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漫谈丨月饼能用“乡”味驱散“尬”味吗?

  中秋节少不了吃月饼,犹记得小时候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等到月上中天,拿着面盘那么大的月饼和月亮比大小,比完之后大快朵颐的快乐。长大以后,很多人吃月饼吃的是中秋节的仪式感,吃的是一家团圆的美好寓意,吃的是对故乡的乡愁,味道却不再是小时候那个味道了。

  月饼的历史很多人都说不清,不过说起年年买、年年送、年年剩的尴尬,大家都有很多话要吐槽。是从什么时候起,月饼已经成为尬味满满的应节食品代名词了呢?


中秋月饼。

  物质贫乏年代,人们吃月饼,吃的是一口“高糖高油”的“生活好滋味”。因为生存需要,我们的祖先一直偏好含糖、脂肪量高的食物,在过去高热量食物有限的情况下,一块月饼能提供大量的糖分和脂肪,堪称美味的热量炸弹,吃到就是赚到,不仅平民喜欢,贵族也青眼有加。比如《红楼梦》七十六回里,贾府过中秋节,贾母就有她的专属月饼,还因吹笛人吹得好,把月饼送给吹笛人作为奖赏:“说着,便将自己吃的一个内造瓜仁油松瓤月饼,又命斟一大杯热酒,送给谱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

  到了现在,物资丰富了,热量的获取更加容易,人们早已从“吃饱”向“吃好”转变——更加注重健康饮食的现代人,自然不再那么爱吃高糖高油的月饼了,“小甜甜”也就变成了“牛夫人”。为了促销,各路商家开始绞尽脑汁抢热点,推出五花八门的新口味,往饼皮里塞匪夷所思的料:珍珠奶茶月饼、酸菜牛蛙月饼、螺蛳粉月饼、臭鳜鱼月饼……但热度过后,对月饼的整体尴尬处境似乎并没有带来根本性改变。每年中秋节过后,吃不完、送不掉的月饼,依然是痛点。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的传统节庆食品走出一条新路呢?

  今年中秋节前夕,惠州日报视频号推出了系列“月饼有‘乡’味”视频报道,惠州的博罗、惠阳等县(区)创业青年结合当地农产品和产业链,研发出福田菜心月饼、柏塘山茶月饼、观音阁黑糖月饼、镇隆荔枝月饼等新品。据试吃者说,口味清甜不油腻,还带有菜心的清爽、山茶的茶香,以及黑糖和荔枝独有的甜蜜。本地人吃出乡愁,外地人吃出地域特色,作为中秋国庆长假走亲访友的手信,还真有点香呢!


福田菜心月饼。

  乡土文化是最好的“香料”,绿色健康是最潮的时尚。年轻一代吃月饼,讲究一个“绿色轻简”的“健康味”:包装要简约环保;用料配比要低卡、符合膳食原则,拒绝齁甜或齁咸;个头要小巧,避免浪费;再来点“非遗秘技+文化乡愁”,既传统、又时尚,就更好了。这不,惠州本土老字号“郭师傅”读懂年轻人,越来越吃香。据《惠州日报》报道,“郭师傅”在坚守传统味道的同时,紧跟时代和科技的热潮,在月饼包装设计、个头大小上下足功夫,开发更贴合年轻人需求的产品,并瞄准年轻人喜爱的网络平台,取得销量的节节攀升。百年“郭师傅”的探索尝试,值得借鉴。

  9月18日,中国数据研究中心发布《2023中国月饼行业消费与品牌现状白皮书》,2023年,作为疫情结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考虑到市场的全面放开及消费者购物等情绪反弹,预计月饼产量增长率5%,将达到45.88万吨,市场规模同比增长8%,将达到263亿元。这样一个百亿级产业,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滋味、避免浪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传统,需要创新性发展;经典,期待创造性演绎。想起“茅台咖啡”的“跨界融合”——假如来一个“酱香型月饼”,你吃吗?嘿嘿。

  惠州日报记者林奶花

编辑:海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