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有真情 画中蕴深意!大亚湾文坛画坛有新作品出炉

  

李建毅。

  人物简介 李建毅,原名李德全,苗族,1970年出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大亚湾区作家协会主席、《大亚湾文艺》主编,以大亚湾当地人文为素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小说。2021年9月,描述大亚湾青年创业、学习和追求爱情的励志型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情定三棵树》出版。

  

李子行在创作。

  人物简介 李子行,辽宁人,大亚湾区当代油画院院长,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其作品《记忆1966》参加中国广州嘉德夏季拍卖会湖南专题展,被私人收藏家高价拍下。

 

李建毅的作品《情定三棵树》。

  近期,大亚湾文坛与画坛皆有新作品出炉。作家李建毅创作的励志型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情定三棵树》出版,该书反映了大亚湾三代建设者的情感与奋斗故事;大亚湾区首届名家原创油画作品展举行,油画家李子行创作的多幅以大亚湾风光为题材的油画展出。日前,记者走近李建毅和李子行,了解他们的创作心路历程及其深挖本地文艺资源的故事。

  作家李建毅创作《情定三棵树》记录大亚湾变迁

  留住青春故事 留住城市记忆

  “岁月就像大亚湾那条流淌不息的淡澳河,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和阻难,都得一路奔向时代的大海。”这是李建毅创作的《情定三棵树》中的一段话。据介绍,该作品于今年9月付梓,小说以三棵树、三只鸟、三对情人和三代人作为叙事基点,讲述了三位大亚湾本土青年与三位外来青年在大亚湾的奋斗历程,他们中既有投身民营企业建设的创业者,还有优秀的产业工人与技术专家,更有为保护文物而牺牲的烈士,人物的成长与大亚湾的发展息息相关,命脉相连,随着城市的蓬勃崛起,个人也实现自我成长蜕变。

  灵感起源

  要记录大亚湾发展变迁

  从1990年“惠州第一炮”奠定惠州港雏形,到2002年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打下第一桩,国企、外企、民企“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一夜之间掀开了大开发、大发展的帷幕,大亚湾从原本寂静的边陲小渔村成为举世瞩目的投资热土。在这块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上,也留下了一代代城市建设者的青春汗水。

  听身边人聊起大亚湾的一桩桩事,李建毅萌发了一个想法:把这些故事写成一本小说,让以后的年轻人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文学创作是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和理解。我愿做时代的记叙者。”李建毅说。

  翻开《情定三棵树》一书,里面有不少富有时代气息的描写。如:“1990年11月17日,在澳头正式挂牌成立了‘大亚湾工业区管理委员会’,那时本地工厂不多,后来开始招很专业的炼油厂工人……”“当他们从大亚湾坐着公共汽车到惠阳淡水汽车站时,上午赶往深圳罗湖的汽车已经走了好几分钟了,只好等中午12点的一班,而汽车行驶在惠深公路上,由于修路一路堵车,到罗湖已是下午3点30分。”

  “哎呀,听你说起当年那些事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日子过得真快。”当记者摘取小说部分场景描写向村民取证时,年过60岁的妈庙村村民秦先生说:“坐公交车到惠阳淡水汽车站,这都是我们这代人以前经常做的事,现在回想起来,如今这座城市变化真大。”

  写作素材

  以“三棵树”等元素展现大亚湾地域特色

  “三树共生,枝繁叶茂。并肩守望水天间,聆听百年潮音,见证项目落户。”位于大亚湾石化区的三棵树观景台,是李建毅创作时重要的采风场所,他说:“从大亚湾人民英勇抗日,到石化区第一个项目落户……这三棵古树见证了大亚湾崛起的过程。这也是这篇小说的命题由来。”

  记者了解到,三棵古树当年生长的地方曾是一片海滩。每到退潮时,不少当地渔民到海滩上拾螺捡贝壳,还有不少游人在海水中嬉闹拍照留影。随着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落户大亚湾,原本海边杂草丛生的一片荒山野地成了石化项目建设用地。由于三棵树位于大项目选址地的开阔地带,当时有人来考察该项目,都是站在树下听介绍。

  如今,三棵古树枝繁叶茂,像3把巨大的绿色太阳伞,石化区不少工人会到树下歇息纳凉。正当李建毅在三棵树下冥想小说思路时,正好有三只鸟绕着三棵树盘旋,这个场景一下子击中了他,“三只鸟,是青春的鸟,是昂扬飞翔的鸟,它们好像也在为石化区的建设欢呼鼓舞。”

  “三棵树、三只鸟、三对恋人、三代人的故事能更好地展现时代风貌,同时也更具大亚湾地域特色。”李建毅说,从2018年9月创作至如今出版,这本书花费了3年时间打磨。未来,他希望小说可以改编成影视作品,让大亚湾的地域文化通过影像形式呈现在大家眼前。

  角色塑造

  人物原型大多是身边朋友

  “时间:公元2003年6月30日,星期一,上午晴,下午暴雨,心情指数:忧郁+想念……”小说这段具体到日期和天气情况的描写,是作者从日记本里摘录的,增添了作品的纪实性。原来,李建毅保持了数十年写日记的习惯。

  当谈到《情定三棵树》中的人物时,李建毅说:“故事里的人物原型大多都是我身边的朋友,很多事件都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他说,如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刘西菲从大亚湾到深圳发展,再从深圳返回大亚湾创业的故事都是真实存在的。

  小说主角李南欧是整个故事的主线,可以说是整个人物圈里的精神支柱,他性格沉稳,敢于作为,在多个危急关头都担当起了责任,带领众人突破难关。李建毅说:“我很高兴这个人物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很多企业家看后都回忆起自己当年奋斗的历程,产生了很强的共鸣。”

  李建毅对书中的另一个角色更加“情有独钟”,那就是“敢爱敢恨”的刘西菲。刘西菲前期多愁善感、多疑,致使第一次婚姻不幸;后期办事果断,是一位集诗人、作家、企业家于一身的坚强女性。“在这个角色创作过程中,我将好几位女同学的性格与处事风格融合后投射到刘西菲身上。”李建毅说。

  谈到人物的塑造,李建毅说,他在创作梁喜雁这个角色时感到特别有难度,“梁喜雁的性格更多是我妻子性格的反映,因为她所做的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非常复杂的情感动因,要把细腻的情绪描写到位,非常考验作家的功底。”

李子行作品《客心深处》。

  画家李子行用油画展现大亚湾独特风光

  一草一木皆可入画

  近日,大亚湾区首届名家原创油画作品展在大亚湾区档案馆一楼展厅举行,此次展览由大亚湾区宣教局主办,大亚湾区当代油画院承办,5位国内知名画家近30件原创作品参展。其中,大亚湾区当代油画院院长李子行的作品《港湾星空》《码头之夜》《客心深处》,以大亚湾风光为灵感而创作,引发当地参观者的强烈共鸣。

  结缘

  南下写生被大亚湾滨海风光所吸引

  李子行老家在辽宁,母亲是专业的工笔画画家,从小受母亲影响开始学习画画,早年在鲁迅美术学院学习,后来在激烈的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学员,“当时考中央美院特别困难,但我们学艺术的人特别执着,对于热爱的事情,认定了就会全力以赴。”

  说起第一次来到大亚湾时的情景,李子行仍难掩兴奋的心情。“2012年,刚来南方写生的时候,看到浩瀚的大海、洁白的沙滩,发现这里的风貌和北方大相径庭,作为一个东北人,对一切都感到很新鲜,想把看到的都画下来。”

  在创作《码头之夜》时,李子行一个人漫步大亚湾澳头的渔人码头,这里繁华的海鲜市场和饭店挤满了各路食客,但他却被码头另一侧静静伫立的渔排所吸引。在他的画里,夜幕下,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停靠在码头的渔排犹如满载一船星辉,对岸热闹熙攘的食肆和更远处灯火通明的高楼,把此刻的码头衬托得更加宁静安详。

  李子行向记者介绍道,这幅画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抽象写意的方式,所有的景物都不是那么形象具体,带有夜景下的朦胧之美,也给观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扎根

  修复老骑楼成立油画工作室

  地域的差异性,画家的职业敏感,让李子行在采风过程中,对大亚湾的一草一木都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也许只是一堵破旧的院墙,一块形状怪异的石头,那种风吹日晒而形成的质感对我而言很有冲击力,由此引发了创作的冲动。”

  在一次走街串巷采风过程中,李子行“偶遇”了让他魂牵梦萦的一栋建筑。这是一座位于澳头妈庙村的老式骑楼,传统的廊柱拱门保存完整如初,即使经过近百年岁月的风霜,阁楼顶部的雕刻纹样依然清晰可见,但由于年久失修,外墙已经剥落。

  “我当时非常焦急,这么好的艺术建筑毁了的话就太可惜了。”经过多方打听和协商,李子行将这座百年老骑楼接过来,开始一系列的修复。修复老式建筑不同于修建新房子,很多传统的建筑工艺都已失传,李子行坚决不使用现代的装修技术将其粉刷一新,只是将内部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如果不能做到‘修旧如旧’,房子将会失去原有的韵味和艺术价值。”

  经过修复的老骑楼成了李子行的油画工作室。在妈庙古村,李子行创作了《客心深处》系列油画,画面中多是描绘客家村落的屋舍和巷陌,然而正是这些寻常的景物寄托了一代代客家人的乡愁,“许多迁居在外或者搬进高楼里的客家人看到画作以后都表示深感怀念,让他们一下子联想到童年时期的家乡。”

  展望

  期待当地更多艺术资源被发掘

  除了传统的人文风景,李子行创作的目光还投射到大亚湾最具特色的产业风景——大亚湾石化区。他以石化区为题材创作了《港湾星空》,古典的油画技艺与科技感满满的石化区在画纸上碰撞出了别样的风景。李子行特意采用油画刮刀进行创作,通过塑造干脆锋利的线条呈现夺目的光芒,通过明暗处理的手法将石化区的夜晚表现得璀璨动人。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题材,都可以结合不同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李子行的号召推动下,出于对大亚湾当地风貌的向往,许多画家同行慕名前来。为了让艺术家们有个共同讨论艺术的空间,李子行和当地热心艺术的朋友发起组建了大亚湾区现代油画院,并由他担任院长,每年多次组织学生前来写生,使得当地的艺术氛围愈加浓厚。

  现在,大亚湾妈庙村俨然成为李子行的第二个家,对于大亚湾的文艺发展与推广,他已经有了主人翁的意识和憧憬。“大亚湾还有很多亟待发掘的艺术创作资源,我希望经由我的画作,在推广油画的同时,吸引更多艺术家前来采风创作,未来能产生更多具有大亚湾特色的艺术成果。”

  文/图(除署名外) 惠州日报记者黄旭新 曾静妍

编辑: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