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画廊将显现!龙门拟建设增江沿江文旅体经济带

原标题

龙门拟建设增江沿江文旅体经济带
今年实施17宗项目,未来增江将显现百里画廊优美景象

  龙门水抱千村曲,天岭峰高万壑明。百里增江,蜿蜒穿越龙门、增城两地,自古是滋润两岸群众的“母亲河”,也是一方水土的文明之源,促进了沿江城乡的发展。

  记者从近期召开的龙门两会上了解到,龙门今年将打造增江沿江文旅体经济带,呈现美丽的增江百里画廊。在文旅发展的大浪潮下,增江新时代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增江龙门县城段沿岸风光。 通讯员黄克锋 摄

  增江龙门段有“五重门户”,风景尤佳

  增江自古与龙门密不可分。龙门雨量充沛,山多林密,河流众多。增江在龙门县境内河段为西林河,流经不同乡镇又有各种俗名:龙门河、龙华河、沙迳河、麻榨河等,实际上为增江上游,其河长128.6公里,流域面积2126平方公里,占去增江河长和流域面积过半。

  据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西林水,一名九淋水,源出县西七十里铁冈大山,流经城西,诸溪涧水皆流合焉。东南流入增城县界,经望云岭下,迤逦二百余里,流合于增江。”

  增江进入人文视野,一般认为是始自唐代。唐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潮州,途经增城,夜宿增江口时写下《宿增江口示侄孙湘》(二首),“舟行忘故道,屈曲高林间。林间无所有,奔流但潺潺。嗟我亦拙谋,致身落南蛮。茫然失所指,无路何能还!”谈及增江口一带所见和感慨自身际遇,为世人留下了莽莽森林、居民不多的“南蛮”印象。

  明弘治六年(1493),岭南大儒陈献章送龙门马图冈学生刘宗信返乡,有《赠刘宗信还增城》(四首),有“菊花笑我前,梅花撩我后;问花花不言,驻楫增江口。”对学生的挂念和寄望之情,跃然纸上,为增江增添了一缕温情。

  明代嘉靖年间,东莞人袁永伸受龙门知县吴宗元之邀,到龙门编修县志,船至增江龙虎滩有诗云:“冲寒度虎跳峡,访旧抵龙门;一望天光迴,两涯山色分;水流花片片,人静竹村村;客舫孤眠苦,钟声易断魂。”透露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苦愁,可见这并不是一趟观光之旅,是考验身心的旅途。

  根据清康熙六年《龙门县志》记载,增江龙门段有“五重门户”,“在县治前右为甘香,左为棋盘田,两岸交牙织结,不见水去,是一重门户;下八里至詹村,独石潭高大二丈有余,中立宛如印笏,是二重门户;下张潭五里至咸茶石,高耸中流,如宝幢,是三重门户;下十八里至蓼溪村,虎跳石异状森耸,自上流望之,若虎焉,腾空欲跳,屹立中央河流仅可通舟,堪舆家以为‘落河火星’,是四重门户;又下四十里至塘田村下,两山对峙,奔跃如龙,水中一墪圆起,谓之‘双龙戏水’,把截上流,捍卫牢固,是五重门户。”

 

位于增江沿岸的龙华文笔塔修缮一新。 通讯员钟永廉 摄

  沿岸古迹近年来多有修缮

  古时,增江航运繁忙,是龙门往返增城、广州的主要通道,还冲刷出肥沃的两岸土地,并以清澈的河水哺育龙门人。

  百里增江,或水清沙白,或险滩横生,或平原田畴拥簇,或峡谷相逼,或翠山为伴,中国河流所具备的美景元素,都能在这条河道上找到。正如清康熙《龙门县志》称增江,“层滩百仞,棹小艇溯流其间,流揽胜迹,如入波斯船,种种皆宝。”

  同时,龙门城乡的精华建筑也沿着增江分布延伸,从七星冈龙门古城到龙华绳武围、水坑村,再到沙迳功武村、麻榨东埔村等,古城镇立上游,演绎“七星映斗”,联动中下游星罗棋布的古村落、大宅门,形成一条厚重而灵动的人文走廊,展示着粤中古邑龙门的文采风流。

  多年来,龙门大力推进文旅产业,增江沿江不少古村落焕然一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增江风情。如位于增江中游的功武村,有着600多年历史,于2016年获评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常年吸引着游客前来游览增江的旖旎风光,穿行千余间古民居,观赏省内罕有、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碉楼式古堡之一。近年修葺一新的杏春书室、“万里龙关”牌坊、廖氏宗祠等古建筑,更是重现了增江古村的独特文旅风景。而在龙华水坑,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文笔塔于去年完成修缮并活化利用,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吸引游客慕名而来,开笔礼和成人礼的古老习俗,也在此延续,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增江的自然风景、人文资源,为龙门提升城乡功能品质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龙门提出,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依托沿增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底蕴等优势实施17宗文旅体项目,打造增江沿江文旅体经济带,呈现美丽的增江百里画廊。

  增江这艘宝船,以“两山”理论为导航,穿行在磅礴万山中,向着前方迷人风景进发。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