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再发风险提示:当心“代理退保”骗局

  “千万不要相信所谓的‘代理退保’‘代理维权’,这很可能是一个骗局。”近日,市民刘女士在咨询代理退保后,心生感慨。据了解,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日前再度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远离“代理退保”“代理维权”“修复征信”不法行为侵害 。

网络上宣称“全额退保”“修复征信”可能是骗局。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网络中介”套路多

  “我前几年买了一款重疾险,犹豫期已经过了,最近手头紧,想退保,但是自己退的话很不划算,所以网上找了几家代理退保的机构,仔细了解之后感觉很不靠谱。”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因流动资金紧张,想将自己几年前投保的重大疾病保险退保。与保险公司协商退保减少退保损失未果,他在淘宝上找了一家所谓的代理退保公司,收费写着100元,但咨询后对方告知,具体收多少,需要“法务人员”了解张先生的情况后,再指导他怎么退,退多少,才能知道到底收多少费用。

  在加了“法务人员”微信后,对方自称是保监会授权成立的专业代理退保中心工作人员,在其诱导下,张先生把银行卡号、手机号、身份证复印件等重要信息都交给了对方,还与对方签了协议。过了几天,张先生突然接到短信,账户上两万多元余额全部被这家代理公司扣走,张先生再次联系对方,对方声称这是为客户代理退保的费用。张先生于是报警。记者注意到,网上关于这类问题的咨询、投诉非常多,但被骗后后果往往要自己承担。

  无独有偶,黄先生今年打算购置一套新房,采用按揭的方式付款。好不容易找好了心仪的房子,但因为曾经有过信用卡逾期记录,他担心贷款会受影响,便动起了修复征信的心思。随后,黄先生在网上找到自称能够帮助他人修复征信的“征信修复师”麦某。麦某表示修复黄先生征信需要收取服务费及信用卡逾期费共计3万余元,并向黄先生展示征信修复成功的案例。然而支付了3万余元“修复费”后,两个月过去了,黄先生的征信迟迟未见修复,且再也联系不上麦某,他这才意识到被骗。

  银保监会提示三类风险

  面对高发的“代理退保”骗局,银保监会曾多次发布提醒,据不完全统计,银保监会和各地监管机构针对“代理退保”相关风险的提示已经超过50次之多。然而仍有一些不法分子以“代理退保”“代理维权”名义行骗,声称可帮助消费者“全额退保”“修复征信”“解决债务”“全额免息”,怂恿或诱骗消费者委托其办理退保、免息等事项。为此,日前,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再度发布风险提示,防范警惕以下风险。

  一是虚假承诺、伪造证据等不法手段阻碍消费者正常维权。不法分子为了谋取利益冒充监管部门、法律工作者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骗取信任,谎称可办理全额退保、逃废债务、修复征信等事宜,诱导消费者委托其“代理维权”后,用编造事实、伪造证据、提供虚假信息等手段进行恶意投

  诉,违背诚信甚至突破法律底线。

  二是危害消费者财产安全,暗藏集资诈骗风险。“代理维权”以维权之名行牟利之实,如鼓动保险消费者退保正常的保险合同,并收取高额“代理维权”手续费,退保后还会诱导消费者“退旧买新”,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甚至截留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暗藏集资诈骗风险。此外,消费者如受蒙骗退保正常的保险合同,不仅丧失风险保障,未来再次投保时,由于年龄、健康状况的变化,可能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的风险。消费者一定要对此类不法行为提高警惕。

  三是危害消费者信息安全权。不法代理维权组织取得消费者委托后,会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信息、通讯信息、家庭住址、金融账户、保险合同等敏感信息,个人信息存在被恶意使用、违法泄露或买卖等风险。更要注意防范诈骗分子以“解决债务”“修复征信”等说辞骗取银行卡账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进行盗刷或转账的风险。

  银保监会提示,不法“代理维权”“代理退保”风险高、危害大,广大消费者要根据自身需求理性消费金融产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消费者对金融产品或服务有疑问,应通过正规渠道提出合理诉求:可以直接与金融机构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通过行业纠纷调解组织化解,或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购买保险产品要符合自身风险保障需求和经济能力,使用信用卡或贷款类产品应考虑借贷成本和还款能力,投资理财产品应符合自身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防范非法代理维权给个人信息安全埋下隐患。如果发现合法权益受到不法行为侵害,应及时向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反映,保护自身权益。

  惠州日报记者刘乙端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