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八景何处寻!现代画家用笔墨再现当年盛景

  原标题:

  西湖八景何处寻 丹青妙手绘明珠

  “天下西湖三十六”,惠州人也有自己的西湖。

  这里并非是一个普通的公园,而是这座山水型历史城市的根与魂。这里因苏东坡得名,随处可见东坡遗迹;一批著名文化学者如屈大均、梁佩兰等慕名而来,挥笔创作了大量与西湖相关的诗词歌赋。

  然而,在大众视野中,惠州西湖风景如诗如画,但历史文化却难以让人留下深刻印象。西湖厚重的西湖文化犹如“明珠蒙尘”,不免让人遗憾。

  所幸,现代惠州西湖的守望者接力,史料钩沉,借画笔还原当年盛景。80多岁的惠州老画家黄澄钦,痴迷于描绘西湖风光,丹青妙手绘就西湖八景图,通过这一幅幅的画面,不仅重现了历史上壮丽的人文景象,传承弘扬西湖文化,更是以此呼吁重视西湖文化资源,加强活化利用。


犹如画境般的西湖美景 吴伟荣 摄

  古韵悠长 山水风光与人文气息交相辉映

  据相关记载,惠州西湖初辟于汉晋之际,筑于临湖银冈岭上的东汉伏虎台和东晋龙兴寺,开启了人文与自然在此结缘的漫长历程。唐至五代,湖区又先后兴建泗洲塔、 天庆观、永福寺等。及至两宋,保护、建设和利用西湖,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景观逐渐增多。

  北宋年间,时任惠州知州陈偁大力经营整治西湖,并前无古人地提出了“惠阳八景”(今称“西湖八景”),即鹤峰返照、雁塔斜晖、桃园日暖、荔浦风清、丰湖渔唱,半径樵归、野寺岚烟、水帘飞瀑。

  西湖八景图展示出了当时的旖旎风光。如“野寺岚烟”指的便是永福寺,“平湖如练翠重重,缥缈寒光野寺钟。市上黄尘吹不到,烟霞桥外白云封”等诗句,描绘了当年的永福寺云雾缭绕、溪流潺潺、超尘脱俗的绮丽景观。可惜的是,这所古寺在抗战时期彻底被毁,现成为一片荒地。


《西湖八景图》之 鹤峰返照

  少人知晓的是,当年惠州西湖还有峭壁流泉,呈现出“水帘飞瀑”景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还流传着“惠州有个大石壁,离天三尺,上得下无得”的说法,这也反映出这一景观的奇特之处。可惜如今这里成为采石场,旧景观难寻。

  不仅有绝佳的自然风景,“西湖八景”还氤氲着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周边居民近取湖利,亦渔亦农,朝耕暮渔。他们出湖打鱼捞虾,入城卖菜买肥,棹舟一叶,穿梭往返于西湖碧波中。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充满乡土气息和古城风情的“丰湖渔唱”;“半径樵归”也是如此,写出了西湖人家过着半农半商、自适其适的生活。

  不少景观因文人墨客的到来,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已绝北归之望”的苏东坡对鹤峰情有独钟,“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并写诗赞曰:“下有澄潭,可饮可濯,江山千里,供我遐瞩。”可见“鹤峰返照”景观之壮丽;“雁塔斜晖”是为数不多至今保存的美景。苏东坡《江月五首》诗中的“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更是成为文学史上的名句。

  因时日久远,“桃园日暖”景观已无从窥考。但昔日“桃园”临近元妙观,“日暖”又符合道家“物我两忘”的境界,蕴含着道家风韵。“荔浦风清”一度被废为村落菜圃,其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1932年张友仁在景观原址上,建荔晴园,补植荔枝,间以梅花,有梅径、菱台、月亭、荔风轩、菜香馆、图书室、晴光阁等以引名人卜宅之趣。中秋时,邀请文人到此作“荔园雅集”,为一时盛事。


《西湖八景图》之 雁塔斜晖

  声名远扬 众多迁客骚人挥毫于此

  一湖美景一湖文史。惠州西湖历来受文人墨客的眷顾。

  西湖旧称“丰湖”,取其“施于民者丰矣”之意。北宋绍圣年间,贬居惠州的大文豪苏东坡,第一个把丰湖称为西湖。苏东坡寓惠期间,助道士邓守安和僧人希固筑东新、西新二桥;为天庆观、永福寺题额;筑放生池于鳄湖,葬朝云于栖禅寺下;涉足道遥堂、罗浮道院、大圣塔、披云岛等地。足履之处,皆成为西湖重要名迹。

  东坡之后,天下名士来往其间,吟诗作对,游湖探胜,留下了大量诗词,西湖文化底蕴愈发厚重,知名度迅速提高。至明末清初,西湖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呈现出“平章甲第半湖边,日日笙歌入画船”的盛世景象。


《西湖八景图》之 桃园日暖

  惠州市著名文史专家何志成曾撰文表示,入清后,顺治、康熙年间一批国内著名学者,如今释、屈大均、陈恭尹、王士祯、朱彝尊等近六十人相继来到惠州,与本地学者进行文化交往,切磋文艺,唱和诗词,写下了不少有关惠州西湖景物的作品,共同掀起以吟咏西湖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的“西湖文化”热潮。

  远在北京紫禁城的康熙皇帝闻惠州西湖之名,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派钦差大臣苗寿理等一行六人来到惠州。他们对西湖一山一水、名胜景物,咨询详细,绘图制表,极为郑重。连续工作十日后才返回朝廷,进呈御览。


《西湖八景图》之 荔浦风清

  千百年来,惠州西湖孕育着惠州一代又一代人文精英。历史上较为著名的有宋代陈偁、明代李玘、清代吴骞等,他们大多是惠州的父母官,为营造西湖、保护西湖、点缀西湖做出过积极贡献;亦有西湖的守望者宋代梅蟠,明代张萱、陈运,清代邓承修、江逢辰,民国张友仁、李长天等。

  可以说,惠州西湖不但是享誉岭南的游览胜地,更是惠州的一个文化符号、文学意象,是无价之宝,蕴含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西湖八景图》之 丰湖渔唱

  留住记忆 现代画家用笔墨再现当年盛景

  惠州西湖人文鼎盛,人因地杰。这里不但孕育出一代又一代人文精英,更是承载着一代代惠州人的记忆,意义非比寻常。

  黄澄钦1939年出生于香港,但随长辈生活在惠州。据其回忆,到20世纪50年代,西湖还基本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地形地貌,故山故水之间孕育着这一时代这一方水土独特的人文景象。


《西湖八景图》之 半径樵归

  他记得,那时,白天有砍柴割草的人,打鱼网虾的人,割水菜的人以及撑着小船进城赶集的人;黄昏,有几只花艇停在湖上,供游人夜宴。待月上中天,水天一色,丰湖的月披洒在苏堤上,枝丫间黑白分明时,躺在横卧的树干上,那一轮月光让人浮想联翩。

  西湖还是少年们的天然乐园。少年们整天泡在水里消暑,如果能凑上几角钱,还可租一只艇划出去玩转西湖。1951年到1959年间,西湖进行了较大的整治,西湖便成为好读书的年轻人的好去处。每年高考前,西湖随处可见学生在荫凉处复习功课,不时还有人跳入湖中游泳以提神醒脑。高考放榜那几天,一群群考上大学的学子们通宵达旦在九曲桥上欢聚。

  生于斯长于斯,黄澄钦数十年如一日地描绘西湖风景,用上千张画作记录下鹅城盛景、西湖风光。何志成认为,西湖八景图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年西湖的四时美景和一方风情,保留了惠州西湖大量的古迹、故事、传说、物产、风俗等资料,具有很高的地方文史价值。


《西湖八景图》之 野寺岚烟

  “近年来,民间学者对惠州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黄澄钦说,不少文化学者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大量相关的古籍和文史资料,使其对西湖历史文化价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他希望,通过西湖八景图这一“小切口”,能够引发人们对西湖文化的关注,接力传承弘扬西湖文化。

 
《西湖八景图》之 水帘飞瀑

  策划/统筹 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实习生 吴钰玲

  

编辑:海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