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惠州“熊猫人”朱传宝23年献出两个成年人血量

  “我们在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惠州市惠阳区看守所教导员朱传宝在饭歇期间,向在押人员分享多年来献血的心路历程。朱传宝是我市RH阴性稀有血型(即“熊猫血”)献血志愿者,累计献出的全血比两个成年人的血容量还多。23年来他每年献出1-2次全血,在献血路上收获着内心的快乐、来自稀有血型献血者(即“稀友”)铁一般的友情和信任。

  朱传宝献血中。

  独行侠义的“熊猫人”

  1998年10月1日《献血法》开始实施,确立了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献血法》实施没多久,朱传宝刚好在惠州市公安局惠阳区分局工作,作为党员干部,必须下沉到第一线,带头参加第一次献血。在第一次献血后,他得知自己是“熊猫血”。“熊猫血”属于稀缺血型,经常发生血库告急的问题。由于献出的血液有保存时效,为了保障熊猫血供应的充足,血站都是根据需求有计划组织献血者献血。突然成为“熊猫人”的朱传宝得知这一信息之后,肩上又多了一重担,隐隐感觉到社会的某个角落正有一个与自己同血型的患者向他呼喊。

  “我妈妈从小教育我要做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他工作多年来都是牢记着母亲的教诲,如今他发现了自己又多了一个可以助人的价值,他表示,“每次献血以后,可以帮到别人,我就会很开心。”

  走上献血之路后,朱传宝怕家人担心,每次都是“偷偷”去献血。后来家人出于健康担忧,就吩咐他每次按照200ml献全血,但是“不听话”的朱传宝每次都是“私自”献出400ml。有一次单位正准备组织训练,他刚好收到了一条应急捐血的求助信息,他知道“献血当天应适当休息,在2-3天内不要做强烈运动”,最后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从单位赶往采血站。那天献血后他继续接受训练,当晚7点多觉得很累就睡着了,一觉睡到了第二天早上7点多。后来他回忆那次“不科学”的献血行动,没有一点后悔。

  为了让自己适应献血以及献出去的血液是健康的,他更加注重坚持锻炼身体,并立下跑步10000公里、献血10000毫升的目标。如今23年来坚持了27次的献血,也已累计献出了10000多毫升,荣获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22年第二季度“惠州好人”等荣誉。

  组建“熊猫血”的兄弟姐妹帮

  根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规定,“两次全血献血间隔期不少于6个月”。朱传宝深知一个人力量有限,2007年他开始参加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影响带动身边的同事、朋友参与无偿献血活动。当时不少人还像过去一样把血视为神奇、非常奥秘的物事,对于献血一事还不可理解或处于观望的心态。朱传宝借助以前在惠阳师专读过生物系的底子,对于献血相关知识的科普很快就上手了,经常充当献血的咨询员。从RH阴性血,再到献血后的注意事项,他都一一用专业的科普知识进行讲解。“献血后喝一杯水,失去的那点血容量很快就补充回来了。”遇到对于献血有误解的人,他就用自己的经验劝谕他,循循善诱。

  朱传宝献血中。

  稀有血型的人数量稀少,一旦需要输血,很容易因为适合供血的人员不足,而无法及时得到足够的血液。各地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大都建立稀有血型志愿献血者队伍。“由于惠州市献血人群中,很多是外来工,流动性大,失去联系多。”朱传宝志愿成为惠州市爱心接力无偿献血服务中心稀有血型分队队长,利用qq、微信群联系“稀友”,组建交流群,取得较大成效。

  “帮助别人、保护别人,其实正是在帮助自己、保护自己。”朱传宝用自己的热诚打消“稀友”之间的隔阂。他积极组织大家参加红花湖徒步、聚餐等活动,拉近彼此的距离,同时也积极大家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多次为身患重病的“稀友”进行捐款和慰问。“稀友”队伍不断壮大,从开始的1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人。

  “献出自己的血,其实是在保护自己;我们是命运攸关的一个群体。”朱传宝的这一观念深刻印入“稀友”们的心。他组织的稀友团队,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兄弟姐妹帮”,同时也为确保惠州稀有血型患者急救用血需要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 惠报全媒体记者曾镜明

  图 采访对象朱传宝提供

编辑:李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