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万亩撂荒地 复耕变良田
惠城有序盘活撂荒地,剩余3000余亩11月底前完成复种
在惠城区芦洲镇群建村,近800亩番薯长势喜人。这批番薯8月初种下,预计下个月可收成。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荒草丛生的撂荒地。
近年来,惠城区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把撂荒地整治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盘活撂荒土地,加快推进规模化种植,让昔日的撂荒地“活”起来,让农户更有盼头。目前,惠城完成撂荒地复耕复种约10000亩,剩余3000多亩力争11月底前结合冬种完成复种。
芦洲镇群建村近800亩撂荒地复耕后种上番薯。
产业助推 农民流转撂荒地增收
上世纪90年代,芦洲镇群建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剩下老弱妇孺在村里留守。此外,受地势等条件限制,逢干旱时便缺水灌溉,村里土地慢慢成了撂荒地。为改变这种现象,群建村“两委”班子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用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效能。
今年5月,惠州市三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每亩地租金800元的价格盘下该村近800亩地,通过打井取水、铺设滴灌管道等措施,解决耕种水源不足的问题。8月初种下的番薯,不久后将迎来丰收。撂荒地的复耕不仅为农民增产增收,还将带动当地村民就业。
该公司负责人余东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番薯100天左右就可以收成,一亩产量可达3500公斤。根据近两年的收购行情,每公斤收购价6元左右,经济效益可观。据了解,该公司在农业基地的耕作管理采取半自动化的模式进行,耕地、浇水、施肥等用机械完成,下苗、捡拾番薯和装袋等环节则需要请工人。“高峰的时候,近100名村民帮忙完成下薯苗、起垄等。”余东笑介绍,公司将实行一季水稻和一季番薯轮番种植的模式增加收益。
余东贵是群建村村民,因为家里劳动力外出打工,自家部分土地撂荒闲置,当听到村里有意开垦撂荒地,闲置的土地可以通过村集体流转出去发展产业,他高兴不已:“耕地撂荒太可惜了,现在流转出去不仅能收租金,还能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我很支持。”
横沥镇洋圳村百亩撂荒地复耕复种后恢复生机。
因地制宜 多措并举让撂荒地重焕生机
撂荒地复耕复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一环,是关系民生的大事、要事、实事。记者走访多地发现,惠城各镇(街)大部分地方采取鼓励村民自行复耕或村集体代耕、委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耕种,或交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包等方式,破解撂荒地复耕复种难题。
今年5月,汝湖镇村头村撂荒地整治试点早季甜玉米迎来丰收,产出了10万余斤甜玉米。这批甜玉米正是村头村通过党支部加合作社的模式来运营种植的。
为破解劳动力缺乏、无人耕种难题,汝湖镇走组织牵头统管联营的路子,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组织全镇21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撂荒耕地治理。对农村失能家庭无人种地等原因造成的撂荒地,汝湖镇由村集体组织统一承包种植或者统一流转给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代耕代种,开展适度规模化经营,推动撂荒地治理与提高农民收入有效结合。
针对造成耕地撂荒的原因各有不同,横沥镇在全面摸清撂荒地现状后,采取挂图作战的方式因地制宜推进复耕复种工作。“目前主要采取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鼓励农户自己复耕;第二种是鼓励村委把撂荒耕地流转给第三方企业;第三种由国资公司统一对剩下的撂荒耕地进行集中的流转。”横沥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因此租金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尽量保障农民利益。
强化政策 复耕撂荒地最高每亩奖补700元
金黄的水稻田、嫩绿的番薯苗、茁壮的玉米秆与田间成群栖息的白鹭、空中盘旋的农用无人机构成一幅动静结合、浓淡相宜的惠城美丽乡村图景。一片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变成生机勃勃的良田,正是近些年惠城农村变化的写照。
“除了市财政对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给予每亩300元的奖补,惠城同样给予每亩300元的奖补,对于复种粮食的土地再加100元,最高每亩可获得700元的奖补。”惠城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奖补政策,惠城还通过农技指导、改善生产条件、调整种植结构等技术路径,大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7月20日,市撂荒地黄豆机械化种植现场培训演示会在横沥镇大岭村召开,与会人员现场观摩撂荒地种植黄豆全程机械化演示;9月29日,惠城区农技推广中心农技服务“轻骑兵”走进芦洲镇三洲村、东胜村和群建村等地,了解撂荒地复耕复种情况;汝湖镇乡村振兴专家团队及博士驿站专家为撂荒地“把脉”,对撂荒地改善土壤环境、优化农作物生产品种等问题进行研讨。
据了解,目前惠城完成撂荒地复耕复种约10000亩,还剩下3000多亩,争取在11月底之前结合冬种落实复种工作。接下来,惠城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将加强组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施肥、防病虫害等方面的技术指导。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邓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