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农业经济为何能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人大建议……

原标题

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专项工作情况的报告》

惠州农业经济为何能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今年前三季度,惠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28.58亿元、增速6.6%,增速排名位居全省前列……

  惠州农业经济为何能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在12月19日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我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专项工作情况的报告》。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提和基础。记者从《报告》中了解到,惠州近年来通过重点发展优势特色乡村产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以及乡村信息产业,不断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村生活富裕。

  基础

  逐步形成“1+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作为广东省农业大市、粮食主产区、重要的蔬菜水果生产基地,惠州也是内地供港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农业资源丰富,发展优势明显。记者查阅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惠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5%,2020年达345.63亿元。

  如何用好农业农村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竞争力?其中一个答案是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近年来,惠州工业农业齐头并进,产业平台加快建设。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江远波作《报告》时介绍,惠州依托产业集群、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平台,聚焦优势特色产业链的薄弱环节,谋划落地一批补短板项目。目前,已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产业强镇2个,国家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7个,“一村一品”146个,逐步形成“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产业经营主体要“强”,产业振兴才有希望。惠州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记者从《报告》中获悉,全市认定各级农业龙头企业369家,大力推动品牌农业建设,打造出惠州梅菜、龙门大米、镇隆荔枝、柏塘山茶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动我市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发展。

  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惠州成立了市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产业振兴专责领导小组,高位推进乡村产业各项工作,谋划制定《惠州市乡村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惠州在“三农”领域下了大力气和真功夫,增长提速。《报告》显示,2022年惠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4.25亿元,增长7.7%,增速居全省第一。其中,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64元,增速5%,在珠三角排名第三,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缩窄至1.75:1。

  培育

  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在惠东小星山附近的海面上,一个个“圆环”下方围着一张大网,这是深海养殖设备——深海网箱。从捕鱼到牧鱼,是惠州坚持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具体实践。

  新业态新模式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路径。“我市围绕‘产’字下功夫,着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江远波介绍,惠州先后出台了《惠州市加快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惠州市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振兴工作方案》等文件,针对不同领域,分类施策、多措并举,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还有哪些?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等。

  在这些领域,惠州已有一些实践。江远波介绍,惠州近年来通过创建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项目,打造观光农业、乡村民宿和康养基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市登记在册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245个、特色民宿482家,年营业收入6.6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超过1亿元;辐射带动从事农业旅游人数1.69万人。

  “深入挖掘当地农业多元文化,结合‘互联网’直播经济,鼓励创意农业、认养农业、康养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报告》介绍,我市共建成县级农村电商服务中心2个、镇村级农村电商服务站点260个,有效化解农村电商“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初步形成“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配送体系。

  在实施“数商兴农”工程上,不断探索农产品“网上行”,销售数量和销售金额均保持了良好增长,有效推动农村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差距

  不少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

  “从调研和基层反映情况来看,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照产业兴旺的目标和农民群众的期盼仍有较大差距。”《报告》分析,差距主要表现在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发展要素支撑不足、联农带农效果有待加强等方面。

  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主导产业是产业融合的基础。《报告》表示,我市部分地区没有结合自身优势、导致不少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如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经营主体仍侧重于传统生产,对科研创新投入不足,农业生产加工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等等。

  市人大常委会今年组织调研组到各县(区),走访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以及农业产业园、农业公园、乡村振兴示范带等,对我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调研组认为,目前我市乡村产业发展主要是传统式、自发式的,我们有特色产业,但存在很多短板,产业聚集度较低,链条不长,特别是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市场化水平仍亟待提升。

  市人大代表黄文辉是博罗县石坝镇乌坭湖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该村三黄胡须鸡养殖产业年产值达6.8亿元。“目前三黄胡须鸡产业链主要还是集中在育种、养殖环节,后端的生鲜屠宰、精深加工、冷链配送、品牌营销等重要环节仍处于缺失状态。”他坦承,产业效益最大的环节缺失,导致产业大而不强,迎接内外产业风险能力不足。

  《报告》也表示,多数地区乡村产业发展仍旧受制于“人”“地”“钱”等要素制约,支撑乡村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投入机制尚未建立。

  建议

  在发展理念上要更加开拓创新

  “我建议进一步加大对产业的规划力度,合力解决产业发展上存在的难点、痛点、堵点方面问题,才能真正做大做强黄羽鸡国家级产业集群。”黄文辉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加大扶持力度,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真正打响惠州三黄鸡的品牌。

  在进一步推动我市乡村产业发展上,《报告》表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上下齐心,部门协同,在“人、地、钱”等方面予以更多支持,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构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拓展富民兴村增收渠道。”《报告》强调,要把富民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导向,以产业的兴旺促进农民的增收。

  怎样努力闯出具有惠州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在发展理念上,要更加开拓创新。”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以工业思维发展农业,以工业化理念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产业扶持上要更加有力度有温度,破解乡村振兴产业用地难题,出台乡村振兴产业扶持政策。

  惠州有众多的特色产业,在产业选择上要更加清晰精准。“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必须要有主攻方向。”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通过调研、比选,可以选择3~5个优势特色产业,用3~5年时间打造成为100亿级农业产业。同时,在品牌打造上要更加统一、更有高度,强化政府引导,推动形成统一品牌、统一标准,打响惠州农业产业品牌,推动惠州乡村振兴走在粤港澳大湾区前列。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