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区各中小学校纷纷举行市、区课题结题报告会

  近期,惠城区各中小学校纷纷举行市、区课题结题报告会。一个个课题通过教学案例、获奖证书、活动照片、操作手册等,生动展现了师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获的成长,也展示了课题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记者梳理发现,惠城教师们的课题教学方式都极具特色,以扎实的科研成效推动教育教学工作。本期《惠城教育》,记者采访了部分教师,了解他们课题研究背后的故事。

  

惠州市南雁小学积极开展衍纸教学。

  一卷一贴,纸条变身衍纸艺术品

  在惠州市南雁小学美术室内,一幅幅精美的“福”字、年年有“鱼”等衍纸作品映入眼帘,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作品都是该校学生用一条条细长的彩色衍纸条,通过卷、捏、粘等手法,制作出各种基础卷图形拼贴组合而成。

  带领学生们学习衍纸的是学校美术老师钟国相。几年前,钟国相无意中接触到衍纸,发现衍纸艺术作品形式多样、色彩斑斓;开发和实施衍纸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衍纸各种制作材料及基本方法,提高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为此,钟国相将衍纸艺术引进课堂,还把《小学衍纸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申报为惠州市教育科研课题,立足衍纸常规教学进行研究实验,初步形成了衍纸微课程的特色教学模式。在钟国相带领下,美术科组老师们积极开展衍纸教学,并通过衍纸校本微课程中衍纸技法的指导,在全校推广衍纸艺术。

  为激发学生学习衍纸的兴趣,在教学中,老师从最简单最实用的技法“卷”入手,把紧卷、自由卷、变形卷作为衍纸第一课。由于衍纸是细微的指尖活动,为确保每个孩子都能看清细节,美术科组老师在示范时会运用微视频的方式来呈现,让学生能更好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兼顾构图、线条、造型和色彩搭配。在美术老师引领下,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把绚丽多彩的衍纸艺术广泛运用于书签、贺卡、小挂件、画作等作品创作中。

  纸艺自古以来就被用于传统节日的吉祥图案中,承载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因此,结合学校的传统节日德育实践活动,美术科组老师把衍纸课堂进行拓展延伸,开展“悦享中秋”衍纸制作比赛、春节福字和年年有鱼衍纸手工创作比赛等拓展活动,并把孩子精心创作的衍纸作品在校园进行展示,让师生鉴赏。通过衍纸拓展活动,学生在创作实践中了解了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符号,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纸艺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惠州市惠台学校“跑班”教学提升了学生学习自信心。

  “跑”出自信,学出乐趣与精彩

  小周是惠州市惠台学校九年级学生,将面临中考的他曾一度因各种原因导致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信心。经过“跑班”学习后,在老师和同学关心、关怀下,他进步明显,特别是对学好数学有了很大信心。

  “跑班”是惠台学校针对数学复习课,根据学生不同能力水平,打乱原有班级、重新编排组成多种水平的班级的因材施教教学模式。通过“跑班”教学模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成就感,让不同层次孩子通过“跑班”形式弥补知识上的漏洞和不足,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日前,该校郭彦陶老师主持的市级课题《“跑班”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复习课中的行动研究》以良好等级顺利结题。从立项到结题,两年多时间,“跑班”教学提升了学生学习自信心,各层次学生数学成绩比之前显著提高,学习能力显著提升。

  郭彦陶说,学校数学科组老师坚持课题引领、以研促教,自建校以来始终在探索适合学校学情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后申报了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3项、区级课题1项。该课题组在多次开展做好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探索出了在复习阶段进行分层“跑班”数学教学模式。“跑班”教学具有灵活性和流动性,在每个阶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申请去高一层次的班级;跟不上的学生也可往下一级流动,让学生灵活选择。

  “跑班”教学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课堂作业和跟进试卷上合理安排,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基础和能力上各得其所,学生心理负担大大减轻。教学上,“跑班”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每个学生学习内驱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在作业设计方面,老师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水平及作业量,设计适量作业和专项练习。

  在检测方面,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实行分层考查。老师会根据不同班学生在学习过程和检测反馈中反映出的问题或不足,及时给予不同的指点帮助。对没有过关的学生,除通过个别辅导、建立帮学小组等方法进行帮助外,还可以组织平行检测,对在平行检测达标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惠州市第四小学让葫芦丝走进课堂。

  “五个结合”,营造快乐葫芦丝课堂

  走进惠州市第四小学校园,广播内悠扬动听的葫芦丝经典曲目响起,让人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校园里,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练演奏几曲。这些曲子时而婉转悠扬,时而又轻松欢快。

  作为第四小学的特色项目,学校不仅有葫芦丝社团,还开发《葫芦丝校本教材》,让葫芦丝走进课堂,从三年级开始,一周开设一节葫芦丝课。不仅如此,该校还成立区级课题《小学中高年级葫芦丝快乐课堂实践与研究》,作为该课题主持人,李淑怡老师(本学期已到惠州市第十六小学任教)和团队在课题研究中,打破传统教学单一模式,构建葫芦丝与唱歌、欣赏、理论知识、表演、创作相结合的“五个结合”快乐教学策略,将葫芦丝和现代音乐结合起来,让传统乐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快乐课堂深受孩子们喜欢,他们在“吹纸、吹气球”的游戏中,进行长音练习,加强气息训练;在手工课上既感受到制作“葫芦丝卡”的乐趣,又能在动手之余记住葫芦丝结构,快速掌握指法。美术课,孩子们用彩泥、颜料捏制及绘画各具风格的葫芦作品,色彩绚丽明爽,栩栩如生,激发出对葫芦丝的满腔热爱。上葫芦丝课时,葫芦丝伴奏,学生唱歌、跳舞,在轻松的课堂中感受愉悦心情,个性得以张扬。值得一提的是,李淑怡和团队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葫芦丝特征,创编朗朗上口的《葫芦谣》,用词简练,方便简单化教学,也大大提高葫芦丝快乐课堂教学效果。

  李淑怡在课堂中设计“10分钟小舞台”,给学生们自由发挥空间展示自我。简简单单的小舞台,不仅让孩子们学习葫芦丝更加用心、勤奋,也使学生有一技之长,发挥自身“闪光点”。

  除了课堂教学,该校还通过每年举行艺术节、大型活动展演与校外艺术展演、竞赛等,展示学生演奏功底,培养集体合作意识与自信心,让学生真正感受葫芦丝带来的舞台魅力。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涂坚 通讯员陈玮

编辑: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