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县龙平渠: 让“水背”变成“水贝”

  虽然面朝大河增江,但是由于地处大河之南,为水之背。加上地势颇高,在过去,水贝村的水田很少,多少旱地和山前台地,干旱严重制约着水贝的发展。直到龙平渠的修筑,才彻底改变“水贝临江而无水的困局”。

  在水贝村敦祖伍公祠外,一条绵延的水渠与古老水坝相交错,贯穿了整片田野,源源不断的水流持续与石头碰撞,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十分悦耳。水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伍路军介绍,这条水渠源自龙平渠,村内许多村民都依靠这条水渠保证农田的灌溉。

  

龙门农民画长卷《龙平渠·幸福渠》(局部),反映龙平渠浇灌出两岸丰收场景。

  在这条水渠投用之前,水贝村曾依靠另一条“左龙渠”解决农田灌溉问题,但因后期淤塞泄漏等问题,“左龙渠”宣告废弃。据《龙门县水利志》记载:“左龙渠进口位于铁岗河下游的左潭公社穴头村附近,在右岸山边沿山挖渠引水,途经穴头、水口、旱夫至鸬鹚、水贝,全长8公里。由于沿途山腰坡陡,地质又属碳质页岩,呈明显断裂发育,其松散的碎岩和泥屑,日久随雨水倾泻入渠,造成淤塞,加上沿渠渗漏严重,至1976年以后,不能通水而报废。”

  左龙渠失效后,水贝、甘香、水西一带的灌溉区遭遇干旱。为保证村民的灌溉用水问题,1982年,从城西修筑暗渠,在龙平渠的基础上增建甘水支渠,解决水贝、甘香、水西一带的农田灌溉问题。据《龙门县水利续志》记载:“1982年在干渠6公里处取水,穿过西林河,建成甘水支渠,其中反虹涵长612米,渠道长12公里。”

  “多亏了龙平渠,才能够解决我们的农田灌溉。”村中有老人感叹说。甘水支渠解决了水贝、甘香、水西一带的灌溉问题,这只是龙平渠造福龙门百姓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前后,和水贝村一样,龙门大多数农村的水利设施十分简陋,防灾能力不高,农田灌溉以小土坡、草木坡和竹筒天车等简易设施引水灌溉。这些设施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无法保证农作物的灌溉需求,导致农民时常广种薄收。

  除此之外,龙门也饱受水旱灾害的影响,1953年,受特大洪水的影响,龙门县城除了高街外,全部区域均被洪水淹没,其中水西大队的张屋(围)整个围村的房屋更是被洪水淹没至坍塌。据《龙门县水利志》记载:“1953年,渡头站最高水位91.50米,龙门站70.26米,香溪站38.54米,全县受灾农田为10.2万亩。”

  1955年,龙门发生史上最为严重的春旱。据县水利局原副局长、《龙门县水利志》及《龙门县水利续志》主编邓自坚介绍,由于水利设施薄弱,当年的春旱共造成全县八成以上的农田受旱,面积达21.2万亩,稻谷减产289万公斤。

  自然灾害的发生引起了龙门县委、县政府对水利,特别是灌溉问题的重视。当时,县领导带领水利技术人员,深入调查研究,最后决定修筑一条引水渠(即现在的龙平渠),以解决王坪(2005年撤销王坪镇改设龙田镇)、龙城、平陵和龙江一带的农业灌溉问题。

  1956年秋,龙平渠正式动工。作为龙门唯一一宗中型引水灌溉工程,龙平渠始建于1956年8月,渠道全长105公里,担负着龙城、龙田、平陵、龙江4个镇街6.74万亩农田灌溉任务,受益人口近10万人。在那个经济不发达的年代,龙门人民仅靠个人的手力、脚力和肩力,还有一把锄头、两个粪箕进行施工。浩浩荡荡的龙平渠施工队伍,从施工到竣工的半年里,风雨兼程,不分昼夜。以坚韧的毅力建起了润泽世代的“幸福渠”。

  龙平渠顺利通水后,饱受干旱之苦的水贝村人民,把大量旱地改为水田。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生活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古村实现了从干旱少水的“水背”到稻浪千重的“水贝”的华丽蜕变。

  好米出好酒 醉美是水贝

  借问米酒何处有?龙城人道水贝村。龙平渠的水为水贝提供了优质的水源,滋养了水贝的田地,也培育出优质的香米。这些为水贝米酒的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伍贤锋从每一个细节严格把控酒的品质。

  为了保证出品,酒坊采用的是精选大米

  初夏时分,水贝田野上蓝天映着稻浪,十分秀美。走到在村口刻有“水贝村”的黄蜡石前,佳泉酒坊的招牌赫然在目。沿箭头步行五分钟,便可看到稻田边的小楼,气温凉快的发酵室内,水贝村佳泉酒坊负责人伍贤锋在一个个酒缸前穿梭,他熟练地掀开盖子,检查酒的发酵情况。缸内飘出阵阵的酒香,让人沉醉。

  佳泉酒坊的酒缸摆放有序,步入酒坊,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大茶台,旁边的柜子上,壶装的、坛装的、瓶装的,各式米酒,琳琅满目。来自惠州的酒友曹先生笑谈,“人未至,酒已香。从村口到酒坊我都不用看酒幌,寻着酒香味走就是了。”

  伍贤锋转益多师,这才有了娴熟的酿造工艺。拉开酒坊工作区的门帘,进入视线的是一张长方形的不锈钢饭槽,隔壁便是发酵室。推门而入,扑面而来的是阵阵凉气与醉人的酒香水乳交融,沁人心脾。这里便是伍贤锋的工作间,每天一大早,他便回到酿酒坊开始工作。

  为了保证出品,酒坊采用的是精选大米。将大米洗净后充分浸泡一小时,同时开始对饭槽进行预热。待饭槽冒出阵阵热气,将沥干的均匀撒在饭槽内,加入清水,盖上等大的盖子,开始蒸饭。

  大米需要先蒸两个小时。掀开槽盖,一大片水汽扑面而来,米饭已将近蒸熟。此时用铲将米饭翻面,重新合上槽盖,待1小时后继续翻面。“得蒸4到5个小时,才够火候。”伍贤锋说道。

  米饭蒸好后,揭盖,摊凉至温度约30摄氏度时,可将米饭铲松,均匀撒入灰白色的酒曲,同时用铲将米饭与酒曲二次搅拌,以保证充分混合。搅拌完成便可将米饭装入酒缸糖化,加入清水,发酵25天后,便可开始蒸酒。借助高温,锅内的米酒气化,经过管道过滤冷却后重新液化为米酒。一时间,阵阵酒香味从管道内飘出,让人忍不住品尝一口。

  为了解决酒糟发酸问题,伍贤锋积极请教,最终通过恒温控制解决难题

  尽管对每个步骤烂熟于心,但在酿酒历史悠久的龙门,入行六年伍贤锋也还算是一个新人。2016年,仍在外出打工的他听说广西的亲戚是酿酒的好手。多一门手艺就能多一条出路,为了提高收入,他毅然前去拜师学艺,并融合了龙门土酒的工艺,在家乡着手酿酒,开始了自己的创业道路。

  酿酒事业刚起步时,伍贤锋也经历过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为了降低风险,他没有选择脱产创业。白天他依然在外打零工,晚上下班后再开始摸索酿酒的门路。

  “虽然技术都学会了,但是有很多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会发现。”刚开始的十余天里,伍贤锋发现酒糟都出现了发酸的问题,无奈只能倒掉,这一度让他备受打击。“酿酒的大米一甑200块,但是打一天工也只赚100块,每天都倒亏100块。”

  尽管起步艰难,但他一直没有放弃。为了找出酒糟发酸的症结所在,他一个个环节地反思复盘,积极请教广西的亲戚和龙门的前辈,最终通过恒温控制解决了这一难题。随着技术的日益精进,伍贤锋的酿酒事业也渐上轨道,酒坊的年产量也达到了10吨。除了最初的双蒸米酒,他还陆续开发了黄酒、黑糯米酒等产品。

  谈及未来的发展,伍贤锋并不着急扩大规模。相比之下,他更倾向于踏实走好每一步,用心做好每一滴佳酿。透过柜台上那些乳白色或金黄色的酒,仿佛能照出酿酒人的心。只有抛开功利,沉下心来,才能品出水贝米酒的真味。做酒也是做人,有这样的匠心,酿造出来的米酒自然醇香。如今,伍贤锋自酿的米酒,除了吸引本地村民到店购买,还通过快递销往了惠州、广州与深圳等地。

  在水贝村,像伍贤锋这样的酿酒工匠还有很多。浸米、蒸饭、发酵、出酒,严密的工序、优质的大米、清澈的山水、精湛的技艺,才能酿造出一杯清洌绵甜的水贝米酒。

  文明乡风 浸润美丽水贝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里遥远的田园梦想。但是在水贝村,这却是生态田园、美丽乡村的日常。

  漫步在水贝村,空气中流淌的是大自然的清新气息。沿着干净整洁的硬底化道路入村,一幅田园风景画徐徐展开:道路两旁,花草相映成趣,蝴蝶翩跹飞舞,清澈河水穿村而过,一排排农屋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油油的菜园,凤蝶乱舞,乡愁浓浓。

  精神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水贝村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水贝村村委会,宣传栏上印刷着《村规民约》、《村民十要十不要》等内容。“要勤劳致富、艰苦创业;要保护土地、守护家园;要门前三包,庭院井然……”条分缕析之余,还进行了细化和讲解。走进村内,更能体会到村规民约不仅悬挂在长廊,也刻印在村民心中。

  

水贝丰富的优质稻米,滋养了水贝人,也成就了水贝美酒。

  水贝村的村规民约,也是龙门县实施“两规三联一法”基层治理模式的缩影。2018年3月,龙门县创新提出实施“两规三联一法”基层治理模式,着力营造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两规三联一法”以“村规民约、家规族训”倡导“德治”新风,以“党员联系困难户、乡贤联系创业户、律师联系法律需求户”践行法治制度,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动民主“自治”,实现乡村善治。

  以“两规”营造“契约精神”德治风,其中的“两规”便是指村规民约、家规族训。一方面,建立《“十要十不要”村规民约》模板,从“生产生活、村容村貌、村风民风”三个方面,引导村(社区)以及下属村民小组根据村情民情实际“做加法”,将奖学助学、桉树改造、违建整治等重点工作写入村规民约,通过“村歌”形式传唱、纳入村“两委”干部绩效考核、开展文明评选“一十双百”行动等方式,促使各村形成高度凝聚的“利益共同体”,推动村规民约从“共同制定”到“共同遵守”再到“共同监督”。另一方面,制定《龙门县家规族训六维“三字经”》口诀模板。围绕爱国情怀、宗亲关系、为人处世等六个“维度”,指引各村各族制定符合家族实际的“家规族训”,激发广大群众爱党爱国爱家乡的参与热情,最终实现乡村以德善治。

  除了以村规民约形式改善村内人居环境,水贝村还通过每月农历初六的全民“村庄清洁日”,重点围绕“清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杂物,清理村内沟塘,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等10项内容开展村庄清洁,凝聚多方参与力量,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走上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发展轨道。

  扫道路、除杂草、清淤泥……“村庄清洁日”当天,参与清洁活动的志愿者们形成了一道道扮靓水贝的美丽风景线。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引得村民群众也积极参与进来,拿起扫把、撸起袖子,整理自家庭院、门前屋后的垃圾和堆积杂物,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形成了全民参与环境整治的强大合力。

  走进如今的水贝村,饲养的鸡鸭等家禽被圈养在固定区域,农户坐在屋前悠然自得晒着太阳,远处是一片碧绿的稻田,好一幅乡村风貌景观图。这是一个在生态田园中自然生长的美丽乡村,更是一个村民齐心、共建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样本。

  统筹 梁丽通 黄晓龙 
  撰写 曹杰文字工作室 
  摄影 刘旭辉 曾伟宇 龚小花 陈馥琼 李运花 黄克锋 卢弘宇 刘旭辉

编辑: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