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吃玉米吗?甜玉米,直接咬……”惠城区汝湖镇村头村党支部书记站在玉米地里,开启沉浸式带货,展示一口爆汁的玉米,直播间网友调侃:“别这样,我买还不行吗。”
最近,全国各地村干部用短视频“花式整活”,推荐当地农产品,惠州村干部为了宣传家乡农产品,也是拼了。
村干部用创意短视频赋能农产品推广,不仅反映了基层干部的创新智慧,更揭示了数字时代乡村振兴的多元化路径。
(一)
“内卷”的风吹进村里,在全国各地村干部之间掀起了一场演技大考验,把他们隐藏的演艺基因都激活了。
惠州的村干部也卷入了新赛道,从幕后走向台前为家乡代言:惠城汝湖村头村党支部书记亲身示范甜玉米躺着吃、坐着吃、跳着吃的新鲜吃法,网友“连环call”:“发定位”“上链接”;博罗福田徐田村党总支书记用客家话向网友发出邀约:“‘五一’去哪‘料’,不如来我们徐田种田咯,好鬼死轻松的喔”,最后再来个挑眉,幽默感爆棚。
村干部们有的上演“反差萌”,有的被怀疑本色出演,一个个都放飞自我,颠覆日常形象。“是心里没有在乎的人了吗?”实则不然。
“为什么拍视频?不是为了做网红,更不是不务正业,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帮乡亲们打开一条线上的销售渠道,闯出一条适合我们村发展的路子。”村干部们发出共同心声。
村干部“花式整活”之风刮得这么猛,是他们主动拥抱数字时代、探索乡村振兴多元路径的一种表现。
商务大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6.4%,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5.8%。其中短视频带货功不可没。村干部们通过镜头,用抽象的表达方式展现乡村土味,实实在在地带来了流量破圈。一方面,能让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达消费者餐桌,帮助农产品实现短期销量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内容+产业+文化”的融合模式,推动形成独特的乡村IP,探索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新路径。
事实上,近年来,惠州村干部通过短视频和直播赋能农产品推广已成常态。
例如,惠城区水口街道“90后”村干部通过发布包粽子、炸猪肉等乡村生活视频吸粉,成功带动阿嬷粽“流量逆袭”,村里顺势办起了合作社,提升阿嬷粽产销量,有效带动村民就业;惠东县九龙峰旅游区村干部直播推广蜂蜜、茶叶等农特产品,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销量,还把当地红色文旅宣传出去;惠阳区良井镇村干部利用短视频展示凤梨种植过程、讲解凤梨营养价值,吸引众多消费者关注,通过线上销售线下采摘相结合,助凤梨畅销全国各地。
(二)
“花式整活”短视频为何能爆火出圈?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作为乡村发展的“主心骨”、带头人,村干部们扎根基层,深耕乡土,与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信任纽带。凭借对本地风土人情、特色产业的透彻了解,他们天然具备成为农产品“代言人”的优势。镜头前,他们以质朴的语言、生动的演绎,将乡土好物通过有创意、有喜感、有温度的短视频娓娓道来,这份真诚与敬业,成为打动观众的关键。
从众多村干部的短视频中,有人看到了美味的农产品,有人看到了美丽的风景,有人看到了传承的文化,还有人看到了真挚的情感。
尤其当贵州村干部用稍显笨拙的步伐在茶园里一路用力小跑,一边喊出“宝,你要走了吗?记得想我”,一边扔来农产品,叮嘱道:“带上老乡们的茶叶,还有黄水粑,粑粑路上吃”,最后来一句:“你要幸福!你要快乐!”仿佛瞬间拧开了网友们的泪腺开关。
“现在这社会,淳朴一出场就是王炸。”网友感叹,明明看视频开头是笑呵呵的,最后竟然眼眶湿润了。
而这些爆火短视频,在收获肯定的同时,也引来一些质疑。“花式整活”集中涌现,导致传播内容同质化,受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如何运用好乡村振兴“新农具”,让村干部的“网红效应”转化为“长红动力”,让产业进村、流量出村?
笔者认为,除了防止村干部个人IP过度营销以外,还要注重短视频内容创新。在数字化时代,可以适当借助AI技术进行视频脚本创作,同时要掌握市场分析、内容创作、舆情应对等新技能。
更为重要的是强化品控,牢记品质与品牌才是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等一应俱全,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5个,“粤字号”农业品牌137个。惠州不缺好产品,只是不少农产品“藏在深闺”,很多人没听说过。
如何让网友了解惠州农产品的特点和优势?这就要求村干部们将产品特性与地域文化、网络热点深度绑定,运用更多口语化的表达,亲切又接地气地让惠州“土味”入脑入心。
此外,政府、企业、农户需形成合力。政府提供培训、物流、品控支持等,企业负责品牌运营,农户专注生产。如惠阳镇村干部团队,通过推出抖音号,举办户外直播活动,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种植基地,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与销售,让特色凤梨出圈,有力带动农民增收。
“如果老百姓的收入没有提高,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站在数字时代的十字路口,用短视频流量进行营销创新,努力寻求突破和变通,才能让流量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留量”。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