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政协专题调研组:做强做大现代物流业 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原标题

做强做大现代物流业 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市政协(提案委)专题调研组 

  编者按

  2021年,市政协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按照“小切口、可实操”的原则和“聚主业、整资源、强基础、重落实”的思路,通过广泛听取各相关部门、各界群众意见建议,召开党组会、主席会充分协商,并报请市委审定,拟定了《做强做大现代物流业,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等7个年度重点协商调研课题。市政协各调研组深入县(区)、部门、企业、社区、农村,听汇报、问详情,细分析、谋对策,灵活运用微信网络、电话沟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各种线上线下方式征集意见,学习借鉴外地成功实践、先进经验,经多次研讨修改,并征求市直相关部门意见,形成了7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本期《东江智库》对这7篇调研报告进行摘登,以期对相关工作的谋划和推进带来启发和思考。

  现代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物流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国家、省连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的推动下,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标志,构建物流大通道,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正成为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此,根据市政协2021年度工作部署,提案委员会以“做强做大现代物流业,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主题开展了为期5个多月的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到市直相关单位及各县(区)实地调研,并到中山、肇庆等外地学习考察,在全面了解掌握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形成本报告。 

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这是惠州港。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东江图片社供图

  现状

  呈现新的发展态势但规模偏小发展缓慢

  调研组认为,近年来,随着融入“双区”建设的步伐加快以及支柱产业的集聚发展,我市现代物流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一是产业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据统计,2017年至2020年,我市航空货邮吞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惠大铁路运输量、水路货物运输量分别增长了123.3%、33.58%、67.83%和2.54%,铁路物流、航空物流、港口物流增量明显。

  二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全市已形成由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管道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体系。截至2020年底,我市公路总里程13447公里,铁路、城际轨道交通里程238公里;水路货运船舶498艘,载货量129.3万吨,沿海货运船舶110艘,载货量37.9万吨;惠州港拥有11条航线,惠州机场有国内航线39条,通航国内城市33个。

  三是城乡配送体系逐步健全。实现了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全面覆盖,建成市县(区)级物流网络节点7个、乡镇物流网络节点59个、村级物流网络节点657个。现有农产品冷链物流经营主体50家,农用冷藏(冻)车68辆,农用冷库140座、库容12.7万立方米,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逐步完善。

  四是物流园区初具规模。目前,我市有物流项目43宗,投资总额646亿元,占地面积10725亩。占地10万平方米以上的物流项目有惠州江北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等9个(其中一个在建),初步形成了惠城中心城区商贸物流、大亚湾—惠阳石化物流和大宗物品流转、仲恺工业物流及电子商务物流等物流产业集群。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有望成为我市集跨境集散、仓储物流、配套国际电商与交易功能于一体的“航母型”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预计每年农产品流通量约500万吨,实现进出口农产品配额约300亿元。

  同时,随着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和政策环境持续向好,发展现代物流业优势凸显、前景广阔。

  调研发现,由于规划布局相对滞后、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综合运力不足等原因,我市现代物流业产业规模偏小,发展缓慢。据统计,我市2018、2019、2020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分别为56.9亿元、61.1亿元、58.7亿元,仅占当年服务业比重3%左右,占GDP比重1.5%左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近年来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6%左右)。

  对策

  不断完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融入“双区”建设的现实需求。调研组认为,我市应积极对接国家、省、大湾区的规划部署,不断完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优势竞争力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

  (一)统筹规划,加强管理

  要紧密对接省里最新规划部署,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制定市一级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并同步编制市县(区)物流专项规划。同时,根据《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前作出谋划部署,做好项目储备,争取我市早日纳入国家物流枢纽网络战略布局。为确保现代物流业健康稳定发展,还要设立统筹协调机构,统筹协调各个方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现代物流业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对现代物流业发展进行监管。

  (二)立足实际,明确任务

  立足惠州机场、惠州港、公路网、铁路网、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现代物流产业基地枢纽经济集聚区等规划建设的实际,着力打造港口物流枢纽、航空物流枢纽、铁路物流枢纽与陆港型物流枢纽,形成“海陆空”立体式交通物流枢纽网络。建议围绕我市“2+1”现代产业集群,以及“千亿园区,万亿产业”的奋斗目标和打造“3+7”工业园区新格局的要求,从服务制造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完善工业园区的物流配套设施,提升工业园区物流功能区服务能力,并谋划建设专业型物流园区和综合型服务型物流园区,并努力实现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同时,要着力建设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培育高能级市场主体、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

  (三)突出重点,推进项目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项目(以下简称“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地跨博罗泰美、杨村两镇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现代物流产业基地枢纽经济集聚区(暂用名)”正在做前期战略规划研究。建议通过规划布局公路港物流园、加快推进基地项目建设运营、畅通“杨村—惠州港”海铁联运通道、优化基地周边道路交通组织、加快建设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及提升基地的市场承载能力等举措,积极推进陆港型物流枢纽项目规划建设;通过开通惠州机场国内货运航线、加强与深圳机场的协同合作、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等推进航空物流项目规划建设;通过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实现港口统一经营管理、规划建设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完善港口物流基础设施等大力推进港口物流项目规划建设。通过加快铁路与产业园区的有效衔接、规划建设中欧班列枢纽站点、建设铁路物流园等推进铁路物流项目规划建设。此外还要加快推进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建设和推进网络货运数字产业园项目规划建设。

  (四)优化环境,强化保障

  一是强化要素保障,完善物流设施用地规划,促进城市物流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对纳入市、县(区)规划的物流园区和重点项目的土地征用给予优先保障。在现有土地资源约束条件下,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并线规划、综合开发、立体开发,使既有土地发挥最大效用;通过盘活存量、改造升级,提升物流用地供给能力,为构建高效的城市物流基础设施体系提供保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物流高质量发展项目建设。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加大对中小微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破解物流企业融资难问题中的作用,物流企业融资担保享受市相关政策支持。

  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出台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对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冷链物流设施,港口、铁路、空港开通航线,开展铁水联运,开通中欧班列,投资建设现代仓储物流设施,搭建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平台以及现代物流供应链等给予优惠政策或财政支持,促进现代物流业和物流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

  三是强化政务服务。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要求,建立我市商贸物流重点联系企业名单,加强与重点企业日常工作联系,实施动态管理。支持名单内企业参与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物流标准化等商贸物流相关试点示范工作。定期制定《制约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清单》,逐项研究解决,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四是强化人才支撑,支持鼓励惠州学院、惠州工程职业学院等对接市场需求,加大物流专业学科方面的建设力度,加大物流专业人才的培育力度。鼓励本地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展供应链管理相关培训,联合物流企业建立物流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支持物流企业联合制造业企业,与高校建立科研合作机制,共同开发适合企业需求的适用技术,尤其是智慧物流发展急需的技术。坚持部门联动,为引进人才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在人才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社会保险服务等方面提供最贴心的服务与保障,持续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引力”。

  五是强化行业管理,完善全市物流统计体系,做好物流成本的日常统计、运行监测、运价指数研究、物流景气指数分析和综合评价等工作,加强物流运行监测预警,为推进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建立完善市、县(区)现代物流业行业和专业协会,支持协会开展物流信息发布和相关政策、标准咨询活动,制定完善行业自律行为规范,开展行业交流、研讨活动,协调和组织职业培训,搭建物流企业与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沟通交流的桥梁。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