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灯笼舞草龙抢“吉祥水” 惠州元宵节民俗活动够热闹

  昨天是我市中小学春季开学的日子。家住市区江北的陈女士,前一晚与上二年级的儿子一起,根据网上的教学视频,利用利是封、中国结等材料,制作了一个手工灯笼,让儿子提到学校参展。晚上,陈女士还准备了包汤圆的食材,为家人在元宵节准备一锅美味汤圆。

  元宵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惠州民间称元宵节为“正月半”,有“过了正月半,年才真正过去”的说法。除了扎灯笼、观赏灯笼、吃元宵,在惠州不少地方还有舞狮、舞龙等民俗,人们在春节最后一波高潮喜庆中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在惠州过一个精彩元宵节,观赏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滋养的成果,感受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动,亲身体验民间祭祀仪式,感受惠州脉搏的跳动,一定会很震撼。

夜空中,由LED灯点亮的草龙耀眼明亮。

  惠州元宵灯节历来热闹壮观

  元宵节,又叫“元宵灯节”,民间多有“元宵”“元夕”“灯夕”“元夜”等说法。从资料记载来看,元宵灯节在唐宋已极为盛行,满城灯火,万人空巷,观灯射谜,玩龙耍狮,通宵达旦。人们吃汤圆、挂彩灯,氛围浓郁,将春节的喜庆推向高潮。

  南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为古人元宵狂欢的真实写照。

  惠州的元宵灯节历来热闹壮观。北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贬谪惠州的苏东坡度过第一个元宵节,惠州太守詹范前来探望,置酒赏灯,萧鼓助乐,颇为热闹。苏东坡作《上元夜》称,“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亦复举膏火,松间见层层。散策桄榔林,林疏月鬅鬙。使君置酒罢,箫鼓转松陵”。比起京城“端门万枝灯”,惠州的膏火“松间见层层”,也别有一番风味。

  明清时期,惠州自正月十三至十六张灯结彩、嬉游为乐。清光绪《惠州府志·风俗》记载,“元夜,自十三至十六,各坊神庙门结彩张灯,仕女嬉游达曙,放花管,罗酒肴,相聚为乐,或作诗继俟观灯者射焉。”

  这些习俗传承至今,流变为惠州城里大街小巷于元宵节处处张灯,喜庆一片,人们扎灯笼、玩灯笼。在惠州广大客家地区,上灯习俗以及围绕上灯所展开的花灯制作、请灯活动、灯酒聚会则蔚然大观。这是对新生命的高度认同和热情歌颂,人们以上灯的形式,强化血缘关系,不知不觉间将家族基因注入文化代码。

  精彩民俗活动让人应接不暇

  元宵前后的惠州民俗活动让人应接不暇。

  正月十四,是惠城区汝湖镇上围村、下围村舞草龙的日子,以此祈求驱灾降瑞、吉祥安康。夜里,由LED灯点亮的草龙耀眼明亮,或是龙身流水式转动,或是蛇形原地盘旋,或是猛然翻越起来,煞是好看。

  每年正月十五,更热闹的惠东吉隆舞龙如期而至。吉隆舞龙闹元宵始于明末清初,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两晚,吉隆都要以隆重的仪式舞龙,村村舞龙,请龙神、开光、起龙、舞龙、穿龙架、化龙等固定程序一环接一环,穿接着“钻龙身”“拔龙须”的美好寓意,祈求当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个时候,吉隆变得非常热闹,大家忙着置办丰盛的菜肴宴请亲朋好友,还要置办拜祭神灵祖先的物品,出门在外的乡亲也要回来看龙、舞龙。当地传唱着“正月十五惊雷响,祥龙飞降吉隆上”的童谣,人们通过这一传统民俗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在惠城区横沥墨园村,人们抢吉祥水闹元宵。墨园村元宵民俗文化始于清朝同治年间,元宵节期间,全村男女老少、外出返乡村民欢聚一堂,祈福、打醮、游神、巡村。往八卦葫芦井抢“吉祥水”是墨园村闹元宵活动最隆重的节目之一,该古井历经数百年,至今仍清流汩汩。在元宵节这天,井水被人们赋予了平安好运的美好内涵,越先抢到水就代表福气越多。

  在惠东平海古城,“摆盆”活动在元宵节次日举行,古城内西北村家家户户用鲜花、农作物等为原料,扎制成各种各样的景物、动物等,摆放出来,供人参观。此外,村民的“摆盆”还有许多讲究,凡是当年要结婚或生子的青年男子,都要来参加“摆盆”的准备工作,颇具生活气息。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