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丰湖书院当代印记

  提起惠州古代文化教育界的功臣,大家就会下意识地想到苏东坡。然而,在不少惠州市民的心中,清代惠州知府伊秉绶复建丰湖书院,订立学规,重教育兴文化,同样长久影响着惠州文教的发展。

  “敦重”学风传承至今

  惠州西湖内,有一处小岛屿,名为“丰湖半岛”,岛上湖光潋滟,古树苍天,沿着小石路漫步,可到达丰湖书院,书院760多年建立,清代迁建于此,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为惠阳师专—惠州大学—惠州学院所在地。

  2009年惠州学院从丰湖书院迁出后,原地按照宋代风格重建,成为一个集文化、休闲、旅游、园林等为一体的西湖核心人文生态景观,包括文学院、书画院、藏书楼、文昌阁和湖水轩等建筑,书院建筑古朴典雅,园内小景、亭台楼阁一应俱全,环境清幽,偶有鸟语蝉鸣,游客在其中也悠然自得。

  “这个‘重’字怎么少了一撇,是损坏了吗?”刚踏入书院,来自广州的游客吴女士就被堂前书写着“敦重”二字的石碑所吸引。丰湖书院工作人员解释称,这原是伊秉绶的墨宝,石刻是按照其历史原貌复刻而来,并非缺失损坏。

  据《丰湖书院记》记载,丰湖书院在清代重建时,惠州知府伊秉绶为书院的头门撰书了楹联:“学焉得其性之所近;览者将有感于斯文。”又于门厅大书“敦重”二字,并作跋语说:人需厚重也。重则威仪整,学问固。所以语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是之谓乎。余故于厅内题“敦重”二字以铭之。

  记者了解到,惠州学院从丰湖书院迁出后,也在学校进门最显眼处,立了“敦重”石碑,意在传承“敦重”学风。


丰湖书院里,“敦重”石碑俨然立于地上。

  “丰湖书藏”踪迹可循

  “丰湖书藏”盛名为何流传至今呢?丰湖书藏是梁鼎芬任职丰湖书院山长时所创。关于丰湖书藏的建立,梁鼎芬在丰湖书院的高足李绮青曾作文追述:“……书院之西,建楼三楹,四部略备,名曰书藏。既定借书之约,复设扫蠹之佣。亲手题签,自装部目……盖书院之有书藏,由惠州始也。”它标志着惠州乃至岭南地区从管理森严的藏书阁向现代化、民间化的图书馆迈进。

  丰湖书藏具备了近现代图书馆管理制度之雏形,尤其是丰湖书藏中的“四约”(借书约、守书约、藏书约、捐书约四部分,共计五十六条细则),在清代藏书规章中,以其条目为最多,内容亦最为详备,很多已具备了近现代图书馆管理制度之雏形,至今仍有不少细则仍在沿用。

  据记载,在梁鼎芬及后继者不断努力下,丰湖书藏藏书逐年增加,最多时达10万册,是广东早期较具规模的图书馆之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丰湖书藏先后经历了惠州市图书馆、慈云图书馆几个发展阶段,按理来讲,丰湖书藏内的书籍均可在慈云图书馆中找到,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丰湖书藏目录早已丢失,收藏的书籍也多数被毁去。

  目前,惠州市慈云图书馆正在进行古籍的详细梳理,但由于馆内从事古籍工作人手紧缺,任务艰巨过程漫长,现暂时只发现《陶渊明文集卷第四》和《桐阴论画二编目录上卷》两册书上印有“丰湖书藏”的馆藏印。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林海生

编辑:海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