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龙华:孝义文化代代传承 尊老爱幼蔚然成风

原标题

孝义文化代代传承 尊老爱幼蔚然成风
博罗龙华编写孝义文化校本教材,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日前,博罗龙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孝女心特色菜肴烹饪公益课。“孝女心”即酿莲藕,是纪念龙华陈孝女孝行的一道客家菜肴。千百年来,陈孝女的奉孝思想行为已在民间扎根,在当地形成以孝道为主的地域文化特色。

近年来在陈孝女祠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场景。

  陈孝女去世后,同村人在龙华寺设祠堂供奉

  陈孝女奉孝的故事,最早见载于宋宝庆年间王胄编撰的《罗浮图志》。大家由此知道了陈孝女家在惠州罗浮山下,出身富裕之家。梁大同三年,由于父亲陈志去世,她“慕亲哀毁,不茹荤”,还舍去房子、地产,用于建寺庙,为亡亲做佛事。这座寺庙就是后来罗浮山十八寺之一的龙华寺,后来形成罗浮山文化资源之一。陈孝女去世后,由同村人在龙华寺设祠堂进行供奉,到了南汉时期还被封为昌福夫人。

  到了明天顺五年,李贤、彭时等撰修了《大明一统志》,也记载了陈孝女的故事。故事延续了王胄版的大致情节,只是陈孝女舍去家产建龙华寺一事被删去了,只提及在父亲去世后,她“哀毁过甚,亦卒”。

  据明朝叶春及相关记载,早在明洪武二十五年,龙华寺已并入延庆寺,原属于龙华寺的九十一亩地产随后被豪族之家所霸占。文人在修史志时一般以客观为准,陈孝女舍去家产建寺的情节被删节或模糊化,正因在李贤、郑维新等人所处的时代,龙华寺已发生了大变迁。

陈孝女祠。

  孝女祠被评为第七批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初年,社会兴起毁淫祠、立社学的运动,提学副使魏校将昌福夫人祠改为陈孝女祠。陈孝女祠得以保留至今,凭借悠久的历史在2020年12月31日被评为第七批市文物保护单位。除了确立陈孝女祠的合法地位,魏校还把僧人驱逐出陈孝女祠,“使陈氏弟子员主其祀”,指定陈姓族人行使陈孝女祠的祭祀权。

  明嘉靖十四年,戴璟在《广东通志初稿》提到陈孝女的俗名为陈妙圆,“舍其宅为僧寺,以田为祀田,令僧世主其祀。”祀田就是将田地出租所得的租金用于祭祀祖先,也用于赡济族众。故事中把寺田改为祀田,很明显是为了清除陈孝女神秘的宗教色彩,使之更符合儒家观念,更符合魏校对孝女祠的改革历史现状。

  明嘉靖四十二年,叶春及在《复龙华陈孝女祀田记》提及原龙华寺的寺田有十五亩归还陈孝女祠,继续采用戴璟的祀田说法,陈孝女母亲还有了李媪一名。在戴璟、叶春及等文人的努力下,故事中的孝女形象更加个性化,更接地气。

  组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和孝道文化

  明崇祯十三年,李觉斯撰写《孝女传》,提及孝女在七岁时,父亲生病,她“潜池涌藕,取疗父病”。潜池取藕的故事,将孝女的孝行由父亲去世后的尽孝,转为对父亲生前的尽孝上,更具有人情味,也较容易为当地民众所接受。这一故事成为孝女祠中“感藕生莲为孝女”一联的原型,也是孝女形象流传最广的典故。龙华镇民间酿莲藕,又称“孝女心”,可见取藕救父的孝行深入民心。龙华镇党群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近日,龙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烹饪为契机,组织青少年开展了孝女心特色菜肴烹饪公益课,进一步推广陈孝女故事的孝道文化。

  “潜池即罗浮山葛洪的‘洗药池’,每次她从家里出发,都要渡过龙华的沙河,到那里取藕。”陈孝女祠住持陈智明介绍。潜池与洗药池重合的关系,说明了陈孝女故事已融入罗浮山文化。惠州市提出“要活化利用罗浮山文化资源”,陈孝女故事作为“孝义”文化传承的纽带,也在活化利用的范围之中。在文明实践中,博罗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敬老孝亲的重要论述与“陈孝女”传说融合起来,编写了以孝道文化为主题的校本教材。

  龙华镇党委原副书记陈春香表示,“一个人只有传承好孝道文化,懂得孝顺父母,才能更好服务于国家、社会。”陈孝女的故事教育着后代的子孙敬老爱幼,孝道文化在当地社会蔚然成风。近年来,博罗将陈孝女祠作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场所之一,组织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孝道文化,让千年孝道美德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曾镜明 通讯员潘国辉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