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我市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技术有效监管自然保护区
开天眼,看清“隐秘角落” 严监控,违法“无处藏身”
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都会面临一个难题:偏远地区、深山密林等人力不能及的地方,该如何保护?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惠州再出硬招,开启打击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的天眼,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技术,及时发现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卫星遥感+无人机”技术的应用,也填补了我市市级、县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监测的空白。
记者了解到,2019年,我市通过“天上看”“地上查”的方式,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聚焦28个自然保护区内采石场、工矿用地、能源设施、交通旅游、养殖场、农业用地、居民点、道路及水源流域的人类活动。目前,监管部门已为执法部门提供近3000条办案线索,协助查处违法案件近百宗。
出实招:以最小监管成本实现最大监管效益
“自然保护区是我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惠州的重要载体。”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与土壤保护科科长施伟平说,截至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省级自然保护区为骨干,市、县级自然保护区为通道,布局合理,类型较齐全、功能较完备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全市共有森林、海洋、湿地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28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5个、市级7个、县级1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883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2%。
由于我市自然保护区监管点多面广,监管手段及执法人员不足,2020年以前,在自然保护区专项监督的国家“绿盾”检查行动中发现自然生态破坏现象时有发生。为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各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建设活动,筑牢我市生态安全屏障,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区遥感与无人机协同监管服务,以最小的监管成本实现最大的监管效益。
今年,我市通过遥感自查发现的201个自然保护区问题斑点中,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198个,整改率为98.5%。通过定期利用无人机、遥感监测等科技监管手段,我市对28个国家级、省级、市县级自然保护区1883平方公里的重要生态功能区进行遥感监测,并开展自查和整改,及时发现问题,有效防范发生难以逆转的生态破坏,同时有效避免非法开发建设造成的拆迁和生态恢复产生的巨大经济损失。
显成效:每月新增违规活动较监测前下降90%以上
“新技术的应用为自然保护区安上了‘千里眼’,对违法行为形成了有力震慑。”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彭俊杰说,由于保护区面积较大,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具有分布分散、位置隐蔽等特点,仅仅依靠人力巡查,很难及时发现自然保护区内的违建等情况。通过使用卫星、无人机等遥感监测技术,监管部门可以快速发现保护区内人类频繁活动的痕迹线索,结合高分辨率影像提供执法监管证据,并与监管人员实地调查相结合,全面、高效发现违法违规问题。
“只要地块出现变化,‘天上’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惠州空间信息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李宛隆告诉记者,通过运用遥感技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分析技术、干涉雷达影像解译分析技术及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等,最终形成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解译分析报告,每月提交部分遥感监测结果、每季度全域覆盖一次的遥感监测,为快速、高效、提前发现违法行为提供参考依据。
记者了解到,我市已实行卫星遥感监测8个季度、外业核查80余次、无人机起降1800余架次、取证照片2000余张。自2019年遥感监测启动以来,经过持续监测与及时通报问题图斑,保护区内人类活动次数大幅减少。截至今年12月,每月新增违规人类活动相较监测前下降90%以上,复绿面积逐月增加,技术手段助力自然保护区监管成效明显。
与此同时,遥感技术已经应用于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其他相关业务,包括协助反向取证调研自然保护区变化现状、协助调查监控关闭企业活动状况等,并对水源保护地所有潜在违规行为进行大面积全面摸底排查,在我市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惠州日报记者黄晓娜 通讯员惠环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