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老人,从“心”开始。老人想要的“孝顺”是什么?如何预防老人各种心理疾病,呵护心健康?儿女如何守护父母的幸福晚年?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心理治疗师张静雅给大家分享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科普。
老人心理问题会导致身体“生病”
随着生理机制的衰退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退休老人随着角色变化、环境变迁,心理会产生一定的落差。老年人常出现一些问题和变化。比如:
感知觉减退。容易出现眼花、耳背、味觉、嗅觉不灵,这种变化会影响心理和生理活动。
重阳节期间各地组织开展丰富活动,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新华社供图
记忆力衰退。一般来说,从40岁以后记忆力有一个明显的衰退阶段,到70岁后,又出现一个较为明显的衰退阶段。
性格固定化。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不同,老年人性格有不同的方面。比如不赶时髦,关心事物的本质,不满足于表面现象,喜欢深思熟虑,比如任性,顽固,保守,猜疑心大,动作不利索等。
情绪不稳定。有的老人自控能力差,动不动便大发雷霆,有的易哭泣,产生抑郁、焦虑、孤独感、自闭和对死亡的恐惧等心理,还有的老人对外界的人和事漠不关心。
意志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将会减弱,表现为缺乏果断性、犹豫不决,固执、独断,意志削弱、自卑自怨。
此外,老年人身体的“零部件”出现老化,生理功能必然出现全面衰退。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容易疲劳,动作迟缓,不愿多活动。张静雅分享了一个案例:林奶奶退休后变得孤僻、心情低落,有段时间她出现头晕头疼、胸闷、腹胀等不适,在子女的陪伴下到医院检查,却始终没有查出病因。最终,痛苦不堪的林奶奶走进了心理治疗室,竟发现原来所有的不舒服都是心理因素在“作祟”。
像这样的案例有很多。张静雅表示,很多老人通过“生病”传达出某种艰辛:有来自生理疾病,也有来自心理疾病,身体出了状况了,往往引起心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反之,心理出了问题了,也会引起身体上的一系列反应,也就是躯体化表现。
让老人选择“心仪”的晚年生活方式
在一次干农活时摔伤后,张大爷就被儿子接到了城里生活。在陌生的环境里,张大爷愈发思念乡下的亲朋好友,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而张大爷的儿子就非常不理解:自己接父亲到城里享清福,为什么他却不开心?
张静雅结合案例分析,在选择养老方式时,老年人有自身的需求和喜好,年轻人认为好的不一定就适合他们。比如有的老人喜欢乡村的天然美景,有的老人则享受城市里的灯火璀璨;有的老人享受儿孙满堂的快乐氛围,有的老人则喜欢一个人的清静。
如何保持老年心理健康?张静雅支招:一是定期体检。躯体健康是精神健康的基础,要积极防治老年性疾病,重视对老年人的健康科普知识。二是提供和谐的生活环境。人到老年生活范围相对缩小,要提供一定的休闲活动空间,因为很多老年人都怕吵,所以要为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安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三是尊重关心老人。老年人的心灵需要倾听,也需要关爱。对老年人提供关心、尊重、欣赏和鼓励,让老年人感到被尊重和关爱,同时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更细心的护理和帮助。不稳定的情绪、消极的心理和较少的社会支持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因此,要对老年人进行心理调节和疏导。四是引导老人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当老人逐渐衰老,对死亡的恐惧感则会越来越强。老年人在认识上应正确地对待死亡,只有消除了死亡的恐惧感,才能在晚年真正地幸福愉快。五是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应该尽可能地陪伴老年人,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提供温馨的家庭环境和舒适的生活条件,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六是建立老人社交圈子。老年人需要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家人和社会可以提供一些社交活动和平台,例如老年人俱乐部、志愿服务等,让老年人有机会结交新的朋友。七是培养老人兴趣爱好。例如读书、绘画、音乐、运动等,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幸福感。八是适时引导老人接受专业心理治疗。对于一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老年人,可以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比如到市第二人民医院,由心理专家帮助他们缓解心理问题,重建自信和乐观心态。
惠州日报记者李春凤 通讯员刘菁 范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