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三栋:坝山口围屋,一本乡间石头史书

  

十八井围屋也称曾氏老屋祠堂,为惠城区文保单位。

  曾辉元老宅占地约200平方米,精美别致。

  始建于清康熙初年的三栋坝山口村保存着不少客家传统民居。

  曾辉元老宅围绕天井开有6个门,整体设计别有洞天。

  十八井围屋规模宏大。

  十八井围屋的斗拱、雀替、梁头、梁下雕刻精美。

  窗、门、墙等建筑元素构成多彩的建筑世界。

  当光照进窗户,就变成建筑的灵魂。

  十八井围屋上出双步梁,榫卯之间显匠心。

  从清康熙年间至今300余年,坝山口曾氏祠堂多达14个。

  建筑,是人类用石头在地球上书写的历史。惠城南郊,始建于清康熙初年的三栋坝山口村,保存着不少客家传统民居,其中,作为客人的根的祠堂,是一村建制之精华所在。据坝山口《曾氏族谱》记载,从清康熙年间至今300余年,坝山口曾姓六房子孙繁衍生息,分布在该村16个村民小组,留下古民居无数,曾氏祠堂多达14个。

  坝山口十八井围屋,也称曾氏老屋祠堂,列入惠城区文保单位,背靠葱郁青山,面对田畴,前有禾坪、半月形池塘,绿水波光粼粼,倒映着围屋和青山的影子,微风初起,相映成趣,仿若一座天人合一的艺术品。

  十八井围屋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由三堂、六横,通过四座角楼连接构成,原有18个天井错落有致分布。围屋建筑为两层结构,硬山顶,阴阳瓦,夯筑墙,所有檐柱下半为花岗岩圆柱,上半为木圆柱。正面开三门,正门为趟栊门,石门槛,有门斗。门廊三开间,穿斗式,上出双步梁,双挑出檐,榫卯之间显匠心。斗拱、雀替、梁头、梁下雕刻精美,雀替有鳌鱼和凤鸟形,栩栩如生,巧夺天工。作为客家围屋的标配,十八井围屋角楼不甚突出,高出围墙不多,檐下出三层叠涩青砖,最上层为菱角牙子,山尖开小气窗,甚为别致。

  坝山口另一座客家围屋——塘房老围屋,背靠鸡笼山,面对半月形池塘,建筑风格与十八井围屋类似,但规模较小,围屋前有围墙和围门,围门上方为波浪样式山墙,较为罕见。穿过入内能看到天街,迎面而来的是供奉乡绅曾冠猷的冠猷公祠,整体保存完好,天井、门楣、栋梁、窗棂,每一处都充满精巧的构思,特别是门楣上的壁画保存较好,山水人物,一笔一画,颇显功力,彰显客家人儒雅的气息。

  塘房老围屋旁,有一间清代民居,是曾冠猷儿子曾辉元的居所,占地约200平方米,单家独户,精美别致。曾辉元的生平事迹已经很难追溯,但他留下的这座建筑,却无异于生命史书。曾辉元继承家业,靠着经营糖业、榨油等生意,延续父辈的辉煌。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曾辉元斥资建造了这栋别业。从外观看,这座建筑与三栋一带的清代民居无异,主要材料是灰沙、青砖、灰瓦,局部使用麻石、木料,但它的保存状况良好,外观给人历久弥新的感觉。这座老宅大量使用灰塑、壁画、木雕、书刻等装饰,寄寓房屋主人的闲情逸致和情操追求。门楣上的壁画栩栩如生,残存的陶塑、灰塑,又给人一种残缺的美感,让人想见当日完好的细腻。老宅内的客厅与书房,一是公共空间,一是私密空间,均对着天井,不论是独坐书房还是在客厅与客人茶叙,均能抬头望见蓝天和绿树,身居幽室却不舍自然,体现着中国古人特别是富裕阶层普遍的居家审美。

  窗、门、墙等建筑元素在此构成多彩的建筑世界。这座清代老宅的艺术魅力,让人惊叹。

  文 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图 东江时报记者周楠

编辑:李影君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