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组关键词!深港“双核”引擎如何携手走向未来?

  深圳2022新年开局,是从深港合作开篇的。

  从探索深港规则衔接的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正式亮相,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将落地实施深港“联合政策包”;从港澳导游备案即可在“大前海”跨境执业、深圳再次招录港澳籍公务员,到众在深港人参与抗疫志愿服务……虎年首月,在深涉港的消息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

  这恰是深港合作在历经“前店后厂”、产业融通、合作区建设等合作模式,特别是《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下称《前海方案》)发布和港府提出“北部都会区”概念后,进入全新阶段的体现。

  随着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在即,同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深港双城该如何携手走向未来?深化“从硬联到软联”“从共建到共融”“从流通到心通”或是路径探索。

  首先,从“硬联”到“软联”。

  深港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山水相连,是内地与香港关系最紧密的城市,拥有15个一类口岸和3个二类口岸,且多集中在深港边境。目前,老牌的皇岗口岸、沙头角口岸升级重建,可直达港澳的前海客运口岸纳入新开口岸范畴,深港西部快轨等项目正规划建设,“硬联通”配置日趋完善。

  而“硬联通”之上,扩大“软联通”才能释放更大开放红利。尽管前海几乎以“平均三天一项”的频次,已累计推出685项制度创新,且相当比例与港澳相关,但仍有许多领域的桎梏需突破。1月下旬,最高法印发《关于支持和保障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的意见》,明确前海在跨境商事规则衔接方面应先行先试,再次释放出国家层面对深港“软联通”提速提质的支持。

  其次,从“共建”到“共融”。

  在深圳,深港联系最紧密的物理空间无疑是以“西有前海,东有河套”为格局的两大深港合作区。截至去年底,前海注册资本千万美元以上港企约2500家,已是境内港企集聚度最高之地;河套也集聚140余个优质科研平台和项目,并正式签订“联合政策包”。

  但随着前海扩区、《前海方案》落地和“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建设”都迎来首个完整年度,深港两地机制如何创新和对接成为合作关键。深港学界现呼吁深圳借鉴“琴澳合作”模式者众,后者以“共同谋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分享”,被认为进入“‘两制’融合区”新模式,实现从物理合作到化学合作的转换。而与香港新田科技城相连的河套和新纳入前海范围的海洋新城亦被视作“共融”首选地。

  再者,从“流通”到“心通”。

  “软联”和“共融”的目的都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深港政策对接、市场开放和产业协同,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而任何流通和融合,最终要实现的还是意相通的心融合。

  近年来,来深创业就业的港人显著增多。加上香港北部都会区已规划“双城三圈”空间布局,将建成媲美维港都会区的国际创科中心,容纳约250万人口。相当于在深圳南部崛起一座“新城”,开启深港在经济、基建、创科、民生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全面合作。

  这也意味着,在出台现有对港创业、执业、产业政策的同时,也需提前考虑其事业相对稳定后出现的子女教育、医疗和居住等更多涉及安居乐业的民生政策,实现更多国民待遇和发展机遇,推动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蓝图已绘,未来已来。期待深港双方从更高战略视野,推动更多制度创新,落地更多实在举措,聚力“双核”引擎,新说“双城”故事!

  (记者 张玮)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