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漫谈丨新能源电池产业挺进全国第一方阵,惠州凭什么?

  广东给人的印象,向来是低调务实、闷声干事。作为广东经济第五城的惠州同样如此。

  如果不是最近新能源电池产业频频“出圈”,或许大家还不知道惠州有这么牛的一支“潜力股”。

  这支“潜力股”到底有多牛?我们不妨看一组数据:2022年惠州消费类电池产量13.5亿只,占全省产量20%以上;新能源电池产业产值866.7亿元,成功上榜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挺进全国乃至全球的“第一方阵”,预计今年产值将超千亿元。

  如今,惠州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锂电池生产集聚地之一,与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一起,构建了全国产业链最健全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

  惠州为何能在众多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惠州凭什么行?

(一)

  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一个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需要当地党委政府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同时保持耐得住寂寞、不急功近利的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

  对惠州来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电池这个产业上一深耕就是70年。1953年,新中国成立的第5个年头,惠州市蓄电池厂(建厂时名为“桥西耕耘机械厂”)成立,开始制造蓄电池,从而踏上了电池产业这条道路。

德赛电池高端智造惠南工业园。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惠州电池产业迎来了大发展。1983年,惠州成立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德赛集团前身)大举进军电池行业,先后与香港金山、飞利浦、西门子等国际企业合资合作,成立了30多家外向型工业企业,其中就有专门生产电池的合资企业。

  当时国内消费者耳熟能详的许多国际名牌电池,如金霸王、东芝、GP、松下(9V)等皆产自惠州。其中,部分品牌销售量进入中国电池市场前三名。这些电池生产企业均由惠州国企德赛和国外公司合资创办。

  到1998年,仅德赛所属公司就生产电池8.6亿粒,在国内电池行业名列前茅,产品包括碳锌、碱性、充电电池等多种品类。其中,9V积层锌锰电池的产量占到世界产量一半,惠州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电池生产基地。

  时光流转,产业发展日新月异。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电池产业进入“锂的时代”。惠州迅速抢抓这一新技术,积极引进锂电池技术。

  业内有一种声音,国内最早引进的两条锂电池生产线,其中一条就在惠州。虽然具体事例无从考证,但从侧面说明领改革开放之先风的惠州,敢于拥抱新技术、抢抓新机遇,大力发展锂电池产业。

  从蓄电池到镍氢电池、锌锰干电池,再到锂离子电池、锂原电池,从一次性电池到充电电池……电池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惠州电池产业借助新技术越做越大,一批电池产业链企业迅速成长壮大。

(二)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条产业链做大做强,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厚植沃土,培育出能带动“火车跑得快”的链主企业。

  惠州则是抓住了这个“火车头”关键,数十年如一日,培育出德赛电池、亿纬锂能等一批享誉全球的本土龙头企业。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仲恺总部。

  拿德赛电池来说,1999年成立伊始仅是百人小厂,但只用5年时间完成年产组合电池超8000万块产能,成为国内最大的组合电池生产基地之一。去年,德赛生产近3亿块电池,约占全球中高端智能手机电池的三分之一,是国际国内智能手机厂商的主力供应商。

  亿纬锂能更是行业内的一个“传说”。企业2001年成立,截至今年1月动力电池装机量跃居全国前四、全球前十,成为少数同时掌握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核心技术的锂电池制造商。明年,有望成为惠州首家营收突破千亿元的新能源电池企业。

  “对企业发展而言,三年倍增、千亿销售,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增长,这得益于惠州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回顾20余年发展,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由衷感叹。

  特别是近年来,惠州集中资源建设“2+1”现代产业集群和“3+7”产业园区,让各类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企业心动了、行动了——

  赣锋锂电、首航新能源等各领域头部企业纷纷“抢滩”;比亚迪、欣旺达等国内排名前十的新能源电池企业早早“入链”……随着链主企业发展壮大、以大带小,惠州形成“电池制造设备-电池材料-电芯-电池系统集成-电池”相对完善的产业生态链,聚集了110多家产业链企业。

欣旺达生产车间。

  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有何优势?“不出100公里就可以找齐所有我们想要的东西。”惠州赣锋锂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宾术直言,惠州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健全、上下游配套完善,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物流和生产成本,同时也保障了企业供应链的稳定。

  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惠州电子信息产业与广深莞深度互嵌,共同形成世界水平数字产业基地,由惠州生产的电池终端产品就近直供终端企业如惠州TCL、龙旗、光弘以及广深莞等企业,甚至还能借港出海走出国门,远销世界各地。

  这正是惠州新能源电池产业经受“风高浪急”、彰显产业链韧性的底气所在。

(三)

  鲁迅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

  不满于现状的惠州,在新能源电池产业赛道上有着更大的雄心壮志。

  今年初出台的《惠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惠州对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提出更高目标:打造具有国内竞争力的新能源电池产业体系,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25年,消费电池产量超30亿只/年、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产能超80Gwh/年,新能源电池产业规模1800亿元。

首航新能源公司生产线。

  单单是新能源电池产业吗?不,围绕“新能源”做文章,惠州还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天然气、核电、光伏、风电迅速发展,先进储能产业、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能源科技岛和氢能制储运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谋划……“十四五”期间,惠州布局的在建(续建)和新开工能源领域重点项目共计26宗,总投资约1674亿元。

  随着一批清洁能源重大项目纷纷落户,惠州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和能源科技创新中心,有望成为大湾区“能源担当”。

  这盘棋会下得如何?我们拭目以待。相信,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惠州会带给大家更多、更大的惊喜,一步一个脚印,让梦想照进现实,做大做强“万亿工业大市”底盘,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惠州日报记者袁畅 谢宝树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