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乡村!惠东白盆珠镇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原标题:

  党建赋能乡村振兴,惠东白盆珠镇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做好“山水文章” 建设美丽乡村

  从甬莞高速高速白盆珠站驶出,进入356省道,在干净平整的柏油路两旁,开了许多农家乐、温泉酒店和民宿,路上穿梭着来自广州、深圳的旅游车辆,这座坐落在粤港澳大湾区最大水库边的山区小镇,宛若一处人来人往的风景区。

  白盆珠曾用名“白朦珠”,镇如其名,是一颗未发掘的朦胧珠,经济基础薄弱,道路极度不便,且地处水源保护区,无法发展现代工业、养殖业,曾有4个省级贫困村、3个市级贫困村以及6个镇级兜底贫困村。

  如今,贫弱窘境已谢幕,华丽蝶变正上演。当前,白盆珠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力党建赋能,坚持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引领推进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建设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创建,闯出了一条以生态振兴为基础,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蓝天碧水青山是白盆珠最鲜明的特色和发展优势。 惠州日报记者蔡伟健 特约通讯员黄少卿 林祝连 通讯员叶衍达 摄

  ◎生态振兴

  “345”党建活动点睛美丽乡村

  夏日傍晚,在白盆珠白马村的白马河畔,道路旁停靠了许多车辆,人们带着游泳圈、救生衣或者游泳板,在河道的浅水区中泡水、游水、打水仗,水花四溅中大家欢声笑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清凉馈赠。

  白马河是一条从莲花山流下的山间小溪,流经白马村最终汇入西枝江。这里水流缓慢、水质清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玩耍。“现在每天下午都好热闹,好像在海边一样。”最近,白马村党支部书记巫石煌正谋划建设一处大型停车场,用于接待逐日增多的外来车辆。

  很难想象,几年前的白马村,曾是一处坐拥山林溪水等生态资源,但却无人问津、潦倒破败的贫困村。“那时候村里脏乱差,基础设施很落后,一下雨就是满腿泥。”巫石煌回忆说。

  生态是最大的发展资源,良好的环境则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近几年,借助乡村振兴东风,白马村对沿街街道进行整体美化亮化,狠抓环境卫生整治,倾力打造“外在美”。针对白马河开展河道整治,在两岸建设堤坝、绿道,铺设加宽柏油马路,并建立了一处鲜花绿树簇拥的湖心岛景观。

  经过一番“美颜”改造,白马河摇身一变,成为了风光独特的天然水上乐园,也有效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最近,正值荔枝、龙眼的上市季节,村民们把自家种的农产品摆出来销售,很快就销售一空,而周边的农家乐、民宿等也迎来了更多客流。

  为了让乡村美丽持续保持,白马村聘请了一支由10名村民组成的保洁队,每名保洁员施行分片包干,每天打扫卫生、检查村里环境状况;并在村民间开展“五星卫生户”评选,调动起群众爱护乡村宜居环境的积极性,形成“户户参与、家家争先”的良好氛围。

  白马村是白盆珠镇盘活绿色生态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缩影。当前,白盆珠镇坚持党建引领,上下联动、共建共管,以建设美丽乡村奖补为抓手,创新开展“345”党建品牌活动,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最大限度凝聚群众力量,合力助推乡村振兴迈出一大步。

  “‘3’是指每周三开展党群清洁日,‘4’是指建设创意四小园,‘5’是指开展五星卫生户评比。”白盆珠镇委书记刘健锋解释说,该镇以各村(居)以党组织为单位,动员全体党员组建党员志愿队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

  截至目前,白盆珠已组织42期546次党群清洁日活动,全镇创建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公园238处,评选出的“五星”户数占全镇常住户数的90%。

  如今,走经白盆珠镇的各个村居,映入眼帘的是每个村子一个个创意十足花园、果园和公园,家家户户门牌上前的卫生星牌,还有穿梭劳动的“红马褂”,成为了白盆珠镇生态美丽乡村的点睛之笔。

  

横坑村小山坡上处处可见低矮茶树。(今日惠州网 资料图片)

  ◎人才振兴

  青年人才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

  在白马村的一处农家乐,沈石坚夫妇俩人正忙前忙后为游客烹饪客家美食。天气炎热,夫妇俩忙的满头大汗,但依然感觉干劲十足,快乐且幸福。

  沈石坚是当地村民,此前在惠东县城的一家大排档做后厨。去年4月,他辞去了之前的工作,选择返乡创业开办农家乐。如今,他的农家乐配备齐全了烹饪设备,可以容纳下20桌客人,每个月营业额近3万元。“现在客人越来越多,我们计划再开设一些客房做民宿,扩大经营。”沈石坚笑容满面地憧憬未来。

  距此不远处,横江村的“一如民宿”老板黄柳宏正在修理庭院,以迎接这个周末即将前来入住的游客。黄柳宏曾是一家跆拳道的馆长,几年前,他在外地游玩时被民宿这种农旅融合的经营模式吸引,便联想到家乡也同样拥有美丽生态资源,于是在2019年着手将老宅改造成为了集烧烤、住宿、餐饮为一体的乡村民宿,并申请到了第一批民宿经营许可证。

  “现在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客人就很多。”黄柳宏感慨地说,这几年家乡变化很大,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在乡村就能享受到城市的精彩生活,正是这些美丽蝶变,唤醒了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对“乡愁”向往。

  如今,像沈石坚、黄柳宏这样“回流”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的出现,为白盆珠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事实上,除了返乡创业的青年,在白盆珠镇、村级党组织里,吸纳的年轻“血液”也在增多。

  横江村党支部副书记陈俊林就是一个典型代表。2014年,28岁的陈俊林还在惠东一家鞋厂打工,在村委干部的号召下,陈俊林回到家乡参与到乡村建设发展事业中。彼时,他还是村里最年轻的村干部。

  相比在外打工,村里的工作繁琐复杂,也更加辛苦。为了做好台账汇总,陈俊林和村委干部们常常席地而坐,一页一页翻查整理;为了推动乡村建设,他还要挨家挨户上门给群众做思想工作。

  不过,家乡每发生一点点变化,都会令陈俊林感到万分欣喜,“从脱贫攻坚到全面衔接乡村振兴,村里发生了巨大改变,这是我一直留在村里工作的动力。”陈俊林说,现在他也算是村里的“老人”了,这几年村委会先后又招来3名80后、2名90后,村委的活力更足,凝聚力也更强了。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去年,白盆珠顺利完成了镇领导班子和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镇委班子平均年龄下降5.2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增加10%;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由53.2岁降低到46.7岁,村“两委”干部比上一届平均年龄下降5.1岁,大专以上学历增加28人,大专以上学历占91%,基层组织的综合素养明显提升。

  选好“领头雁”,配强“当家人”。白盆珠镇党委副书记李正文介绍目前,白盆珠镇还在深入实施镇村干部“大储备”,对603名年轻高学历外出能人“建档立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有抱负、有能力的青年人选择返回家乡。

  青年人才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正成为白盆珠实现全面振兴的真实写照。

白马河河心岛风景优美。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产业振兴

  谋划打造“三水两茶一窑址”

  “莲花山后雨,横坑清前茶,茶芽日日长,茶叶朝朝查。”在西枝江源头、白盆珠的五指嶂下,绿水青山孕育出了曼妙的横坑茶;在粤东难得的丹霞地貌和土壤结构上,白盆珠引进了“茶中贵族”的武夷山岩茶,驯化种植出了品质上层的惠州岩茶……

  近年来,依托丰富且优越的生态资源禀赋,白盆珠镇聚焦产业兴旺,不断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并引进了一系列产业项目,增强山区乡村的“造血”能力,让乡村发展成色更足、后劲更强。

  2016年,双金村村民赖祝平响应乡村振兴号召,看准了茶产业发展前景,从江门迁回家乡发展。五年后,赖祝平的岩茶茶园面积超过200亩,种植了9个品种,每年能产出干茶超过1万斤,并注册了品牌,产品远销成都、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

  为支持岩茶产业发展,白盆珠还成立了茶产业支部委员会。在党组织的强力引领下,对上下片区两大茶园被综合规划建设,依托特色茶园种植业和得天独厚的水生态优势,打造万亩印象岩茶田园综合体,让游客即可品尝到岩茶的醇香,也能走进茶山欣赏茶田美景。

  不仅如此,在岩茶产业带动下,当地村民还有了就近就业的岗位,每年在茶场帮忙采茶、剪枝、施肥的村民就有30多人。岩茶产业的发展,不仅实现了联农带农,也守护了这里的好山好水,让生态美景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白盆珠镇委书记刘健锋介绍,当前,围绕打造国家级户外运动基地和温泉康养旅游小镇目标,白盆珠以“三水两茶一窑址三个节点”作为全镇发展思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工作。

  其中,“三水”指的是依托白盆珠水库和沿岸风光,建设形成43公里符合全马国标的绿道体系;“两茶”指的是推进横坑茶和岩茶转型升级,把丹霞地貌的岩茶园与沿河绿道等景观串珠成环;“一窑址”是以全省最大的明初民窑群——白马窑为基础,建设窑址公园和省陶瓷标本库房,提升乡村振兴文化内涵。

  去年7月,白盆珠镇获得了全市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创建“双示范”机遇。白盆珠镇马上制定实施方案,建立项目库156宗。截至目前,已完工23项,基本完工5项,包括完成镇域标识、三产融合示范中心、樱花茶园、苏联专家楼古树公园、彩虹绿道、白马河心岛等6个重要节点建设,顺利打造首期16公里示范带线路,串联形成文旅、农旅精品旅游线路初见成效。

  随着“双示范”建设深入,白盆珠资源和投资环境也日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社会资本纷至沓来。“目前,我们还在重点推动天然饮用水品牌和精酿啤酒厂项目落户。”刘健锋表示,通过越来越多的优质项目入驻,不断推动产业振兴,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打造乡村振兴旅游发展的白盆珠模式。


白盆珠水库主坝。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特约通讯员李思崇 摄

  ■对话

  白盆珠镇委书记刘健锋:

  生态人文之美 成乡村振兴优势

  坐拥全省最大的明初民窑群白马窑、粤港澳大湾区最大水库白盆珠水库和粤东南第一峰莲花山,白盆珠如同镶嵌在惠东大地上的一颗“绿明珠”。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日前,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白盆珠镇委书记刘健锋,就乡村振兴发展、基层党建等话题进行了对话交流。

  南方日报:近年来,白盆珠镇在乡村振兴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刘健锋:当前,我镇重点抓好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建设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创建工作。今年1月,我镇申请到三产融合示范镇2亿元专项债券。目前正实施新庵片区特色农产品(石头柑、横坑茶、沉香)生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西枝江及白马河旅游规划、西枝江白盆珠段及支流沿线绿道及景观提升项目,将按规定时限完成专项债使用。

  生态美是白盆珠的最大特色。今年3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时隔五年再现白盆珠,这是对我镇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的最好证明。

  当前,我镇全力打造干净整洁美丽白盆珠。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坚决打击破坏环境行为,森林覆盖率保持91%以上,水系水质保持Ⅱ类水平;投入2800万元实施美丽圩镇及主干道风貌管控项目,创新设立人居环境奖补机制,进行每月评比、年终考核。目前,已建成“四小园”238个,“五星”户数占全镇常住户数的90%以上,进一步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和圩镇风貌管控水平,为筑巢引凤、招商引资打下了坚实基础。

  

白盆珠镇将深入挖掘西来古刹等历史文化资源。(今日惠州网 资料图片)

  南方日报:白盆珠镇将重点推动哪些乡村振兴项目,实现怎么的目标?

  刘健锋:今年,我镇以“三水两茶一窑址三个节点”的发展思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工作。

  “三水”指的是依托白盆珠水库和沿岸风光,建设形成43公里符合全马国标的绿道体系,串联美丽圩镇、惠州岩茶公园、苏联专家楼等景点,打造惠州徒步骑行休闲的好去处;开发偏硅酸钠温泉水资源,谋划五星级温泉酒店、合润禾共享农庄、横江晚照·河畔、玉珑山水等优质农旅项目,打造高品质康养旅游产业。

  “两茶”指的是推进横坑茶和岩茶转型升级。当前,白盆珠正加快樱花茶园建设,打造万亩印象岩茶田园综合体,把丹霞地貌的岩茶园与沿河绿道等景观串珠成环;计划以茶为媒展现横坑茶从明朝至今500多年的悠久历史,融合本地红色文化和自然风光,建设茶廉文化教育基地。

  “一窑址”是以全省最大的明初民窑群——白马窑为基础,建设窑址公园和省陶瓷标本库房,充分挖掘和释放窑址文化价值,为惠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提升白盆珠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涵。

  “三个节点”是指正计划在8月开工的重点项目,包括有“畔湾横瑶·十里沉香”项目,打造以沉香主题的三产融合示范基地;新丰石头柑农业园项目,建设石头柑交易中心、配套道路建设、停车场及附属景观工程等,打造石头柑三产融合示范基地;山货出山·预制菜项目,建设净菜预制、仓储、冷链冻库、包装、物流、分拣、展览展销等功能设施,实现联农带农、发展经济的目标。

  南方日报:在党建促乡村振兴方面,白盆珠走出了怎么样的道路,有哪些经验做法及探索?

  刘健锋:白盆珠镇在党建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中,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守住绿水青山蓝天之“形”,筑牢富民兴村之“根”,塑造党风乡风民风之“魂”。

  发挥“红色”领头雁力量。选优配强镇村领导班子,培养一批镇村党员干部,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突出党员联系群众功能,实现共享共治,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党建为抓手,加强环境治理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守护美丽乡村绿色底色,提升乡镇风貌水平。乘借“示范带和示范镇”的东风,以“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为主线,联农带农,搭建“山货出山”平台,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充分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发展温泉产业,挖掘文化内涵,将多个景点串珠成线、提质增效,形成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实现三产融合。

  坚持“江山就是人民”的理念。以党风涵养文明乡风民风,建设农村文化驿站,开展公益课堂,弘扬优良家风,推动基层党建与移风易俗同频共振,让文明乡风劲吹广袤田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今日惠州网 资料图片

  南方日报记者 乌天宇

  

编辑:海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