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漫谈丨促销方式有N种,真诚才是“必杀技”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也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主题是“激发消费活力”。要激发消费活力,关键就是要让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放心消费。但现实中各种促销活动此起彼伏,可谓“乱花迷人眼”,有的规则复杂繁多,有的如玩“数字游戏”,有的背后弯弯绕绕太多,结果“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优惠0.5”,让人哭笑不得。

  实际上,真诚才是经营的“必杀技”,商家如用套路“糊弄”消费者,到头来难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一)

  当今社会,消费活动缤纷多彩,但其中也不乏套路和陷阱,让人防不胜防。

  到商店购物,你可能会遇上满减、打折、“买一送一”之类的促销活动,看似划算的优惠,有些却暗藏玄机,搞价格套路、变相折扣、故弄玄虚等各种促销“骗局”,让人稍不留神就掉“坑”里了。

  网购平台更是花样多多。预售、拼购、秒杀、打折、红包等促销方式让人眼花缭乱,看得人血脉偾张,但其中的规则算法堪比高等数学,把人折腾得头晕脑胀。更糟心的是,有的消费者到最后发现,自己还是成了被“薅羊毛”的猎物。

  还有的平台,促销打着“7天免费试用”“1元低价体验”等旗号,背后却暗藏着自动续费、绑定支付账户等默认条件,消费者还没反应过来就可能“被消费”了。即使在试用或体验之后,觉得不合适,不再消费了,可能也逃不过各种广告轰炸,一些不良商家滥用个人信息,不停地打电话、发信息,让人不堪其扰。

  不难想象,消费领域中促销“玩法”太多,容易导致市场泥沙俱下,良莠不齐,让消费者着实难辨。而老百姓居家过日子,无论何种消费,图的是公平实惠,要的是货真价实,如果消费者时时处处总“遭人算计”,这心里能好受吗?

  无数事例证明,不尊重消费者、不讲信誉的商家,终究会被消费者所抛弃,被这个倡导和崇尚诚实守信的社会“踢出局”。

  所以,真心希望,商家的促销能够回归本真,不再以套路取巧,而是以诚信取胜,实现商家与消费者的互利共赢。

(二)

  不可否认,买与卖是一对矛盾。作为买方的消费者,考虑的自然是能获得物美价廉的商品或服务,而作为卖方的商家,琢磨的则是如何让消费者多掏钱多消费。

  不过这对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商家真诚以待、诚信经营,消费者量需而入、理性消费,自然是有买卖而无伤害。

  促销,说白了就是商家想要说服消费者来消费,实质也是人与人的沟通活动,而人与人的相处,要的就是真诚和互相尊重。处心积虑的算计、花言巧语的欺骗,只会消耗消费者的热情,最终作茧自缚。

  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对商家而言,不要惦记如何给消费者“设圈套”“挖陷阱”,给消费者“温柔的一刀”,而要实实在在不搞套路,促销规则的设计应简明易懂,在向消费者清晰、显著告知规则的同时,优惠折扣算法也要直接明了,让消费者实享优惠。

  对于消费者而言,应坚持理性消费。现在线上线下各种促销活动花样繁多,都想着法儿吸引人眼球,消费者要按需购买、理性购物、安全消费。

  促销活动套路多,摸清底细获实惠;直播带货人气旺,“剁手”之前擦亮眼;面对低价不冲动,理性消费莫跟风……消费者只有做足功课,掌握反套路秘笈,才能有效防范消费陷阱。如果真遇到了消费纠纷,也不要冲动,注意留存好相关交易证据,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当然,对于主管部门而言,要切实担起监管责任,加强防范和遏制各种弄虚作假的促销套路。尤其是面对日新月异的促销行为,主管部门应主动出击,创新治理举措。

  一方面,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平台商品价格的监测和抽查,规范平台的促销规则。另一方面,畅通消费者线上线下购物的维权通道,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如此“多管齐下”,才能更好地激发消费活力,让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乐享高品质消费。

  总而言之,促销不搞套路,购物多些理性,监管加大力度,消费环境会更优,人们生活会更美好。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欧阳成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