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下午,惠州农商银行金融特派员派驻暨“粤智助”政务服务自助机投放工作启动仪式在江北信合大厦举办。惠州市金融工作局党组成员、非公金融机构党委专职副书记彭书红,惠州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汤久红,以及惠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惠州银保监分局、惠城区金融工作局等单位代表嘉宾参加活动。
惠州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小伟在致辞中表示,自1952年成立第一家信用社以来,惠州农商银行始终与东江大地血脉相连,与广大农民相知相伴,与惠州社会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此次启动金融特派员派驻和“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投放工作,既是惠州农商银行传承支农初心、创新支农模式的生动实践,更是深度融入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大局、深耕农村价值洼地的务实作为。
在市金融工作局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惠州农商行正式向311个乡镇派驻88名金融特派员深入到各乡村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推广信贷产品、信用村创建、开展政务自助机维护管理等工作,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融资+融智”服务;按照计划,到2022年1月末,惠州农商行将配合市政务数据局完成全辖311个行政村的“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投放工作,实现“政务+金融”向基层全面延伸。
据了解,“粤智助”政府服务一体机下乡,是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由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统筹安排,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及全省农商行大力支持开展建设。“粤智助”自助机投入使用后,广大农村居民通过身份认证、拍照等技术,足不出户就能实现政务打印、医保查询、不动产信息查询等100多项政务服务,以及办理银行账户余额查询、电子现金充值、非税缴费等多项金融业务,通过“政务+金融”的有机融合,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事实上,这只是惠州农商银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从构筑覆盖面广、触角深的金融服务网络,到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再到创新推出一系列针对性强、便捷实惠金融产品,破解农企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一直以来,惠州农商银行将服务“三农”作为真挚初心与隽永使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充沛“金融活水”,以实际行动诠释担当,争做乡村振兴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倾力写好服务“三农”大文章。
惠州农商银行金融特派员派驻暨“粤智助”政务服务自助机投放工作启动仪式举行。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惠州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小伟前往江北街道三新村调研“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投放使用情况。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聚焦顶层设计
下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先手棋”
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是保障。2021年,惠州农商银行结合监管部门要求,研究制定了《惠州农商银行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并组建乡村振兴与战略机构部,围绕提出“认清方向、弄通政策、保持定力、重点发力、管控风险、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全力开展“一带”“一村”“一业”“一游”“一官”五个一工程。其中,“一带”,是指重点支持辖区6个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一村”,深入开展创建“整村授信”和“信用村”项目;“一业”,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园和龙头企业发展;“一游”,集中资源支持惠州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一官”,对乡村振兴示范带和镇村派驻“金融特派员”,为镇村提供“融资+融智”服务。截至2021年11月末,该行全年累计投放涉农贷款57亿元,涉农贷款余额175亿元,是惠州市城区涉农贷款规模最大的银行机构。
聚焦产业兴旺
深耕支农支小“责任田”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只有产业发展了,乡村才能繁荣兴盛,才能集聚人气,形成良性循环。惠州农商银行以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本土银行人缘、地缘优势,围绕“点、线、面”三个维度,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点”上做强,瞄准主体规模化。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农民富裕是根本。身为地方农村金融主力军的惠州农商银行深知这一点,聚焦产业兴旺,因地制宜、着力创新,以金融力量激活产业帮扶“造血”功能。一方面瞄准家庭农场、农业经营个体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涉农贷款的投放,积极推动农民转型生产经营模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有效减轻“三农”经营主体融资压力。另一方面,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辐射沿线村庄的田园整治、风貌提升,助力打造集农事体验、自然教育、休闲观光、森林康养于一体的国家级田园旅游综合体。今年10月,该行对横沥镇“翰墨梅香·竹海温泉”乡村振兴示范带的黄沙洞村、墨园村实施整村授信。近期该行计划推动全辖36个整村授信项目的落地实施,进一步延伸农村金融户户通的服务触角。
“线”上延伸,突出农业产业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惠州农商银行立足于乡村资源禀赋的特点,搭建以“现代产业园+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全链条乡村振兴服务,以金融活水“贷动”产业园、农业龙头企业一齐发展。2021年该行支持了“惠城区丝苗米产业园”和“惠阳区蔬菜产业园”2个省级农业产业园建设,向产业园区的海纳农业、六谷裕兴农业累计授信了2.2亿元。另外还大力支持“惠城区水产产业园”市级产业园、“惠城区花卉产业园”建设,带动了惠城区黄沙洞、墨园、森柏洞、蓝村、增湖村等多个村组的美丽乡村建设;支持绿湖园艺、东进农牧、泰安养殖场等重要农业企业共21家,合计向产业园和龙头企业发放农村产业贷款3.65亿元。以海纳农业为例,该公司是以优质水稻种植为主线,集种植、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国家产业化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广东、湖北、黑龙江等地,水稻种植规模达40万亩,带动农户2.8万户,户均增收近4800元。公司牵头打造的惠城区丝苗米产业园已纳入国家产业园管理体系,“水中鲤”品牌丝苗米被评为“广东名米”。同时,依托稻米产业和文化打造的现代农业生态园也获评为国家级3A旅游景区。
“面”上突破,推动乡村振兴集群化。惠州农商银行积极以“千行千村党建”实现“党建下沉”,目前已与惠阳区镇隆镇山顶村、惠城区小金口街道小铁村等17个基层农村党支部达成共建协议,将党建共建与支持乡村振兴相结合,加快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启动“党建+普惠金融”示范点建设,与江北街道水北社区签约共建首个“党建+普惠金融示范点”,为水北社区整村授信10亿元,帮助村内居民和企业增收致富,随后相继与横沥镇黄沙洞村、墨园村签约进行整村授信。加快信贷产品的研发速度,围绕地方特色小镇规划,量身定制系列金融服务和产品,为打造惠州特色小镇提供厂房购置、生产经营、生活消费全方位融资支持。
聚焦生态宜居
把好提质增效“方向盘”
支持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惠州农商银行坚持绿色发展、持续发展、创新发展,探索构建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优化信贷资金投向,助力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统一。
一方面,有效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为强化对农村居住环境治理的支持,打造惠州“美丽乡村”样板,该行创新推出了“乡村宜居贷款”产品,相继对惠阳区淡水街道淡环村、大亚湾西区街道上田村等乡村改造项目发放贷款17亿元,助力11个村组改善乡村人居环境;针对村民改善居住环境,推出“村易贷”“东江易分期”业务,为有装修、改善农村住宅环境需求的村民提供金融支持。另一方面,有效保护了农村生态治理环境。针对农村的生态保护及设施建设,该行创新推出了“污水处理贷”产品,相继支持了惠阳区第二污水处理厂、大亚湾第二及第三水质净化厂等项目建设,投放信贷资金达8.62亿元,探索出了惠州农村环境治理发展的新样板;为进一步提高清洁能源在农村环境的使用率,该行还创新推出了光伏贷,目前共发放光伏分期5笔,发放贷款资金103.18万元。
聚焦科技赋能
按下金融服务“加速器”
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数字乡村建设。惠州农商行通过加强与政府等各类机构合作,积极搭建线上开放式生态系统,以科技广泛赋能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比如,与市农业农村局合作共建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推动全市“三资监管”和“宅基地”产权改革数字转型;与四个区财政局合作建设惠农惠民补贴一卡通系统平台,推出“惠民一卡通”专属结算卡,并无偿承担低保补贴、高龄补贴30多项涉农补贴业务,惠及的农民群众近14万户,发放的涉农惠民补贴份额接近80%,将金融服务延伸到最偏远的山区。
主导辖内各乡镇“移动支付示范镇”建设。惠州农商银行因地制宜设立33个“惠服务”政银合作点,在惠城区小金口街道、横沥镇以及惠阳区新圩镇布放扫码收款设备,积极做好“云闪付”等移动支付工具推广宣传工作,让广大农村客户乐享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活便利。
利用电商平台助力本土农产品销售。为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当地农户的合作,牢牢把握“云上”营销发展的新机遇,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2021年,该行以“情系家乡,助农兴农”为主题开展了“电商+助农”众筹活动,助推“永记腊味”“惠州矮陂梅菜芯”等惠州本土特色产品销售。
聚焦个性服务
提高农村客户“幸福感”
2020年9月起,惠州农商银行启动了“重走家乡路 心系百姓情”的网格化普惠金融户户通项目,动员了全行1400余名员工每周固定两个晚上、一个白天,深入到广阔农村地区客户开展金融服务,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目前,累计走访了城乡居民和小微企业47万户,建档45.71万户,全面覆盖惠城区、惠阳区、仲恺区、大亚湾区311个村委会、609个村组,破解了农村信用体系征信机制缺失、信息收集难等问题,为老百姓金融需求把脉问诊。
为村民更换第三代社保卡超过40万张,根据村民融资需求,该行相继创新推出“乡村贷”“村易贷”“村享贷”“东江易分期”等信贷产品,并成功发放全市首笔600万元“生猪活体抵押”贷款。目前,已投放“村易贷”119笔,贷款余额4873万元,年内新增3398万元,增长230%;投放“村享贷”392笔,贷款余额5317万元。“依托小网格,提供大服务”发展格局已然形成。
惠州日报记者刘乙端 通讯员张仲泉 赖敬文 吕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