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陵新鱼塘村民小组在龙门率先实现完全“一户一宅”

  龙门县于2020年9月列入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是全国104个、全省6个试点地区之一,也是惠州市唯一的试点县,试点期限为2020年至2022年,目前正在稳步推进试点工作。

  确保户有所居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然后在改善“一户多宅”的基础上释放、盘活土地存量。龙门县平陵街道路滩村新鱼塘村民小组从制度入手,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体系化的改革办法,发挥改革“乘数效应”,把“存量”变“增量”,变“独栋”成“上楼”,使“难点”变“亮点”,破解了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多重困境,在龙门率先实现完全“一户一宅”,增强了村庄的长效发展力。

  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实现完全“一户一宅”

  平陵街道路滩村新鱼塘村民小组,为1968年水库移民而来,距离圩镇5.5公里,总面积3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234人、35户,其中60人、9户为外出乡贤。

  自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以来,该村民小组面貌焕然一新,现有宅基地28宗,其中2宗为外出乡贤以集体名义报建,村民小组内无一户多宅情况,有预留宅基地180平方米,未来15年有建房需求6宗。

  “长期以来,农村用地格局固化严重。因此,想要突破现有格局,就需要坚持底线原则、打破常规思维、保证公平公正。新鱼塘村民小组以制度创新为依托,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工作。”平陵街道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新鱼塘村民小组通过无偿退出、联合建房以及使用权置换、流转的方式,破解了系列难题,成功打造了全县“一户一宅”“第一村”。

  新鱼塘村民小组以存量变增量,以“无偿退出”破解“一户多宅”问题。为解决村民存放农具、家禽养殖问题,在建设用地面积不够的情况下,新鱼塘村民小组7户村民自愿无偿退出多宅部分的宅基地,以支持联排农具房的建设,面积共计300平方米;农具房共建成38间,每间30平方米——前15平方米为工具房、后15平方米为禽畜舍,一户一间,归集体所有,为村民所用,实现了“多宅”存量变集体用地增量。

  同时,该村民小组独栋变“上楼”,以“多户联建”破解存量不足问题。据悉,该村民小组现有宅基地存量不能满足未来6户村民的建房需求,为此,村民小组在征求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形成“多户联建上楼”决议,180平方米预留宅基地面积一分为二,6户村民“三三”组队,分别使用90平方米,建成三层楼房,协议或抽签决定楼层选择,一改农村一户一栋的传统,解决了宅基地存量不足问题。

  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祖宅继承是困扰村庄规划优化提升的一大障碍。该村民小组让难点变亮点,以“使用权置换与流转”破解乡贤建房问题。新鱼塘村民小组3户外出乡贤在村内分别有55平方米的祖宅,阻碍了村庄规划的编制。为此,该村民小组打破常规思维,采用“祖宅使用权换新房使用权”和使用权流转的方式,在村民原有55平方米的基础上向其分别流转30余平方米宅基地,让乡贤以集体名义申请报建;同时,3户乡贤在一次性共缴纳10万元使用权流转费的基础上,每年还需按5元/平方米的价格缴纳宅基地有偿使用费。

  乘数效应

  多元素融合收获多方面效益

  在试点改革过程中,龙门严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在依法维护农民宅基地合法权益和严格规范宅基地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有效路径和办法。

  新鱼塘村民小组在推进宅改工作中实现多个元素的融合,也促进了多方面效益的实现。

  此前,部分村民不愿退出多宅原因是农具存放、家禽养殖等“小问题”得不到解决。新鱼塘村民小组通过集体建设农具房的方式,解决了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具无处可放、家禽无处可养问题,助力了“一户多宅”的退出。

  同时,该村民小组严格落实“一户一宅”。无论是“多宅”部分的退出,还是“多户联建”,最终目标都是确保村民户有所居和落实农村“一户一宅”。新鱼塘村民小组通过鼓励村民无偿退出和引导村民联合建房上楼,切实保障了村民宅基地资格权和住房需求,也促成了“一户一宅”的完全实现。

  此外,宅改增加了集体收入。“通过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村集体一次性获得一笔可观收入。”新鱼塘村民小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乡贤按面积每年缴纳的有偿使用费,成为村集体的稳定收入来源,村民小组公共事务的处理、公益事业的完成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有了一定保障。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通讯员侯剑锋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