盖都是老客户来我这里定的,每年都要一批,他们拿出去卖完了又会来进货。”

  汪素芳说,“打铁”有些类似现在的设计行业,听着简单,做起来却十分不容易。用于制作白铁器具的工具并不多:一把钳子、一把剪子、一把钢直尺、一把圆规、一把小锤子,最笨重的一样是铁砧。先用圆规和直尺在白铁皮上画图,再根据需要用大剪子裁剪、切割成方、圆、弯等各种形状,这些都靠手工完成。

  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因常年拿握工具,汪素芳的双手留下了大大小小的老茧。“制作一个器具的周期虽然很长,但也习惯了。”汪素芳说,以前刚开始学“打铁”的时候,没有专人教学,自己只能拿坏掉的器具拆开研究,照着模板画图,就这样慢慢地掌握了“打铁”的技能。

  如今,随着机器生产以及大量塑料、不锈钢制品的出现,传统工艺受到很大冲击,费时费力的白铁行业也开始不景气。坚守在这条街的“打铁匠”仅剩汪素芳一家了。汪素芳不禁感叹,“年轻人对白铁没什么兴趣,对着这些白铁那么多年,也有割舍不下的感情,这门手艺得不到传承,也许就是我们的遗憾吧。”

  “打铁”在我们看来是一个苦差事,但汪素芳说,愿意用一生去坚守,“不管有没有市场,生意好不好,我都会一直做下去。”

编辑:小丽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