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惠城区三栋镇教育促进会向75名三栋学子颁发2022年高考、中考奖学金和特困生助学金,同时向24名中小学优秀教师颁发奖教金。成立13年来,该促进会累计筹措共计1900多万元善款助力三栋教育事业发展。无独有偶,就在两个月前,三栋乡贤李玉光捐资1000万元为演达中学捐建两栋综合教学楼,以提升学校的办学条件。三栋崇文重教传统之深厚、培养家乡栋梁之才之热切,可窥一斑。
实际上,追溯百年可以发现,三栋人有兴学校、育人才、开民智、兴中华之传统,在惠州现代教育历史上写下不可或缺的一笔。2013年惠州市公布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共有202处历史建筑,三栋演达小学(鹿岗学校)和养志小学原教学楼双双入选,为惠城区唯一入选的两处教育建筑,这在惠州是非常罕见的。又是金秋开学季,这两所仍在开办的百年小学,又书声琅琅,向世人生动展示着惠州百年教育的微缩画卷。
2013年,惠州市公布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公布,共有202处历史建筑,鹿岗学校原教学楼名列其中。
从鹿岗学校到演达小学
中式的砖瓦结构,门楼像骑楼,山墙有“培植资时雨,英雄起草茅”对联,拱券门廊、罗马立柱、宝瓶式栏杆等西方建筑元素点缀,整座建筑看起来既端庄厚重,又透露出一阵西洋风,历久弥新。这栋民国建筑,不仅见证社会的发展变迁,也记载着惠州大地中西方文明碰撞的侧面,走近它,人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三栋人兼容并蓄、果敢开发的精神风貌。
这里是位于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邓演达故里——三栋鹿颈村的演达小学,其创办者和首任校长,是邓演达的父亲邓镜人。
三栋鹿颈村的演达小学,其创办者和首任校长,是邓演达的父亲邓镜人。
开明秀才投身新式教育
邓镜人生于清同治三年(1864),于清光绪年间考上秀才,废科举后游历东洋,成为一个具有新思想的读书人,回乡投身教育,先后任舌耕秀书院、崇雅书院,成为远近闻名的教育者。
邓镜人经历的,其实是中国晚清民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转折。1894年,亦即清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丧权辱国,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面对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有识之士纷纷把批判的目光投向教育。废科举、兴学校、育人才、开民智,已使中国图强自存,成了当时的社会共识。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活泼的身影依旧穿行在鹿岗学校原教学楼门廊间,迷人的书香和悦耳的书声交融。
内外交困的清政府面对空前的统治危机和社会日益高涨的改革呼声,也对教育制度进行反思和改良。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策动下进行的“戊戌变法”中,废八股、变科举、兴学校成了其中最为重要的举措之一。变法虽然仅实施了103天便告失败,但它所掀起的中国教育的改革风暴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清政府迫于形势再次颁令“改书院为学堂”,次年又制订实行近代教育的新学制,史称“壬寅学制”。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清政府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自丙午科(1906)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于是,历经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就此终结。
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依照清廷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惠州府学堂改称惠州府两等小学堂,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惠州官办小学堂有惠州府两等小学堂、归善县高等小学堂等,惠州各县城乡有公办小学堂22所,其中,归善县14所,集中在地方经济较发达、人文较兴盛、崇尚“新学”风气较浓厚的中西部地区,均由乡村殷富的大姓宗族公堂、地方公产筹资,将原书院、书室改办而成。
民元鼎革,新式教育推行,按照国民政府1912春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各县原有的小学堂一律改称小学校,分公立和私立两种。凡在县、区、乡、镇行政机关所在的城镇,靠当地公产、杂捐办学的,属公立小学乡间各村族自筹办学的,属私立小学。自此,惠州城乡兴办小学有所增加。
1924年,邓镜人放下崇雅书院的教鞭,回到故乡鹿颈村兴办鹿岗学校。
创办学校弦歌不断早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邓镜人的父亲邓晓相在鹿颈村开设“鹿岗书室”,空出自己房子为教室,出钱聘请教师,招收本村儿童入学读书。年幼的邓演达也曾在该书室念书启蒙。
在父亲的感召下,邓演存、邓演达集资出力,父子三人将“鹿岗书室”扩建为“鹿岗学校”。邓镜人亲笔书写校名,并题门联“培植资时雨,英雄起草茅”,寄望用新学的时雨在平民草莽中培育时代的英雄。其时,邓演达已经是积极协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时军校7名筹委之一,被孙中山委任为教练部副主任,兼任学生总队队长,即将成为“北伐骁将”和中国民主革命的急先锋。
邓镜人任鹿岗学校校长至年老,育人无数,卒于1936年。父子三人开办学校的善举,传为佳话。
鹿岗学校的出现,让鹿颈村邓、范两姓儿童就近读书,还使两大姓氏之间增强团结、和睦相处。鹿岗学校恩泽一代又一代的鹿颈人,附近乡村的学子负笈就读也不在少数,培养和造就数以千计的人才,有国军炮兵团长范兆元、营长邓增秀、南京某舰舰长邓运秋等牺牲在抗日战场上,另有七十余人参加抗日游击队,编入常驻鹿颈的东江纵队第七支队沿江大队,其中邓治平任大队长,范岸香等多人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弦歌不断,薪火相传。1986年,为纪念邓演达、弘扬演达精神,国家委托省市政府启动四项工程,分别是在惠州西湖南苑公园竖立邓演达铜像,重修邓演达故居,修建三栋圩至邓演达故居公路,重修鹿岗学校并将其更名演达学校。
1991年秋季,演达学校重建落成。
1991年秋季,在各方支持和努力下,筹资40多万元重建的演达学校落成,保留鹿岗学校原教学楼门楼原貌,拆除四合院旧址,增设中间连廊,新建二层教学楼,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题写“演达学校”校名。
在原教学楼门楼山墙上,邓镜人的对联“培植资时雨,英雄起草茅”依然镶嵌其间,熠熠生辉,犹如当年的有识之士的眼光,依然炳烛大地。新的门楼对联“镜人兴学惠桑梓,演达精神励后人”,木刻古香古色,两代人的精神萦绕其上,延绵不断,犹如今天的有志之人的毅力,接过接力棒,奋勇前进。
经过修整扩建更名后,演达学校继续培育新人。不管校舍如何变迁,鹿岗学校原教学楼一直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在使用。
与鹿岗学校同建于民国期间的三栋小学、尚志学校、养志学校、达德学校等四间完全小学,以及鹅岭、尚德两间国民小学,其校舍除了养志学校使用至今,其他都面目全非。2013年,惠州市公布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公布,共有202处历史建筑,鹿岗学校原教学楼名列其中,它与养志学校原教学楼同时入选,成为惠城区此次入选名单仅有的两处教育历史建筑,弥足珍贵。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活泼的身影依旧穿行在鹿岗学校原教学楼门廊间,迷人的书香和悦耳的书声交融,若邓镜人能看到这故乡里的一道风景线,定会欣慰九泉。
养志小学得名于曾子
一枚民国养志小学的铜质校徽,近年在网上拍卖卖到上千元,让养志小学所在地、三栋坝山口的村干部感到遗憾的是,这枚校徽实在太抢手,他们未能拍到,只好希冀日后能寻回。
一枚校徽,能让当地人如此关注,实不足为奇,原因是这间地处乡间的学校,已经有近百年历史,见证着惠州南郊近代教育的发展。
人们站在养志小学原教学楼前,在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中穿越时空隧道,百年前的景况,依然可以想见。
乡贤和华侨合力建学校
坝山口村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村民为曾子后裔。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被坝山口历代村民奉为圭臬,晴耕雨读的传统、家国情怀的信念在坝山口延绵不断。
清末废除科举后,新式教育肇兴,惠州广大城乡公立、私立学校雨后春笋般出现。民国初年,由于战乱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缓慢。1925年10月国民革命政府统一广东后,社会较为安定,地方经济较为好转,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惠州各县城乡都不同程度地增办公、私立小学。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栋坝山口九龙窝人、知名乡绅曾培侯主持创立一所新式学校,他向三栋华侨发出倡议,筹集资金建设校舍。民国一十八年(1929),这所建筑风格中西结合的学校落成,命名为“养志学校”。
坝山口村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村民为曾子后裔。
“养志”二字,出于曾子典故。《论语?曾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省身养志,体现曾子对人性培养的严肃认真态度。曾培侯以“养志”命名学校,则体现创立人办学宗旨、远大抱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引起时人和后人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知和重视。
实际上,儒家传统在三栋有着深厚的根基。在养志小学正式创办的前一年,即民国十七年(1928),三栋改约为乡,称四维乡,乡名取自儒家“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承载一方乡民的精神追求,体现着当时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四维乡才复名为三栋乡,直接归惠阳县管辖。
无独有偶,在坝山口养志学校建成次年,即民国二十年(1930),浙江湖州蔡振绅编撰的《八德须知全集》出版,书中选取各种历史文献、文化典籍中相关古圣先贤的嘉言懿行故事七百六十八则,涵盖中华五千年的传统品德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方面的内容,选材广泛丰富,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生动活泼,体例整齐严谨。此书后改名《德育课本》,成为童蒙养正教育的极佳教材,在海外流通者多,在国内则少见。
坝山口村民为曾子后裔,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
蔡振绅《八德须知全集》中,有一则《曾参养志》,是曾子思想的精华概述,也在侧面上说明坝山口曾培侯以“养志”名校的先见之明。可以想象的是,曾培侯当年若有缘寓目蔡振绅 《八德须知全集》,定会全校甚至全乡推广。
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道德式微已久,曾培侯与蔡振绅一样,有感于社会的现况,萌生了提倡中国固有伦理道德的想法。
在任养志学校校长期,曾培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开展新式教育,普及现代科学,为这所学校的百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养志学校遂人才辈出,一大批知识分子、革命人士从学校得到启蒙。
传承曾子文化滋养历代学子
养志学校在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养志小学,校舍不断完善,在20世纪70年代还办过初中。除坝山口学子,附近麻溪、元岭等村的学子也前来就读。年逾七旬的曾观生,自小在养志小学读书,后到外地上高中。1971年高中毕业后,他返回养志小学教书。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一教就是八年,后来转做村干部。一代又一代的坝山口村民,像曾观生一样,命途中或多或少都于养志小学发生交集,祖孙三代、父子两代均在养志小学就读的,比比皆是。
2009年6月,在三栋镇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时,因办学规模小,养志小学“撤高留低”,更名为三栋镇中心小学养志教学点。随着惠州南部新城崛起以及三栋工业区的不断发展,当地人口迅速增长,教育的需求愈加凸显重要。2019年9月,经惠城区教育局批准,恢复完小养志小学。现如今,养志小学校园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教学设施完善,有6个教学班,学生两百余人。
养志小学新貌。
近百年来,养志小学经历风风雨雨,历任校长和教师孜孜不倦传道授业解惑,历届学子笃学笃行自强不息。结合学校传统文化、历史沿革及曾子文化“和美家庭”,养志小学于近年确立 “和美养德”的办学理念,传承曾子“仁爱孝悌”之孝训,确立以“德为志、恩为根、勤为本、和为贵”的校训,教职员工精诚团结,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深得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
历经岁月洗礼,养志小学原教学楼依然在使用,拱券、廊柱等西洋建筑元素遍布,建筑立面既像骑楼,又像牌坊。这种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在当时较为普遍,代表着潮流的同时,隐示打开眼睛开世界的开放心态。
2013年惠州市公布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共有202处历史建筑,养志小学原教学楼和鹿颈村演达小学(鹿岗学校)原教学楼双双入选,这在惠州是非常罕见的。它既是当地的历史地标,又是一代代学子内心的图腾,这也难怪为什么一枚校徽会引发当地人如此关注。
今天,人们站在养志小学原教学楼前,在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中穿越时空隧道,百年前的景况,依然可以想见。
文字:惠报全媒体记者侯县军
图片:惠报全媒体记者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