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农企复垦撂荒地 惠城芦洲促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有招

  在芦洲镇群建村,站在东江堤围上眺望,堤坝一边是蜿蜒的东江,另一边是一大片平整好的土地。刚起垄的土地整齐排列,远远望去像是被梳子梳理过一样,留下一行行深深的“齿印”,这片近800亩的土地已经种上了嫩绿的番薯苗。谁能想到,就在一个多月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

  今年来,芦洲镇以整治撂荒地为突破口,盘活闲置土地资源,让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同频共振。截至目前,芦洲镇复耕撂荒土地已达1275亩,除了群建村,还有青塘村的330亩撂荒地准备复耕种上花生和番薯。

撂荒地整治后种上番薯苗。

  引进农企,撂荒地陆续种上番薯苗

  “这块地跟东江边的滩涂地差不多,撂荒了快30年,长满竹子和灌木杂草,人走进去都被草挡得看不见。”说起村里的这块撂荒地,芦洲镇群建村党支部书记感叹道,以前能耕种的土地都是村民最宝贵的财富,只要家中有劳动力都不会抛荒。上世纪90年代,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留守的都是老弱妇孺。此外,受地势等条件限制,从东江引水成本太高,这些地要从水库引水来灌溉,而群建村属于“水尾村”,逢干旱缺水时便缺水灌溉,产出也低,慢慢地,土地成了撂荒地。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出台一项项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尤其是乘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如何把闲置撂荒地利用起来,发展农业产业、增加村民收入,成为群建村“两委”班子一心谋划的事。

  “这些撂荒地连片有近800亩,很适合发展规模化农业。前几年我们就开始筹备流转土地,打算结合国家整治撂荒地政策资金引进农业项目。经过镇里和相关部门牵线搭桥,今年5月终于和惠州本地一家农业公司签约合作,主要种植番薯。”林丽芳介绍,此次签约合作时间为15年,租金为每年每亩800元,用地涉及村中154户村民,每家每户都有,多的10多亩,少的也有一两亩。该项目的落户,为村民增加了一笔租金收入。“如今国家政策好,把闲置土地盘活增加收入,村民也非常支持配合。”林丽芳说。

  统一村民思想、做好土地流转等前期工作后,群建村连片的撂荒地整治于7月初起紧锣密鼓地进行。签约的农业公司抢抓农时,出动五六台挖机同时作业,清理杂树杂草、平整土地,陆续种上了番薯苗。

  夯实根基,以产业兴旺促村民增收

  “当地村干部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支持,统一了大家的思想行动,现在地已经整好,我们就可以甩开膀子去干了。”与群建村签约合作的惠州市三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余东笑介绍,公司租下的近800亩地将实行一季水稻和一季番薯轮番种植的模式增加收益。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番薯100天左右就可以收成,一亩产量可达3500公斤。根据近两年的收购行情,每公斤收购价6元左右,经济效益很可观。该公司在农业基地的耕作管理采取半自动化的模式进行,耕地、浇水、施肥等用机械完成,下苗、捡拾番薯和装袋等环节则需要请工人。“农忙的时候我们会就近请村民来干活,一天的工钱大约150元,对村民来说,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增加一笔收入。”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记者从芦洲镇获悉,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过程中,该镇始终把促进产业发展作为最迫切的问题抓实抓好。近年来,该镇大力挖掘资源集约化和产业化运营效益,探索发展特色农业项目,以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农业为基础,以发展农业加工产业为推进器,发力建设农业强镇,谋划走出一条“强农兴旅”的发展道路。

  该镇持续推进撂荒地集约复垦和“一村一品一特”工程,引进了“瑞禾园”、蓝莓种植等特色农业项目,培育以李子闻名的大兴村获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同时积极对接社会资本,推动芦村村加工厂建设,探索惠州市生态环境园蒸汽余热运用于食品加工,已成功引进惠州中兴豆制品加工、惠州瑞益米面食品加工、深圳市澳华饲料加工项目。

  强农兴旅,以旅促农,农旅结合。如今,芦洲镇在想方设法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正以发展徒步旅游、采摘、特色民宿、客家美食经济为突破点,兴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描绘乡村振兴更美好的图景。

  “如果发展得好,我们还将逐步开发第二产业,做番薯深加工,进一步带动村里的农业产业发展,促进更多村民就业增收。”余东笑盘算着公司未来的发展。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彭红霞 通讯员廖咏琳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