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同沐暖阳!7位老师爱心支教,惠城教育情暖黔西南

  教育红利要如同阳光般,公平地洒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大山深处,同沐暖阳。2022-2023学年,惠城区教育局在各公办学校中选派了7名优秀中小学教师,前往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支教。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帮扶的爱心,这七名老师背起行囊,暂别家人,来到册亨,与大山的孩子们共处四个月的教学生活。

  随着上学期顺利结束,这批老师已回到惠州。半年的支教经历,有欢声笑语,有无言感动,有困惑难处,一一走过来,是七个年轻教师珍贵的成长历程,是他们教学生涯中焕发光彩的珍珠,值得珍藏与记录。惠报全媒体记者走进支教老师,与他们聊聊支教感想和收获。老师们畅所欲言,以创新教学模式为当地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和力量,此刻他(她)们最想表达的,是无悔、珍惜、感动……

为班级增添课外阅读书籍。

  小学组:关注留守儿童,支教事迹被当地党媒专版报道

  富民小学唐榕、水北小学曾智浓、小金口中学夏喜宏三人作为小学组支教团队,被安排到贵州省册亨县高洛街道第一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组团式”帮扶支教工作。

夏喜宏老师辅导学困生。

  “册亨所需,惠城所能”,围绕这个帮扶理念,这批年轻老师迅速进入角色。“工作第一步是摸清‘家底’,提供他们所需的教学服务。册亨高洛街道第一小学教师团队年轻,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富有朝气。在校学生97%是少数民族同胞,其中94%为布依族,孩子们需要更多的课外关注和关心。”唐榕说,到岗后,三人通过调研、座谈等形式,尽快熟悉学校现状,以便在工作中“对症下药”开展支教工作。

唐榕老师上示范课。

  在工作中,三位教师都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展示“惠城教育名片”,同时主动承担教师培训及示范课工作任务,着力培养年轻教师队伍。9月一到岗,三位老师就分别在各科组开展了示范公开课。

  在培训、开展创新教学等方面主动作为。开学第二周,唐榕就分别在高洛中心小学、高洛街道第一小学开展了题为《一线带班 展现魅力》的教师培训课;曾智浓则在开学初就承担起培训校升旗仪仗队的任务,并对大队辅导进行一对一培训;夏喜宏则组织英语科组开展校级英语创新活动。

曾智浓老师上示范课。

  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一直是三位老师心头悬着要解决的事。三位老师都主动利用周末、晚休等时间通过陪读、谈心等方式关爱留守儿童,唐榕还专门在惠城区富民小学开展了图书募集活动,在学校开办起图书角,以供放学后不能回家的孩子们阅读。“教育的真正价值是一种启蒙、一种唤醒、一种点燃。教学更应该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启发孩子,让他们真正爱上学习。”唐榕说,为此他们还主动在学校读书馆当起了志愿者,为的是帮助更多孩子爱上阅读。

老师周末在读书馆做志愿者,与学生一起课外阅读。

  这些支教事迹,获得了当地党媒的关注,2022年10月,《黔西南日报》对惠州小学组支教团队做了专访,推出专版报道,他们的事迹引发当地教育界的一致好评。

  中学组:多措并举推动教学、德育、艺术等课程提质升级

  第九中学(惠州市第一中学下埔校区)杜德军、河南岸中学陈思艺、第三中学毛俊峰、第七中学周丫等四位老师作为中学组支教团队,被安排到册亨县冗渡中学开展为期一年的“组团式”帮扶支教工作。

  “我们关注升学问题,重点提升初三毕业生的高中录取率,探索学校的特色发展方向,加强体艺特长生的培养。同时力推转变学校管理方式,探索以年级组长负责制年级管理模式。”杜德军老师挂职任教学、教研副校长。他说,对口帮扶重在“精准”,他以着重以问题导向找准“切入点”,先全面了解冗渡中学教学现状;以效果导向找准“突破点”,用好用活带教学员的新方式;以实干导向找准“落脚点”,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工作。

  “作为惠城班的班主任和英语教师,我的目标是克服所有的困难,尽我自己最大的能力,让这个‘不一般’班级的孩子心中充满爱、眼里充满光。”陈思艺说,回首上学期的支教,在逐渐的适应中,她和班上的孩子们都逐步在这个温暖班级找到了归属感,通过举办精彩活动共度中秋、打造全新班级文化、创办阅读角、抓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勇争篮球赛冠军等,让全班凝聚力有了显著提升,孩子们学习能力也越来越强。

  毛俊峰说,来到册亨后,通过多次听课、交流、座谈和调研,他逐步确定了工作思路:从需要入手,从问题入手,从自身优势入手,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合作共赢,使得结对子学校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和合理化。他告诉记者,作为七年级语文教研组长,他还结对帮扶2位教师,同时还要指导3位刚入职的年轻教师,把自己20多年的教学经验与体会毫无保留地都传授给了“徒弟”。

  周丫老师除了七年级美术教学工作,还在学校共青团建设、志愿服务、德育教育等方面发光发彩。她参与组织的爱国主义团课,帮助同学们建立国家意识、树立责任意识、培养文化自信,从“认知启蒙”到“主动探究”,团课程迭代升级。冗中的同学们在课程中重温、思考,整个校园的空气中刮起了一股“红色暖风”。

  惠报全媒体记者谢菁菁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