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应及时就医 把握4.5小时“黄金抢救时间”

  进入11月,冷空气频繁刷着“存在感”,气温也有了反复。进入冬季,除了“冻手冻脚”的不适体感,还是脑卒中的高发期,记者从我市各医院相关门诊获悉,受天气影响,脑梗、心梗等患者明显增多,尤其是体质弱的老年患者,更是高发群体。

  世界卒中组织(WSO)会员、中国卒中学会会员、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博罗分院(博罗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陈光生表示,脑卒中因其高患病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死、致残率,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杀手”,市民了解脑卒中及其防治知识非常必要。 

了解脑卒中及其防治知识非常必要。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把握4.5小时“黄金抢救时间”

  脑卒中,亦称“脑血管意外”,简称“卒中”,俗称“中风”。陈光生介绍,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脑卒中可导致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症状,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且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

  今年7月,中国卒中学会发布了识别卒中早期症状的“BE FAST口诀”。“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E”-Eyes是指眼睛,突发视力变化,视物困难;“F”-Face是指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或麻木,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S”-Speech是指语言,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T”-Time是指时间,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卒中,应立即拨打120求助。

  陈光生表示,脑卒中是由生活方式、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疾病。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脑卒中可防可治。早期积极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及规范化开展脑卒中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并改善脑卒中的预后。

  发生卒中后,80%以上是脑梗死,特别是大动脉闭塞,每分钟大约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脑组织及其所支配的运动、语言、认知及情感等多个功能也将同步逐渐丧失。但是,如果卒中症状能够被早期识别,患者在发病4.5小时之内被及时送达有救治卒中患者能力的(综合)卒中中心医院,得到规范的血管开通治疗,多数可以明显恢复,甚至完全恢复。

  脑卒中的救治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时间窗窄,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在时间窗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及血管内治疗(取栓)等方案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措施,因此,一旦发生脑卒中一定要尽早送医。

  规律的有氧运动可有效预防

  陈光生表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两类。一种是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种族、遗传因素等,另一种是可干预性危险因素,也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主要内容,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吸烟、酒精摄入、饮食、超重或肥胖、运动缺乏、心理因素等。陈光生表示,脑卒中可防可治,一级预防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的根本措施。

  他强调,缺乏体育运动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更是增加死亡风险的独立因子,规律的有氧运动能降低慢性病患者45.9%的全死因风险。

  一般的轻体力活动、断断续续的体育锻炼不能达到预防脑卒中的作用。建议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周总时间不少于150分钟、运动程度中度及以上(运动时心率达到120次/分以上),可选择慢走、慢跑、游泳等项目,如果辅以肌肉强化(抗阻)训练,效果更佳。虽然预防效果与规律的有氧运动强度、持续时间相关,但老年患者尚需注意运动安全,仍需强调个体化选择运动种类、强度、频率及持续时间,循序渐进并且不暂停原有慢性病药物治疗。

  已具有一项或多项心脑血管危险因素者需进行最大运动负荷检测,结合临床意见选择合适自己的运动,并在运动期间定期监测;而处于原有疾病药物控制不佳或出现不稳定情况的患者,需暂停或减少运动强度;有急性或慢性脏器进行性衰竭、冠心综合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状态时,应避免或立即停止运动,及时就医;已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也应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逐渐加强恢复锻炼,预防脑卒中复发。

  惠州日报记者李春凤 通讯员张璐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