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四围村红色故事:“大刀队”夜袭日寇 斩杀三十余人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龙华镇四围村是陆路和水陆交汇的交通要道。水陆以增江为脉,上通龙门,下抵广州;陆路大致沿着湛汕高速的方向,穿越山间的峡谷,抵达左潭地派,连接着从化和新丰。商贾往来于此,给四围带来了勃勃生机。 

历史悠久的洪圣古庙是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地方。图为东纵战士纪念活动展示墙。

  豪气干云

  夜袭敌军大获成功

  据四围村长者,旋子华第二十四代孙旋淦容的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四围村过兵频繁,日本人的飞机就曾轰炸过四围的黄内村小组,炸弹在围屋门前爆炸,弹片纷飞,那场面让很多老人至今难忘。此后,日军曾在四围村的塘尾村小组驻扎了三天,在这三天里,日军劫掠无度,不仅将村中的物资收刮干净,而且还屠杀了多位村民,其中还包括一对母女。

  日军的暴行激起四围人心中的怒火,当地的旋氏族人都有习武的习惯,与龙华周边的武师联系频繁。四围往北不远的左潭,有一支当地村民自发组织的自卫队“大刀队”,目的是为了练武强身,防匪保围。“大刀队”队长廖香南,善使一把大刀,为人胆大心细,深受村民爱戴。这支自卫队一直活跃在铁岗、左潭、龙华一带,深受当地百姓支持和拥戴。

  1944年6月2日,炎热的风裹挟着沉闷的水汽,一支由从化到龙门扫荡的日伪军再次侵入龙华。夜晚时分,他们分散宿营在四围塘尾村小组旋氏宗祠及附近村庄。由于日军在龙门很少遇到过抵抗或骚扰,因此宿营期间便大胆地放松了戒备。当地的旋氏族人痛恨日寇,他们及时将战机传递给“大刀队”,当夜左潭禾洞的大刀队一行100多人在队长廖香南率领下,行至龙华镇四围村的塘尾。

  午夜时分,在旋氏族人的助力下,大刀队摸清日军情况后,四围健儿和大刀队队员趁着夜色,手持大刀偷袭了宿营四围的日军小分队,这些队员个个身手矫健,他们手起刀落,杀了三十多名日伪军,自卫队偷袭成功后,便赶紧撤离,但在撤离过程中,队员茹潮兴不幸受伤,被队友们背回禾洞后因失血过多牺牲,其余队员均未损失。

  这是一次成功的偷袭战,大刀队回到左潭禾洞后,日军却一直没有搞清楚到底是什么人偷袭了他们,四围村的旋氏族人和村民,也大多撤入山中,报仇无门后,日伪军带着恐惧,只好将死亡的日军火化,带着骨灰匆匆撤回从化。这次大刀斩日寇,也鼓舞了龙门人对抗侵略的勇气和信心。

  时光容易过,烽火成往事,而今,来到四围,依然能感受到一股英雄气。四围抗击日军遗址纪念碑坐落在四围文化广场旁边,2015年9月6日举行了落成揭幕仪式,而今已经成为龙华传承红色精神,赓续英雄血脉的重要场地之一。

  红色故事

  “公仔李”智斗日本鬼子

  日军屡次扫荡四围村,打破了村中的安宁生活,村民对他们深恶痛绝。世居四围村,有个叫公仔李的村民,他平时身手矫捷,头脑灵活。一天他通过躲在暗处观察,发现日军的发报机使用频繁,于是就想,如果把日军的发报机偷走,也算是为村中被日寇残杀的村民报仇。于是,在一个晚上,趁着月黑风高,冒着被杀的危险,他偷偷把日军的发报机偷了出来,并把它藏在了自家的灶台下。

  第二天天一亮,日军发现发报机不见了,大动肝火,到处寻找,依然没有任何结果。没有发报机,联系不了其他部队,就成了孤军深入的瞎子,也没法知道下一步的战略部署,看到他们忙乱的样子,公仔李顿时觉得心情舒畅。

  知道他们有发报机的人不多,日军猜测发报机肯定没有出村,为了寻找发报机的去向,狡猾的日军从总部调来另一台发报机,向丢失的发报机发送信号,以确定丢失的发报机的位置。也是凑巧,偷发报机的公仔李因为不懂发报机的原理,偷来后也没有关掉开关就直接藏了起来。

  日军通过发报信号确定了被偷发报机的大概位置,便派出四个日军前去公仔李家寻找,最后在灶台下找出了发报机,既然已经败露,公仔李也不能坐以待毙,于是,他奋起与日军搏斗,在搏斗过程中,最终不敌日军,肚子上被日军连着刺了六七刀,失血过多,当场休克。

  或许是公仔李命大,他并没有死,后来被村里懂治疗刀伤的阿婆用草药医活了过来。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公仔李常向人讲述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并且向大家展示身上的伤口,村里人对他,也充满的钦佩。

  洪圣古庙

  见证革命先辈奋斗足迹

  洪圣公是中国民间信奉的路神,可保游子商旅,往来平安。在过去,陆路和水陆要道及市场圩镇,常设有洪圣宫或洪圣庙,规模较大的会有专门管理庙产的人,这些人往往也管理着附近的码头、圩镇、市场的秩序。可以说洪圣古庙见证着当地的繁荣与辉煌。

  四围村的洪圣古庙位于四围村石顶山上,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名为“石岩庙”,在古代《龙门县志》中均有记载,石岩庙供奉的主要神祇为洪圣公,因此民间依然将其称为“洪圣古庙”,是当时全龙门县较大的洪圣古庙之一。这里位于增江北岸,枕山而面河,是当时水陆于陆路的交汇处。由于商旅往来众多,石岩庙香火鼎盛,规模宏大,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龙华镇建设学校,发展教育,便将石岩庙拆了一大部分,把砖块等材料运去龙华。

  据古庙的现管理人旋银文介绍,石岩庙拆除后,四围及周边的村民一直希望能修复古迹,增色河山。在众多乡贤和村民的推动下,洪圣古庙沉寂二十多年后,于1996年启动重修。而今,二十多年过去,古庙依然生机勃勃,古庙的正大门上有洪圣古庙四个金色大字,一副对联分在两侧:积善人修方入庙;德慈人念可参神。劝导信众,积善弘德。

  让村里人至今津津乐道的是1996年重修时,人们曾在原址的废墟里挖出三件古物:一个是直径六十多厘米的香炉,长一米有余,高五十多厘米, 刻有“洪圣宫”三个大字的石匾,而今石匾只残存两个字,但是个个苍劲有力,气势磅礴。此外还有一块直径大概六十厘米,刻满楷体小字,介绍洪圣古庙的石碑,历经岁月的侵蚀,很多已经看不到了。这些古物,也侧面见证了洪圣古庙曾经的辉煌。

  据当地的村民介绍,古庙所处的石顶山,控扼增江的同时,也守卫着龙华与龙潭的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东江纵队的增龙博独立大队代号(金龙大队)的主要领导人袁鉴文、王达宏、李绍宗等,都曾将这里作为龙华境内发动群众组织进行对敌斗争的活动场所。

  而今,烽烟远去,洪圣古庙得以复建,当年革命先辈奋勇斗争的地方,也已经建起革命烈士纪念丰碑。往来的人在缅怀过往的同时,也会为革命先烈奉上一束鲜花。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