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报记者探秘中国南海惠州油田】惠州油田:贡献工业产值超1800亿元

原标题:

  惠州油田:贡献工业产值超1800亿元

  惠州油田群是我国海上首个年产原油超百万吨级油田群,现有13个在产油气田

  名片

  惠州油田群是我国南海东部海域第一个油田群,也是我国海上首个年产原油超百万吨级的油田群。油田群位于南海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西南,首个油田惠州21-1于1990年9月投产,现有13个在生产油气田,拥有“惠州21-1”等9座“惠州系”海上生产设施,已向国家输送石油、天然气累计超过9600万立方米油当量。

  在辽阔的中国南海上,慷慨的海洋孕育着油气藏。东经115度线,纵穿而过、一路向北,途经广东省惠州市。从此,在这个区块诞生的油气田,被地质学家冠名为惠州油田。

  5月的南海东部惠州油田,风和日丽。湛蓝的大海上,钻井平台、采油平台如矗立着的一座座钢铁岛屿,平台上的海油人夜以继日,向海底深处探寻珍贵的油气能源,孜孜以求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绵绵不绝的动力之源。

  

我国南海东部海域首个油田——惠州21-1油田。

  中外合资

  “南海班”顶替外国专家成长为中坚力量

  1978年3月,改革开放春风遍吹南海,党中央作出海洋石油工业对外开放的决策。南海珠江口盆地,当时被视为“第二个波斯湾”,吸引了众多国外石油公司的关注。1983年12月2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意大利阿吉普,美国雪佛龙、德士古三家公司签订了南海16/08区块的合同。1984年1月1日,中外四家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ACT作业者集团”成立。

  初始并不顺利。当时,国外石油公司对珠江口盆地寄予厚望的8个主要勘探目标进行钻探后,只发现3个见油层,而且没有商业开发价值,在另外9个中型构造钻探后则一无所获。

  直到1985年7月,惠州21-1-1井获得高产油气流,给南海东部的勘探带来了新的希望。随后1990年9月13日,惠州21-1油田投产,这是南海东部海域第一个油田,也是我国海上第一个年产百万吨以上的油田。

  尽管如此,当时的惠州21-1油田仍被认为是储量不高的边际油田。在国际油价“低迷”的20世纪80年代,这座油田无异于鸡肋。随着可解脱的“南海发现”号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和固定平台相结合的技术应用,造价大大降低。惠州油田也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技术学习和人才培养平台。

  1987年夏末,陈志勇等55名来自广东湛江和惠阳等地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与南海东部石油公司签约,组成“南海技工班”,与海洋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群不到20岁的小伙子,用3年时间恶补外语“啃下”专业课,去到大海中间一个全是外国面孔的平台,做中国南海的第一批海上石油工人。为尽快掌握相关技术并接替对应岗位,他们厚着脸皮追着外国师傅问;看不懂设备说明书,几个人就拿书回宿舍,晚上接着掌灯夜读……

  历经2年的艰苦磨砺,陈志勇等“南海班”这批年轻人技艺突飞猛进,也逐渐得到外国师傅的认可:“Chen,下一个海班,你来开吊车。”

  在此后惠州油田的开发建设中,“南海班”成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被派往各个平台顶岗,成为油田的中坚力量。

  茁壮成长

  原油累产量连续28年位居南海东部各大油田首位

  惠州21-1油田问世后的十几年,一大批油田接连被发现并成功投产。

  1991年,南海东部首个大型油田——惠州26-1油田顺利投产。这个大型油田诞生后,展现惊人的潜力和澎湃的产能,曾创下原油累产量连续28年位居南海东部各大油田首位的纪录;1995年11月,在惠州26-1油田不远处的惠州32-3油田投产,诞生了连续生产27年的高产井——NE1井。

  2004~2005年,惠州油田进入二次高速发展阶段,惠州19-2油田、惠州19-3油田相继投产。尤其是2005年12月28日,惠州21-1B平台投产。来自惠州21-1气田的滚滚气流,通过235公里的海底管线输往位于珠海的天然气处理厂,再输送至下游的燃气电厂,开启了广东省大规模利用天然气的序幕,惠泽珠三角的千家万户。

  惠州21-1A、B两座平台通过一条60米长的橘色栈桥——“惠心桥”连接。从桥的这头走向那头,一边是1990年投产的南海东部油田首个原油生产平台,另一边是南海东部油田首个天然气处理平台。这座栈桥见证了海洋石油工业的历史性跨越和惠州油田人干事创业的热情,惠州油田从此进入了油气并举的自营开发阶段。

  1996年新年第一天,是惠州油田开发建设史上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ACT集团正式更名为CACT集团。中国海油加入惠州油田作业者行列,证明中国人开始真正具备西方大石油公司同等水平的管理现代化海上油田的能力。一大批海油人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奋发图强,成为匠人、工程师、管理者……

夜间航拍镜头下,“国瑞”平台灯火通明,海洋石油工人轮班交替忙碌着为祖国“寻油”。

  回归自营

  打赢增储上产翻身仗原油产量创新高

  2013年12月16日,惠州油田的权益和作业权顺利完成移交,全部由中方运营。从1984年签订石油合同算起,中外合作达30年的惠州油田迈入自营时代,成立“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惠州油田作业区”和“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惠州作业公司”,统称为“惠州油田”。惠州油田由此进入新时代,迎来新发展。

  “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嘱托烙印在每个海油人心里。而一路披荆斩棘、历经沧桑的惠州油田人对此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经历近40载开发生产,惠州油田剩余油零星分布,挖潜难度极大,同时产量递减压力大。

  为极限挖潜,惠州油田启动“油气增储上产攻坚工程”。对于国外合作方判了“死刑”、不愿再注资开发的老油田,惠州油田积极转变挖潜思路,向泥质砂岩、灰质砂岩等新储层进军,大力开展技术攻关,推广应用储层酸化、压裂、MRC(油藏最大接触位移)、开发层系调整等多项技术。近年来,惠州油田先后实施多口调整井,油田产量屡创新高。

  其中,惠州21-1油田是南海东部首个投产油田,这一最初设计寿命仅5年、采收率仅22.5%的边际油田已连续经济生产32年,累产油气超过1000万立方米油当量,超过原开发方案的两倍;2022年8月,惠州19-3油田完成HZ19-3-2井增产措施作业,测试日产油量提升超10倍,含水率由98.5%降低到19.0%,成功吃下“千层饼”油藏,实现边际油田的完美逆袭;在中国海油2020年功勋井、长寿井的评选中,惠州32-3油田的NE1井摘下“中海油第一功勋井”头衔。该井1995年11月投产以来已连续生产近28年,累计贡献原油超过350万立方米,相当于3个中型油田一年的产量。

  同时,惠州油田通过滚动勘探寻找周边的新油田,推动新项目尽快投产。2020年6月29日,南海东部海域获得惠州26-6重大发现,为珠江口盆地自营勘探最大的油气田;2022年4月,惠州27-5探井测试作业喜获高产,创下惠州凹陷古近系勘探最大原油产量纪录……

  惠州油田党委书记、总经理郭伟介绍,惠州油田通过滚动开发、扩边开发,目前形成了9个海上设施、115口生产井、13个油田的油田群。1990年9月至2022年12月底,累产油气9600多万立方米油当量,贡献工业产值超过1800亿元。其中,2022年,惠州油田原油净产量创近20年新高,再次突破1100万桶,总产量创近9年新高,超1200万桶。

  再启新程

  “一井一策”精细化管理让油田焕发新活力

  忙完一天的工作,惠州19-3平台长宋翔习惯来到会议室门口的“无可记录工伤”数据板前驻足停留,细细感受,他深知“6500+”的背后代表着什么。

  惠州19-3平台是一座具有18年历史的功勋平台,是一座深度融合“合作”到“自营”安全文化的底蕴平台,也是一座安全管理优秀实践不断涌现的创新平台。2022年以来,该平台以基层基础管理提升专项行动为契机,深度聚焦安全管理“末梢”,提升现场一线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执行能力,进一步夯实安全发展根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平台实现安全无可记录事故天数6417天。

  “对于惠州油田人来说,安全环保、绿色低碳已是镌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里的理念。”郭伟表示。

  惠州21-1平台生产的天然气供整个惠州油田群发电使用。近年来,面对燃料气供应紧缺,惠州油田制定“一井一策”精细化管理模式,积极开展气藏潜力分析,优化燃料气供应方案,开展调整井和措施井研究,全面保障油田群电力供应。据测算,通过使用自产天然气供电,油田群每年可节能近2500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近5600吨。

  科技创新是推动油田增储上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力担当,更是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一系列新工艺、新技术在惠州油田推广应用:完成惠州32-2平台1号燃气发电机控制系统升级,实现我国海上油气田燃气发电机组首套控制系统国产化升级改造工作;实现国内首次以水下收球方式完成2条封存海管内检测,实现了南海东部海域首次海管在产内检测;大变径海管清管技术创新,使用了国内首款可同时适用反向Y型三通和大变径深水海管清管器,攻克了清管器反向过Y型三通的重大难题……

  惠州油田“惠”心搏动正青春。“当前,惠州油田人正贯彻新发展理念,铆足干劲增储上产,不断延续老油田的新生命力。随着未来新油田的建成投产,惠州油田将释放更大能量,力争早日实现累产油气破亿方,为建设能源供给保障中心再立新功。”展望未来,郭伟坚定地说。

  文/图 惠州日报特派记者欧阳德辉 李松权 匡湘鄂 张艺明 通讯员惠声

编辑:小丽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