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奶奶,我们去上洗手间。”上午10时30分,到了老人如厕的时间,在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80后”杨丽娟扶着头发花白、个子瘦小的老人来到卫生间,“奶奶,解开裤子,坐下来。”她一只手扶着老人,一只手按下马桶的按钮查看抽水情况,“有些老人喜欢拆东西,马桶水箱里的浮标也会拆,我要先试一下。”这是杨丽娟日常工作的一个片段。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趋势,如何保障养老服务已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而养老护理员也成为“银发浪潮”下的新兴职业,他们在机构、社区、居家服务着千家万户,用心倾听长者的心声,真正解决长者心中之痛,让长者的生活更有质量,他们值得全社会的尊重和善待。
“你不要只看到他(她)现在是躺在床上的老人,年轻时他们也经历过精彩的人生。人生暮年,他们需要照顾陪护,我和同事的职责就是尽力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有质量。”在中级养老护理员杨丽娟的人生字典里,这是一份光荣的职业。
从护士到护理员,一度想打退堂鼓
杨丽娟老家在河源,原在一家医院做护士。“我的爷爷中风后瘫痪在床,最后因为护理不当出现压疮而离世。如果那时我懂得更多的护理知识,爷爷的寿命肯定还能延长。”出于切身之痛,加之她从新闻报道里看到这是一份朝阳职业,2015年12月,当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招聘养老护理员时,杨丽娟报名参加了培训。
2016年6月,杨丽娟正式上岗。考虑到她有护士工作经验,服务中心就把最重的任务交给了她,把她安排到特护区,照顾卧床不能自理的老人。
杨丽娟在喂老人吃饭。
尽管有心理准备,但杨丽娟还是被现实给予沉重一击。给老人冲凉、喂食、拍背、定时翻身,8小时一班,单换尿包就要换三四次。有时刚给老人解开尿包,老人就拉在床上,要进行一番大清理,最尴尬的是护理异性长者……
杨丽娟护理的第一位老人钟姨还给她来了一个“下马威”。那位老人双下肢瘫痪,脾气十分暴躁,见到护理员就开骂,“不是一般的责骂,而是一个个毒咒。”杨丽娟现在回想起来,依旧眼眶红红,眼泪在眼里打转。她细心地护理老人,老人不但不领情,还进行毒咒,她心里满是委屈,“不做了,我替你端屎端尿,你却咒骂我。”
彼时,同一楼层的一位大学生男护理员照亮了杨丽娟,点亮了她心里即将熄灭的火苗。“那是一名很阳光的大学生,和我面临同样的情况,他却任劳任怨地做着,他可以做到,我也可以。”情绪平定后,杨丽娟心中那团火又重燃起来。
满怀温情陪护,为老人提升生命温度
“小李,快去看看段奶奶在屋里吗?她怎么没出来吃饭。”11时30分是老人们的午饭时间,杨丽娟一边喂李奶奶一边查看餐厅里吃饭的长者时,发现少了一位老人。
杨丽娟现在是5楼的楼层主管,这里目前住着30位失智老人,都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大多在80岁以上,有些甚至听不懂基本的生活指令,连吃饭都要喂。“陈阿姨今天的心情好像不太好,我们要更加注意一些。”杨丽娟发现陈阿姨神色不悦,特别叮嘱当班的护理员。
80多岁的陈阿姨脾气特别大,想念儿子时就大声嚷嚷“要找阿哥”(由于病情,老人把儿子记成自己的哥哥),如果不满足她的需求,就会倒地撒泼,乱扔工作台上的东西,拿衣架打护理员,甚至闹着要跳楼。“她的儿子在异地工作,没办法赶回来,我们只能让她同儿子视频聊天,细声细语哄着她。”杨丽娟说,“而这个黄阿姨,年轻的时候当过幼师,后来在供销社上班,每天就嚷着要回家,要回去开店。”杨丽娟对这30位老人的脾性都了如指掌,平时照料中就多顺着老人的性子来,因人而异,每个老人的护理方法也不同。即便这样,老人也会有不配合的,前些天一位老人不肯配合护理员洗澡,还把杨丽娟的手臂掐出了淤青。
杨丽娟(左三)陪伴长者出来散步。
由于生活护理细致入微,老人们在这里个个都干净整洁,没有一丝异味。每天上午下午,杨丽娟和同事们还给老人们安排不少活动:让他们玩玩挑豆子的游戏、唱唱歌,带着他们做做老年人保健操,参加服务中心举办的活动,天气凉爽时还经常陪同他们下楼散散步。
除了生活护理,心理陪伴也很重要。经常,杨丽娟就坐在老人身边,拉着老人的手,一遍遍地听老人讲述年轻时候的事。由于病情,他们只记得年代久远的事,而不记得近期的事。这些老人的人生故事,杨丽娟听了上百遍,开口就知道对方要讲什么,但每一次她就如同第一次听到一样,很专注地听,还不时地夸奖老人,“老人们讲述时心情是愉悦的,只要他们开心,就达到了效果。”也是从老人们的讲述中,杨丽娟了解到很多老人年轻时的经历非常精彩,甚至令人敬佩,打心里认同、尊敬这些老人,“我更有责任照顾好这些老人,尽可能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好一些。”
工作中逐渐找到了人生价值
“家人一开始反对我做这一行。他们不明白,放着好好的护士工作不做,怎么来做这个。”杨丽娟说,在传统认知里,这是个“伺候人”的活儿,每天和老人、病人打交道,和大小便打交道,要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
杨丽娟(右一)同长者攀谈。
“每当我看到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就不忍心,这些老人需要我们。”杨丽娟认为,“当我休息几天回来上班时,老人竟然还能对我说‘你回来了,好几天没见到你了’,他们心里依稀有我的印象。”杨丽娟是一个善良的人,有时候老人的一两句话、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感动她,让她甘心付出更多。“我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即便工资不高,又苦又累,我也不愿放弃。”
杨丽娟说,家人们也慢慢被她影响,支持她做这份平凡而伟大的工作。“我们先在这个行业里领路,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每个人家里都有老人,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我希望我们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特别是在人生暮年,都能得到世界的温柔对待,善始善终。”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马海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