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政协专题调研组:谋均衡促公平 着力解决学位问题

原标题

谋均衡促公平 着力解决学位问题
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专题调研组

  随着我市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的学位问题日益凸显,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招生工作压力渐增、形势严峻。今年4月起,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组织专题调研组,就我市学位供应面临的具体问题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为期4个多月的专题调研。

  调研组广泛收集各界别群众对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学位供给的意见建议,认真听取了各县(区)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有关情况介绍,参观考察了部分公办和民办学校,多次召开座谈会,基本了解我市近年来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学位的供给情况,提出了我市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的建议和对策,形成了调研报告。 

惠州市惠城区第四十一学校的学生在阅读。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 摄

  现状

  学位供给不均衡现象突出

  调研组介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民生事项,下大力气增加财政投入,新建改建学校,提升师资素质和水平,基本解决了我市人口剧增带来的学位压力。学位供给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财政性教育投入达564.18亿元。我市教育投入基数在珠三角9市中居前位,年均教育投入略有增长。

  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我市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切实保障了快速增长的适龄儿童入学需求,但义务教育学位和普通高中学位供给不均衡现象突出,主要存在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区域性紧缺和普通高中学位供给日趋紧缺等问题。

  调研组分析,从表面看学位紧缺是数量问题,但究其根本却是质量均衡问题,尤其是城区学位紧张问题,比如惠城区和博罗县,这种紧缺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资源性,缺的是优质资源,缺的是名校学位,缺的是群众认可的满意的学位。

  调研组认为,人口快速增长带来学位刚性需求不足。2020年,我市常住人口为604.3万人,比十年前2010年的459.7万人增加了144.6万人,增长31.45%;其中0至14岁人口为125.44万人,占20.76%;流动人口增加106.4万人,增长54.02%,在全国人口净流入地城市中排名前十。未来10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不断完善,惠州地区发展活力和城市吸引力将越来越强,必将迎来常住人口和人才落户的增长小高峰,给我市的义务教育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

  同时,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造成学位区域性不足。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人民群众对更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导致城镇义务教育学位需求剧增,造成公办义务教育学位非常紧张,“农村松,城镇挤;周边松,中心挤”现象和大班额问题非常明显。此外,还存在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造成结构性学位不足;教育政策调整带来公办学校学位供给更大压力;解决问题思路和政策创新性滞后等问题。

  对策

  立足惠州实际提前预判精准施策

  教育是民生之首,是“国之大者”,群众对教育特别是均衡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当前,惠州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对人才、人口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教育发展趋势和规律,站在长远的角度,立足惠州实际,以提质为前提,以均衡为杠杆,以薄弱学校为突破点,以公平为目标,提前预判、精准施策,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市发展特色的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之路。

  调研组建议,一是实行闭环管理,挖潜扩容增加学位供给。推进新建改(扩)建学校建设,将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项目作为政府惠民工程的大事来抓,打一场“学位供给攻坚战”,将已有的战果向纵深推进。成立基础教育统筹协调发展工作专班,督促各主管部门加强协调联动,用担当精神研究解决现有学校建设遗留问题;严格落实住宅小区配建学校规定,加快出台楼盘配建学校接收标准和管理办法,对按规定必须配建教育设施的住宅小区,有政策、有措施、有部署、有行动、有成效、有检查、有反馈、有奖惩等;改善基础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推动乡村和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学资源配置全面改善;试行“民转公”缓解新建公办学校压力。

  二是探索科学管理措施,全面加强教育质量建设。推行校长教师“轮岗制度”,学习北京、深圳、常州最新出台办法,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推行校长教师“轮岗制度”,通过交流轮岗、跟岗学习等模式,把优秀的教师均衡分布到各个学校,实现城市中心区、城乡教育师资的均衡配置,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城市中心区、城乡教育师资的均衡配置;建议市、县(区)政府加大财政投入,逐步推动临聘教师与在编教师基本实现同工同酬,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行列,扩充优质师资,稳定教师队伍;深化教师编制管理,加强教师资源统筹,建立健全师资调动调配机制;探索“强校”牵手“弱校”,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扩大辐射覆盖面,带动办学实力薄弱的学校不断发展,有效化解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现存的教育质量不均衡的僵局;普及“互联网+教育”模式,推动全市中小学“智慧教室”建设,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和校际差别,实现教育公平。

  三是遵循教育规律,加强系统研究谋划。建立法定责任评价体系,落实市、县(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发展基础教育法定责任;教育、公安、国土规划、住建部门联动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学位预测预警研判机制;推动教育规划落实机制,适度超前规划;推动提前介入全面监督机制,将市、县(区)教育部门列为规委会成员,参与城镇规划讨论、决策;探索学区改革和多校划片机制,逐步淡化学区房概念;科学研判高中招生模式的弊端和短板,创新新时代高中招生新模式。

  四是坚持政府和市场两端发力,积极稳妥落实民办教育政策。精准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实行灵活政策,避免“一头沉”和“一刀切”,在新旧条例转换之间设立政策实施的“缓冲期”,实现稳妥过渡,以缓解生源向公办学校快速聚集的压力;可学习借鉴东莞、株洲等市做法,对购买服务的承接主体范围、资格条件、信息台账、财政年度教育经费预算、绩效评价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出台适合我市财力的购买民办学校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学位管理办法,明确购买学位的对象、条件、标准、经费及来源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等;成立由具备较好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的社会贤达组成的教育研究团队,定期研讨惠州教育格局性以及专题性问题,研究成果转化后供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决策参考,研究民办教育出路问题。

编辑:任己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