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年内建成两条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

  日前,龙门县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会议要求,对全县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

  会议提出,全县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按照既定的时间表、任务书、施工图,在补齐短板中释放潜力、在锻造长板中厚培实力,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奋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龙门样板。

  

平陵山下村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红色生态旅游村。这是龙门县红四师休整地学习教育基地。

  平陵山下村

  依托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优势,建设红色生态旅游村

  今年5月,平陵街道举行2022年第一届乡村振兴擂台赛,山下村拔得头筹获得一等奖。山下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海友介绍,山下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战斗堡垒作用,依托红色资源、绿色生态,从组织、产业、文化、人才、生态五个方面发力,向着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红色生态旅游村目标不断努力。

  山下村位于平陵街道北部,地处龙门、河源、博罗三地交界处,是一个具有大革命战争史、抗日战争史、解放战争史的红色村。近年来,山下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聘请专业规划公司制定了2019~2035年发展规划,以“村级搭台、企业参与、社会协同、村民受益”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让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村集体和村民则通过土地流转、就地务工、村企合作等方式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共享发展成果。2021年,山下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6万元,比两年前翻了一番。

  当前,山下村依托红色资源、乡村治理示范村、宅基地制度试点改革营造的发展环境,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盘活闲置宅基地1万多平方米,用于建设红四师休整地学习教育基地、党史学习之路、红色驿站、休闲农庄及“四小园”等。山下村正依托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优势,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引进品牌民宿等旅游项目,努力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红色生态旅游村。

  

龙潭新寮村把竹笋变成大产业。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龙潭新寮村

  小竹笋撬动大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通往龙潭镇新寮村的蜿蜒山路上,道路两旁全是绿油油的竹子。新寮村地处龙潭镇东南部,东邻西溪,南邻大麻布,西至油田林场,是一个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村庄。除此之外,这里还是一个锐意进取、底蕴深厚的革命老区。

  近年来,新寮村党支部通过“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模式,成立了新寮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竹笋种植示范基地,着力打造新寮特色农产品品牌。

  “目前合作社运营得挺好,已经实现村民种植的竹笋全部统一发售,今年以来也收到了很多订单。”新寮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永发介绍,打造竹笋种植示范基地是新寮村的“重头戏”。目前,龙潭镇新寮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通过租赁300亩山地,带动村里农户种植竹笋,竹笋每亩产量约2000公斤,预计到2024年总产值可达30万元,能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3万元。

  “我们新寮村在这届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环境等各方面都好了很多。”新寮村村民余大叔说,随着新寮村的竹笋初步推向网络市场,种植户能感受到日子正在一天天变好。

  黄永发表示,新寮村党支部将继续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以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为抓手,改出当地特色,充分盘活村内闲置民房、村集体土地等资产,以有偿转让、租赁等形式,推动兴办厂房、加工竹笋、打造药材加工场地等集体经营项目建设,并着力种植深山古茶树,实现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计划

  今年推动80%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农村环境的蝶变一直在龙门大地不断上演。2021年,龙门县乡村环境提档升级结出累累硕果。不仅成功建成1个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打造2个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和94个美丽乡村,基本建成“三生体验·康养农旅”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生态田园·恬美瑶乡”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也在稳步建设中。在获评为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的同时,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试点,有效完成了100个试点村宅改工作。

  龙门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2年,龙门县将有力有序发展“三农”,奋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将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发展格局,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建成“三生体验·康养农旅”“生态田园·恬美瑶乡”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启动“愉悦龙门·工贸文旅”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建设。

  报告特别提到,龙门还将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并通过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抓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推动80%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龙门宣

编辑: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