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深圳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后米旭明应邀参加我市两新党建论坛并作专题辅导报告
加强城际联动 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
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产业链转型升级……3月28日,惠州市首期两新党建论坛暨两新党组织书记培训示范班开班,深圳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经济学博士后米旭明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与深圳产业链实践探索话题,为参会学员带来一场精彩的专题辅导报告,引起各位学员的强烈共鸣。
米旭明授课中。惠州日报记者 张艺明摄
“深圳模式”值得惠州借鉴参考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希望与挑战并存。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的动能已经接近尾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把握好历史大变革的趋势抢抓新的发展机遇,是赢得未来发展的关键。
米旭明在报告中指出,经过40多年的发展,深圳迅速成长为全国城市综合实力居前的国际化都市,GDP总量领跑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35%,成为深圳第一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增长点。
目前,深圳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最发达的城市,被打上“中国智造”的标签,成为在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深圳创新模式”。
与此同时,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迅速崛起,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深圳模式”,即“四个90%”:90%以上研发机构、90%以上研发人员、90%以上研发资金、90%以上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
“深圳的创新经历了起步阶段、模仿创新阶段、自主创新阶段和基于科学研究驱动的原始创新阶段。”米旭明认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深圳成为创新型城市,这个过程值得惠州借鉴和参考。
进一步加强深惠莞产业链联动
不久前,一则消息引起大家的注意: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市规上工业总产值45500.27亿元,连续4年稳居全国城市首位,全部工业增加值11357.09亿元,总量首次跃居全国城市第一。这意味着深圳首次成为国内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部工业增加值“双第一”城市。
“深圳跻身工业第一大市,真正的底牌仍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制造业。”米旭明认为,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工业化仍旧方兴未艾,制造业依旧是经济重心,后工业化转型并不适合所有城市。
什么是产业链?米旭明介绍,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产供销),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包括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空间链四个要素。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米旭明建议进一步加强深惠莞产业链联动,产业协同由点及链,联手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基于产业差异化优势和互补优势,惠州、东莞成为深圳产业外溢的首选之地。深圳的科技资源、研发力量等不断渗透莞惠,带动三地的产业升级,而惠州、东莞优良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基础,使深圳各产业供应链不断完善,三地共同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
在企业经营层面,“随着全球产业链重构,我们的企业要向研发设计、销售及服务等‘微笑曲线’的高附加值环节转型升级。”米旭明认为,产业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新企业的出现、“区位品牌”的打造、推动企业降低成本、形成企业创新氛围等。
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创新链对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代社会。但创新链在社会生产中通常并非单独存在,而是根据其创新内容的不同镶嵌于社会生产各个环节,并且借助社会生产尤其是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价值增值实现自身价值。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米旭明认为,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是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应对当前经济发展环境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的关键举措。
推动创新链向产业链方向靠拢,发挥创新链对产业链的科技支撑作用;推动产业链向创新链方向延伸靠近并融合,强调的是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在米旭明看来,一方面,创新链链条可以从要素整合、价值实现等环节同时与产业链衔接互动,包括产业技术改进、升级及产业链重塑等;另一方面,产业链条上的各产业主体受市场机制等因素影响对创新活动产生需求,推动乃至直接参与创新活动的确立和展开。
产业链和创新链如何深度融合?米旭明认为有三种路径:一是创新链端向产业链延伸。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通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路径推动前瞻性产业链布局,发掘技术发明等高质量科技成果向产业场景应用,从而开辟产业发展新方向。二是产业链端向创新链延伸。先有产业,进行技术模仿和学习,通过梳理产业链中薄弱环节,精准布局创新链,通过破解产业链中重大技术难题,最后在关键环节和技术上开展自主创新,从而开拓新产业模式。三是建立平台促进产研融合。构建创新链和产业链链接平台,直接将技术和需求对接,实现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匹配,实现创新资源的互动互通,最终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入,数字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抢抓发展新机遇、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焦点。米旭明重点讲解了通过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实现产业链转型升级。
“以扩大内需为产业链升级的战略支点,以高水平开放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产业链升级,以国内外协同创新驱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布局全球产业链,加快实施产业链补短板、锻造长板工程,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报告最后,米旭明表示,正是基于这几个方面,深圳通过不断的产业链探索实践,推动产业链持续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学员认真听课中。惠州日报记者 张艺明摄
学员体会
名商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实金: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
聆听了米旭明教授的辅导报告,深受启发,更加深刻感受到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只有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生存、发展,尤其对传统制造业来说,更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名商科技有限公司将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力度,不断推动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的最新成果,推动产品创新,拓展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