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行新传丨农村科技特派员王国莉:发挥科教优势 赋能乡村振兴

  原标题:

   农村科技特派员王国莉发挥科教优势赋能乡村振兴赢得村民称赞

    “王教授是我们的科技‘财神爷’”

  初夏时节,万物生机勃发。走进惠城区汝湖镇围仔村,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映入眼帘。得知“科技特派员”王国莉又到村里来了,村民杨益富放下身边杂活,赶忙把她请到插满青秧的田间,为刚插播即将富硒的水稻“把脉”。

  王国莉博士是惠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21年底,作为驻镇帮镇扶村农村科技特派员,她跟团队被选派到汝湖镇。由此,活跃田间地头服务“三农”,又成为她的工作常态。实际上,11年前王国莉就已经被遴选为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这些年来,她和团队相继被派驻到乡村一线开展科教助农,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解决种养难题,精准培训和指导乡土人才实现精准帮扶等,助力乡村振兴。

  

王国莉(右)与种植户交流。

  推广富硒大米,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王教授是我们的科技‘财神爷’。”在围仔村,提起王国莉,村民交口称赞。

  这得从“富硒大米”说起。

  2021年底,王国莉和团队来到汝湖镇后,立即开始工作调研。“围仔村有水稻种植传统和优势,村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较高,希望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王国莉说,团队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开发功能性农产品,推广种植效益更高的富硒水稻。

  2022年春,王国莉团队在汝湖镇政府和围仔村支持下,开展了富硒水稻种植试验,并确定了优选方案。“相比普通水稻,我们通过喷施富硒肥料,每亩种植成本只增加了几十元,但种植收益却能翻倍。”王国莉说,对于种植富硒水稻,村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去年下半年,王国莉带领团队以围仔村为中心,联动周边古仙村、埔头村的种植户,打造千亩富硒水稻种植基地。杨益富就是基地的种植农户。

  去年晚造,杨益富种植了4亩多的南晶香占水稻,在王国莉团队指导下,顺利收获了品质优良的富硒大米。“原来同样的品种,每斤大米卖三四元,现在可以卖到8元以上,收入翻了一倍多。”杨益富感叹,“想要增加收入,还是得科学种田。”

  王国莉介绍,去年收获的富硒大米,通过“镇属国资公司+农村经济联社+普通农户”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支持下,统种统收统销,为500多位农户增加了约150万元收入。

  “去年的富硒大米全部售罄,供不应求,也打出了知名度。”王国莉表示,今年计划进一步推广,种植2000~3000亩,同时做好产业规划,建设大米加工基地,结合研学、稻田音乐会、稻田运动会等文旅项目,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王国莉所在的农村特派员团队发挥科教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整合多方资源,解决乡村发展难题

  推广种植富硒大米,只是王国莉团队帮扶项目之一。如何整合资源,将人才和科技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才是他们更想做的。

  王国莉介绍,团队入驻汝湖镇后,经过全面调研,于去年4月创新提出“大学—政府—乡村—联盟(UGCA)”校地合作新模式,推动惠州学院、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和汝湖镇政府高度融合,依托新打造的乡村振兴博士驿站,集聚博士等高层次人才500多人,资源涵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领域。

  为进一步发挥人才驿站“战略研判力”和“科技主力军”作用,驿站创新探索出“乡村出题,博士答题”的运营模式。

  汝湖是惠州市“甜玉米之乡”,是“广东省一镇一业甜玉米专业镇”,如何进一步推动甜玉米绿色标准化生产,做优做强汝湖甜玉米产业,助力汝湖一二三产融合示范镇创建?

  面对汝湖镇抛出的问题,王国莉表示,驿站组织博士团队深入调研,主导完成了汝湖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新时代生产大队式”撂荒地复耕复种机制探索、汝湖镇甜玉米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等,以建设“一村一品”为抓手,推动甜玉米绿色标准化生产、千亩生态锌硒大米产业落地、汝湖生猪养殖等产业发展,不断探索汝湖镇一二三产融合的模式和实现路径。同时,团队还创新探索甜玉米产业“六统一”生产模式,以合作社为载体实现统一供应优良品种、统一工厂化育苗、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订单收购,降低农民劳动成本、提高种植效益。

  5月19日,王国莉团队通过博士驿站主导孵化的第一个“广东惠州甜玉米科技小院”和“共富驿站”在位于汝湖黄埔村的广东源茵生态园落地。王国莉说,今年秋天将跟各方一起努力推动千亩超甜水果玉米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实现联农带农和效益增收。

  “农村科技特派员以及进驻博士驿站的专家团队,将技术、信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引入农业农村一线,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更好地解决了乡村发展难题。”惠城区委农办常务副主任、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党组副书记王少良说。

  培养乡土人才,增强乡村振兴活力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在王国莉看来,作为农村科技特派员,不仅要用送“技”下乡,还要为农村注入人才“活水”,培养乡村振兴需要的各类工匠人才。

  今年5月起,王国莉带领团队联合博士驿站、惠城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组织开展惠城区“乡村工匠”创业培训暨乡村创新创业大赛,计划培育乡村工匠及各类农村经营性人才约100人,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王国莉介绍,接下来,将通过在驿站孵化科技小院、共富驿站和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逐步培育覆盖乡村振兴五大领域的专业团队,如农业技术托管服务、农业科普研学、乡村治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品质提升、融媒电商运营、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团队等,围绕一二三产融合、人才培养和融媒电商综合服务,开展多层次的技术指导、技术推广和人才培训服务。

  “70后”王国莉是山西万荣人,从农村走出来的她,学的是农学,有着深沉的三农情怀。“如果你在课堂上找不到她,那她准在田间地头。”王国莉的同事们对她特别了解。

  成为农村科技特派员11年来,王国莉及其团队扎根农村,在科技赋能农业产业升级方面,服务过山茶、岩茶、甜玉米、丝苗米、罗非鱼等众多农产品项目,为功能农业、精准种植、农业标准制订、“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品牌建设等提供了智力支持,为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常年行走在乡间,王国莉习惯穿一身休闲装和运动鞋,觉得这样“更自在”。“说实话,在田里风吹日晒的,还是挺辛苦的。”王国莉说,但她还是非常珍惜农村科技特派员这个身份,因为“能够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用科技让农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感觉很踏实,人生也更有意义”。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欧阳成 通讯员李小海

  “360行新传” 线索征集

  1 下载惠州头条APP,登录后点击下方内容栏“我的”,进入“报料”专栏按提示上传相关信息即可。

  2 拨打惠报新闻24小时热线2831000、18898898855或添加18898898855微信报料。

编辑:小丽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