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传统古村“皇思扬”:巍巍屹立五百年 现有精美民宿入驻

  原标题:

  钟灵毓秀之地,人文荟萃之乡,皇思扬古围村巍巍屹立五百年

  古迹古建人文隽永 崇文尚武泽被一方

  西枝江畔、古驿道边,巍巍屹立着一座传统古村名曰“皇思扬”。作为惠州乃至广东久负盛名的传统村落之一,皇思扬古围村坐落于惠州市惠东县多祝镇,村落始建于明朝,至清朝中期形成规模,至今已有五百年历史。

  从鳞次栉比的古建民居,到崇文尚武的家风祖训,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这座古村独特的人文魅力。时移世易,皇思扬古围村历经数百年时光,早已繁华散尽,但城内仍保留着众多古迹古建和隽永的人文印记——2008年,皇思扬古围村入选“广东省传统村落”,2014年入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据考,皇思扬古围村按照“设治防御”的体系而建,建筑设计、格局规划均颇有讲究。鼎盛时期,村内上百座建筑民居紧凑相连,居住人口最多可达数千人。皇思扬崇文重教,文武兼尚,数百年来人才辈出,科甲联第。其中,皇思扬子弟萧凤来武官入仕,其战功赫赫的传奇经历至今仍为后世津津乐道。

  日前记者走访发现,皇思扬古建筑群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堪称宏伟;房前屋后巷道相连、纵横交错;圣旨牌坊、武魁楼、龙光书室等特色古迹古建串珠成链,共同见证皇思扬悠悠历史。本期惠州文脉深入走访皇思扬古围村,追溯百年古村背后的历史故事,探讨古村落活化利用之路。


俯瞰之下,皇思扬古围村规模宏伟 惠东县委宣传部供图

  古村遗韵

  建于清朝的“圣旨牌坊”是鼎盛象征

  俯瞰之下,皇思扬古围村北临西枝江,南近古驿道,占地20多万平方米。逾百座古建民居分布其间,由鹅卵石铺设而成的古道穿村而过,与四通八达的巷道相连互通,也串起了古围村长达五百年的辉煌与沧桑。

  日前,记者再一次踏上游览皇思扬古围村的路程。沿着356省道东行,驶入通往惠东多祝圩镇的分岔路,很快便抵达皇思扬。从圩镇方向步行拐入蜿蜒的村道,路过几座传统民居,记者来到一通石桥上,两侧是形状不规则的池塘,渠水流畅,不闻水声,一派岭南古民居的韵味。“皇思扬里池塘、水井多着呢!”当地村民说。

  从石桥走过,一面高耸的牌坊跃入眼帘,上书“介寿诒谋”四个楷书大字——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圣旨牌坊。根据牌坊一侧石碑上文字记载,牌坊建于清朝,通面阔7.22、通高8.52米,是嘉庆皇帝为表彰清代武进士萧凤来屡立战功,又值其父母均登八十大寿,且五世同堂,所恩准建造。可以说,圣旨牌坊是皇思扬古围村鼎盛一时的象征。

  进入古村中,古朴庄重的古建民居随处可见,古巷道纵横交错、曲折迂回,不熟悉道路的外人,很容易在巷道间迷失方向。记者走访发现,房前屋后的巷道看似凌乱,实则设计布局精巧,很多看似通往“死胡同”的小道,往往“曲径通幽”,拐角处藏着惊喜。

  从蜿蜒交错的鹅卵石巷道窜出,一行人无意间来到了一片空地前,颇有豁然开朗之感。只见空地已爬满野草,地面石砖仍依稀可辨。抬头一看,竟是武魁楼。屋内雕梁画栋、飞檐朱窗,彰显出屋主雅爱翰墨的情怀志趣。

  据记载,武魁楼又名“官厅”,由萧氏六世祖志君公于乾隆年间主持完建,后因萧凤来考取功名而得名。武魁楼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呈三进院落四合院式七开间布。第一进为山门,用于接见普通百姓;第二进是主厅,是办案议事之处;第三进是后厅,作接见官宦贵宾之用。此外,若村中有人考中举人、进士,也会在这里设宴庆祝。

  记者留意到,武魁楼中的山门、主厅和后厅两旁均置十多间厢房,各厢房的布局和装饰区别较大。询问得知,其建筑布局、装饰设计均有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依据,呈现出明显的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分。

  “古村规模之大、建筑之多,让人惊叹。”同行游览皇思扬的周先生表示,虽然他从小在惠东长大,皇思扬古围村的盛名也略有耳闻,但却没有前来参观过。此番游览,着实让他对家乡的文化遗存心生自豪。

  随着走访深入,皇思扬古围村的客家围屋建筑格局逐渐凸显,部分古建筑还保留着旧时作为书院、练武场、花园的痕迹;残旧却不失精致的木雕、石雕、壁画随处可见。置身其中,古老的村寨生活气息从遥远的历史深处飘来。

  事实上,皇思扬古围村里能叫得上名号的古迹古建,除了圣旨牌坊、武魁楼,还有龙光书室、翰林第、大兴门、协天宫等。全村100多座古建民居,共同构成了古围村的宏伟规模。不过,皇思扬古围村的盛名不仅仅在于古建筑群的规模,更在于其背后的历史人文印记。


圣旨牌坊是皇思扬古围村鼎盛一时的象征

  历史溯源

  古村格局按“设治防御”体系而建

  回溯历史,皇思扬古围村始建于明朝,于清朝中期形成规模。综合《惠州府志》《归善县志》等史籍资料考之,明朝时期,萧、杨、许、郑等姓族人从闽南地区迁入皇思扬所在地,各族各姓自此开基奋斗,经过数百年繁衍生息、筚路蓝缕、悉心经营,各姓各族逐渐聚族成寨,开启皇思扬古围村的数百年荣光。

  皇思扬古围村在建筑设计、格局规划上颇有讲究,从房系、姓氏划分,到天文、地理因素,村里的一砖一瓦、一水一桥皆可找到古人智慧的痕迹。

  为加强村内防御功能,村人修筑起了坚固的围墙和城门。整体来看,古围村的建筑格局按“设治防御”体系而建:四周以房屋为屏,以屋连屋、墙连墙的形式将村落围蔽,村内上百座建筑民居紧凑相连,居住人口最多可达数千人,堪称“大围村”。

  古村城郭分外城和内城,外城由东、西、南、北门和围墙连结民居组成,民间房屋的外墙往往不设窗而布枪眼;内城由四姓民居分别筑墙围成,再以鹅卵石铺道连接成一座座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四合院。

  不少人在游览过程中产生疑惑,为何古围村中池塘、水渠如此之多?渠水流畅,不闻水声——这背后其实是皇思扬开基先祖为解决村中排水问题而设计的体系。据介绍,村中通过纵横交错的明沟暗渠收集雨水、污水,将其导入大大小小十多口池塘,继而排入沿村小沥,最终汇入西枝江。古人以水为财,这种融合实用功能和风水讲究的排水系统设计,在数百年前可谓颇具前瞻性。

  清朝时期,皇思扬逐渐进入发展鼎盛期,这与村中的“大人物”萧凤来息息相关。乾隆年间,萧凤来考中武进士,入仕后官居二品,战功卓著。据当地村民介绍,萧凤来为官清正、好善乐施,深受同僚和百姓的敬重。随着萧凤来入仕,皇思扬也进入了大兴土木时期。

  据考证,随着萧氏家族和村中各宗族发迹兴盛,村中进士第、翰林第、大夫第、都尉第等大批宅第、建筑相继建成;大学堂、龙光书院、登云书室、关西学堂、养正山房等读书育人的书塾书室先后涌现;协天宫、关爷庙、北帝庙、观音庙等一批寺庙及大小家祠也应运而成……这些古迹古建背后,流传着引人入胜的人文佳话。


龙光书室由萧凤来主持修建

  崇文重教

  龙光书室“石笔”矗立,文武兼尚泽被乡里

  清代以来,西枝江畔的客家宗族逐渐形成了崇文重教的人文传统,平山、增光、多祝等地相继出现蔡氏、邓氏等书香望族,书塾蒙馆更是遍布山村乡野。

  文要“济苍生”,武可“安社稷”。在重文兴教的社会风气下,皇思扬古围村文武兼尚、人才辈出,被誉为“钟灵毓秀之地”。据记载,萧凤来虽为武官,但十分雅爱翰墨。入仕后,他鼓励村人设私塾、办书斋、兴学堂,悉心培养本族及乡邻子弟,皇思扬古围村中的书室一度多达十多间。其中至今仍为后世津津乐道的龙光书室,正是萧凤来主持修建。

  耐人寻味的是,在距离皇思扬古围村不远的凤光村,有一座书室名为“凤来书室”,其建造者是清朝进士吕龙光。肖凤来和吕龙光同朝为官又是同乡,二人交谊深厚且都十分重视教育,遂各在家乡建一个以对方名字命名的书塾,以互相勉励村人族裔习修文武,成就了一段“龙凤呈祥”的佳话。

  时至今日,皇思扬古围村中仍有多座书室旧址保存完好,包括龙光书室、关西学堂、养山正房等。从圣旨牌坊穿过,往左侧前行便来到龙光书室。“石渠阁廻,文选楼高”——正门两侧可见一对黑字红底对联。书室内院落一角竖立着一座约三米高的石柱,正面似笔,反面如矛,宣扬皇思扬“崇文尚武” 的教育理念,被当地村民称为“石笔”。

  龙光书室门外的空地上,立着多对造型古朴的功名旗杆夹,十分引人注目。据考证,古代村落宗族有人考取功名,就会立起功名旗杆,并在其上标注年号科名,以策励族裔后世读书进仕。龙光书室前的功名旗杆夹数量众多,见证了皇思扬古围村崇文重教、文武兼尚,数百年来人才辈出,科甲联第的历史荣光。

  据记载,皇思扬古围村鼎盛时期可谓“书香满城”,村中子弟考取了20多位进士、举人,官居二品至六品。萧凤来家族在归善县也是一方望族,其兄弟及子孙后辈有近10人中举人,萧运开、萧凤来、萧宪章时任品官,族中多人诰授将军、都尉。此外,村中还走出了萧志君、杨秉智、许石泰等一批贤人名士。


精美民宿入驻传统古村

  盘活古村

  精美民宿入驻,修旧如旧盘活“古资产”

  记者留意到,皇思扬古围村的一角,部分老旧建筑经过加固重修,被改造成了精美的民宿,名为“关西学堂民宿”。走访一番,只见民宿内书房茶室一应俱全,内部设计保留了独特的岭南建筑元素。

  “皇思扬古围村历史悠久,希望在打造特色民宿的过程中,基于保护古建筑的基本原则,让古村古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人文属性能够得到保护和延续。”该民宿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老建筑改造成民宿时,主要依据古围村的文化特征,为每个房间设计了不同的特色主题。例如,有基于清朝状元的府邸旧址修复的院子套间,也有以汉朝枯石山水为景观的特色房间,民宿特色元素与古围村的氛围浑然一体,让人流连忘返。

  记者获悉,目前惠东县多祝镇正积极推动皇思扬古围村保护修缮相关规划。皇思扬古围村保护修缮相关城市规划研究报告指出,该古村是惠东县保护最完整、最具规模的古民居建筑群,至今保留了农耕社会的历史环境,维持着宗族结构的村落空间,遗留有大量的传统民居建筑。

  该研究报告认为,在传统古村落保护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让文化活起来”已成为传统古村落文化保护的主题。应深度挖掘皇思扬古围村的文化资源,分析其在文化传承保护中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与发展的具体策略,利用“保护修复+旅游开发+村民主体”的模式,来实现古围村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既要看到历史文化资源背后蕴藏的致富资本,又要看到民居祠堂、古建筑、古文物背后凝聚的美丽乡愁,促进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并探索行之有效的修缮保护模式。”今年4月,惠州市政协有关负责人在调研皇思扬保护、开发、利用有关情况后提出,保护传统村落对打造惠州特色古村落旅游名片具有重大意义,古村落新发展要做深做细规划,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做到应保尽保。在保护基础上,因村制宜,适度开发,凸显古村落的个性,积极融合古村之美,打造宜居乡村。

  据介绍,惠东县多祝镇接下来将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修旧如旧的原则,让古村落、传统文化在保留原有历史底蕴的同时盘活“古资产”。

皇思扬古围村一角

  文脉溯源

  村名“皇思扬”或从旧称“黄沙洋”谐音演变而来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丽媛

  皇思扬古围村坐落于西枝江畔,多年来凭借厚重的历史人文渊源,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人前来一探究竟。无论是凝聚岭南建筑精髓的古建民居,还是崇文尚武的家风祖训,各界对皇思扬古围村的考究溯源热情不减,其中不少人则对“皇思扬”这一个独特村名的来历倍感兴趣。

  综合各方资料显示,皇思扬古围村先后至少经历了黄沙洋、皇思扬、黄狮三个村名,坊间对于“皇思扬”这一耐人寻味的村名来历说法颇多,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皇思扬”是从“黄沙洋”谐音演变而来。

  据考证,古代地名大都以地理、地貌,或是重要标识为依据,皇思扬古围村旧时位于西枝江边一片黄沙地旁边,故最早被称为“黄沙洋”。久而久之,“黄沙洋”逐渐谐音演变为“皇思扬”,并被镶刻在重修于雍正年间的西城门上。据了解,村民保存的家谱和记事簿中,也曾出现“黄狮洋”的提法。

  不过记者走访发现,当地一些村民对于“皇思扬”村名的来历不甚熟悉,便从字面意思理解,认为是当时的皇帝寄望萧氏后人将先祖风范发扬光大,故名皇思扬。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马 勇 陈骁鹏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陈丽媛

  

编辑:海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