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文人雅集领文教之先 锦心绣口显文化自信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东晋时期王羲之参加的永和九年兰亭之会,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雅集,让无数人神往和效仿。

  雅集,源自于古代,专指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多位作者同题写作,历来是推动文事活动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龙门古昔称名邑,士竞诗书俗敦质。”明万历年间博罗贡生毛伯仪诗句,高度概括古代龙门社会风气,一个山川灵秀、人物清丽的粤中名邑,在诗意缭绕中,从历史深处走来。 

清代道光年间之绢本彩绘地图广东龙门县图,奇特山水造就人文之异。

  文人雅集领龙门文教之先

  吟诗作文,通常是雅集主角。牵头一方雅集的人,往往是社会名流。龙门的雅集,见诸旧志的,首先是在官方层面。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江西金溪人吴宗元以举人知龙门县事,距离弘治九年(1496年)龙门设县仅过去42年。时龙门尚属草创,百废未兴,吴宗元与民休息,感慨文献无征,吴宗元邀请东莞文人袁永伸纂修《龙门县志》,这是龙门首本县志。吴宗元在任五年,公余时间,喜欢与袁永伸、周鹏诸人唱和,七星冈清风亭上诗文纷纷。

  吴宗元有诗《清风亭分韵》:“千树西风灏气清,五更东曙旅魂惊。欲归客燕难望主,初到宾鸿远寄声。落叶满庭嫌昼短,晚芳倚岸赛春荣,儿童也学吹横笛,欲比沧浪咏濯缨。”透露出其超脱世俗、操守高洁的情怀。

  吴宗元离任后,邑人追思,立祠祀之。“夜分却忆当年事,半在龙门半海门。”吴宗元另一首诗中认为,龙门的经历占了他平生功业之一半。吴宗元所倡导和推动的文人雅集唱和,被后人认为,“道气彬郁,实开龙门文教之先”。

  龙门学宫里,这股雅集风气亦盎然。来自福建长乐的举人李丕显,明嘉靖任龙门县学教谕,他的一篇《如环盛集序》生动记录下了当年龙门士子议论学问、吟咏诗文场景。当年,训导洪骞、胡科“相与讲明之,又遵守之,诸生无不颖且慧;相与奉行之,盖龙之衣冠文物至是为盛。顾其势之渐习而未可遽易者,余于是谋于洪胡二公,鸠集众议,倡为公堂盛举。岁日之长至,相与环立与堂,论文雅歌,冠裳辉映,以次轮流,周而复始,谓之曰‘如环’”。

  到了明万历二十五(1597年),福建惠安人江化鲤任龙门知县,博学工诗,捐俸修建七星楼,公务之余与邑中诗人吟咏其中,曲水流觞,尽显风流。他的一首《喜晴邀集郭于王徐褚同谭国献可庠伯洪诸孝廉》写尽七星楼下风景:“积雨城中车马稀,相逢晓日见朝晖。花含新照光还润,树染残烟湿欲晞。间关山莺当户啭,呢喃海燕带雏飞。只应载酒红亭去,共对溪流挹翠微。”江化鲤卸任离开龙门之时,“父老遮送,二千余人”。

  在地方官员的励精图治和个人魅力影响下,明代龙门社会、文教局面大开。

  锦心绣口中的文化自信

  龙门雅集诗文之风,历代流传。

  清康熙二年(1662年),湖北汉阳人杨熚以进士功名被授龙门令,革滥征,修废坠,葺名宦、乡贤祠,新谯楼,浚城濠。康熙四年(1665年),杨熚还率兵深入山间,荡平寇乱,使得明清之际的大动乱平息。

  虽能带兵打仗,杨熚骨子里依然是传统文人,喜与邑中士子诗文唱酬。康熙五年(1666年)五月,龙门县城四城门中的东门——青阳门城楼落成,壮丽倍于其他三楼,登楼远眺,目入东郊紫气连,野横树晴开锦地。杨熚作有《东楼记》,记录与诸人讨论之经过,并宣称“夫东者春也,时先春而后夏,犹先动而后大也。东者,生也,物生于东成于西也。谓自此而宣和长养,举后之振衰起废,悉从兹创始焉。”寄望龙门从此紫气东来,风调雨顺。

  杨熚主持的此次东楼雅集,参与者多是龙门本土俊彦,如谭岸先、谭嘉枏等,他们留下了同题之作《东楼辑志》,其中,谭嘉枏写到,“登楼选胜静无尘,望入层峰野色新。揩管竞成千古赋,倚窗常挹四时春。轻风绕座生奇思,片月横空助史神。人物郁葱长寄目,遥看紫气映芳辰。”让后世一窥当年风流。

  杨熚最让人称道的是,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修成清代第一本《龙门县志》,并创造性地提出“龙门八景”(七星映斗、丫髻凌云、祝圣昙花、禾仓瀑布、仙岩夜月、虎跳晴潭、童子读书、仙女摩空),并编入“龙门八景诗”,赋诗的都是这本县志的编撰人员,既有龙门县儒学训导、罗定人黎光曦,湖北黄州文人向古等外地名流,也有明崇祯举人廖吉人、清康熙举人廖蔚文、贡生谭岸先、岁贡戴桓英、生员廖麒征、生员李先卫等优秀龙门士子,从不同角度作诗吟咏,赋予了龙门八景独特内涵。文人骚客将其吟咏殆尽,流风所及,成就另外一种风景。这是对龙门风物的艺术发现,标志着一方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觉醒与自信。

  及至民国,诗文题咏,依旧是龙门人宣泄情感、表达立场的重要手段。

  龙门县甘香人刘鸿基(别字天博),出身名门望族,自小聪慧过人,本县模范小学毕业后就读于广州市广雅中学,能唱粵曲、吟诗词。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与刘兢生、廖纪常、廖天特被称为“县城四大オ子”。刘鸿基曾召集县城文人骚客成立陶然诗社。诗社成员每月聚会切磋,吟哦诗词、对联,由邑中宿儒作评委,评出冠亚季军,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这一活动,开展得极有生气。

  可以看出,经过数百年的诗文浸润,龙门人的文化自信愈发凸显,即便是进入流行白话文写作的民国,人们依然惦记锦心绣口的诗情。在这一时期,龙门文人李炽《松石山房诗集》、李寿田《拙园诗稿》等诗集相继付梓,更是延续龙门“士竞诗书”佳话,成为龙门的经典诗集读本。

  ◆延伸阅读

  缘潭雅集诗篇多

  增江中游,龙门蓼溪水口赌妇潭,水不扬波,数百年回荡着一个美丽传说。

  清康熙《龙门县志》载,赌妇潭潭深数丈、滩长里许,故老传,有牧童村女戏赌,各持竹一边,从上流掷下,云“竹能相合,夫妇相配。”至下流观之,竹果相合如生,遂成夫妇,故名“赌妇潭”。

  古代婚姻制度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影响下,缘分天注定,无疑是异闻。赌妇潭之异之趣,引发历代文人关注题咏。

  广东番禺屈大均,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著有《广东新语》《翁山诗外》等书。在编撰《广东新语》时,屈大均将“赌妇潭”传说编入“水语”章节,并称“潭上竹林名媒竹”,并饶有兴趣赋谣云:“两边生竹合无痕,生竹能成夫妇恩。潭上至今媒竹美,枝枝慈孝更多孙。”

  清道光年间举人、浙江钱塘人梁绍壬有《两般秋雨庵诗》《两般秋雨庵随笔》,在近代笔记中自成一家。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亦录“赌妇潭”传说,并赞屈大均“媒竹两字甚新颖。”

  清同治年间岁贡、龙门绳武围人李炽,与龙门、增城、河源、博罗之士讲诵弦歌于七星冈、西林河之间,著有《松石山房诗集》《松石山房文集》等。作为一名诗人,李炽善写本土风物。其《赌妇潭》诗道,“剖竹何年记合流,空潭长对碧山秋。渔翁鼓棹榔鸣急,处士题词韵事留。翠筱影摇贤岭月,红梅香送辘滩舟。登临试忆浮沉处,佳句无烦托御沟。”处士题词犹在,临潭沉思,抚今追昔,意境开阔。

  清末民初诗人、龙门星冈书院山长李寿田在其诗集《拙园诗稿》中,有《龙门竹枝词》咏叹“赌妇潭”,“合竹滩连赌妇潭,自由婚配播佳谈。”借赌妇潭热情歌颂自由婚配、爱恋自由。被视若龙门传统文人最后代表的李寿田,历经清朝覆灭、民国肇建,也在倡导自由婚恋新风。

  清代文人张潮在《幽梦影》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声韵之文,韵人所酷嗜。山水之状,往往引发诗文风流。赌妇潭之传说,以及其韵人韵事,传为美谈,良有以也。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通讯员黄志辉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