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代表委员热议聚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
扩大科创资源供给 增添发展新动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突出抓应用牵引,推动创新发展增添新动能。打造政产学研资相融合的综合型服务平台、让科创种子在优势产业中萌芽成形、多措并举打造高水平技能人才聚集地……市“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同时,积极为惠州聚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建言献策。
惠州聚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这是广麟材耀公司生产车间。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关键词:强化供给
打造政产学研及金融相融合综合服务平台
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至关重要。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标准建设东江实验室,支持设立新能源和新型储能研究中心,面向先进核能与核技术、化石能源、新型储能等领域强化技术攻关,助力产业链条强链补链。
“市委、市政府对研究所和实验室的期待很大。”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务委员、直线加速器中心主任何源认为,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金融链如何实现高效对接融合的问题,建议政府开展有效引导,打造一个政产学研及金融相融合的综合型服务平台,将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高校院所等各方资源集聚,畅通信息交流对接,通过高效且低成本的信息共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落地。
“依托两大科学装置建设,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东江实验室有很多科研方向,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何源表示,如何让惠州产业创新和发展产生更多牵引效果或溢出效应,需要政府、企业共同思考并科学规划,在多方支持下推动科技成果产业转化加速落地。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作为一名来自企业的市人大代表,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工会主席陈伟玲在中医药行业从业20多年。她说,中医药现代化也需与时俱进、科技创新。为快速提升技术水平、实现创新突破,罗浮山国药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等10多所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所深入合作,建立多个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创新实践基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如何将科技转化为产品,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难点。”陈伟玲认为,企业通过政府立项可获得更多的资助,建议通过政府平台得到更多省级、市级项目支持。
关键词:聚集资源
激发企业扩大科创种子资源池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价值链跃升的“最后一公里”。聚集科技创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系列措施,健全完善人才服务政策,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激励机制;建立全市科技投资种子库,解决种子期、初创期企业融资难题;支持在惠备案的港澳企业按规定自主开展职称评审、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同等享受惠州人才政策待遇等。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科技人才,科技人才的创新动力主要来源于工作需求的压力与未来成长需求的激励。”市人大代表、惠州市日恒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朱昌亚表示,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全市研发人才超9万人”,如何让企业按规定自主开展职称评审、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同等享受惠州人才政策待遇?朱昌亚建议,把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也纳入可以按规定自主开展职称评审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范围,让这些企业自评的研发人才同等享受惠州人才政策待遇。
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实全市科技企业库,我市不断夯实“培育入库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全链条培育发展体系。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万盛兴精密技术(惠州)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陈瑞励建议,要继续做大企业体量,招引高研发技术投入的世界500强、总部企业、龙头企业、高成长企业、自主品牌型企业来惠投资发展,通过“请进来”将地区生产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研发经费投入占比一并做大。扩大科创种子资源池和加强新技术与产业衔接,多方面链接创投、金融业、产业链主、高校与科研院所、科创团队,指导、鼓励和支持科技转化平台建设,通过常态化路演、交流推荐等形式,激发企业扩大科创种子的资源池,联通解决科创种子在种子期、初创期缺投资、难融资问题。“让科创种子在惠州的优势产业中萌芽并成形,让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发展、助力惠州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陈瑞励说。
在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水平上,陈瑞励建议,继续全面落实和用好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激励政策,激励中小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建议政府将研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纳入对中小企业的辅导和培训,提高企业研发项目质量和管理,关注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占研发费用比例。
关键词:人才引育
打造高水平技能人才聚集地
竹木制造业是龙门县龙潭镇的特色产业。经过多年发展,龙潭镇竹木制造已经形成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但该产业“产品多而不精”、技术含量偏低等问题也客观存在。
市人大代表、龙门县民胜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茹志仁建议,主动对接在设计开发、创意开发、动漫开发等方面能力较强的高校,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成立校企合作创意工坊、工作室等,促进竹木制品从以简单加工为主转型升级为集源头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等于一体的高附加值产业,增强行业发展潜力。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仅需要高水平科创人才,也需要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才能有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市人大代表、惠东县技工学校副校长陈惠丹建议,扎实推进职业(技工)教育办学达标工程,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推动职业教育提质扩容,为惠东乃至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和储备本地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产业集群发展,建立高水平技能人才聚集地。”陈惠丹认为,随着广东太平岭核电、两大科学装置、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投产,我市需要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实施产教融合,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多措并举打造高水平技能人才聚集地。营造良好的高水平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环境,在重视高水平科技人才引育的同时,也要重视高水平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搭建好的平台,选拔优秀选手参加省、国家乃至世界技能大赛,全力挖掘培养一批高水平技能人才,为惠州高质量发展聚智赋能。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刘豪伟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 冯丽均 李燕文 香金群 刘炜炜 刘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