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深高铁五城党媒采访团走进东莞探访中国散裂中子源

原标题:

  位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为多领域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研究平台

  “超级显微镜”放大新兴产业

  在惠州,位于惠东的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的装置区正加紧建设;在东莞松山湖,全球第四台、中国第一台中国散裂中子源,已于2018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并对国内外各领域的用户开放。大湾区时代,随着赣深高铁即将开通,东莞、惠州这两个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都因“国之重器”备受关注,因创新驱动焕发无限魅力。

  11月29日,赣深高铁五城党媒联合采访团走进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探访中国散裂中子源。

  

中国散裂中子源。

  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完成500余项课题

  清清湖水,茵茵绿树,诗意山水与现代建筑相互掩映,走进松山湖科学城,这座山水共一色的生态新城令人赞叹。“科学城里顶尖人才集聚,傍晚沿着湖畔散步,说不定就能偶遇一位院士。”松山湖高新区的一位干部说。

  “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通过质子加速器,把质子加速到0.9倍光速,再去打中间的靶站,就会产生散裂中子,然后用装置来收集散裂中子的各项信息……”

  在松山湖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展厅里,采访团记者们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听着讲解员的解说,极速学习这一大科学装置所涉及的物理原理。

  据了解,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探测物质微观结构和运动的大科学装置,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化工、新能源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被称为“超级显微镜”。

  2018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首台、全球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诞生。这一设施对国内外各领域的用户开放,为诸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研究平台。

  癌症让人们闻之色变,威胁人类健康。2020年8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分部宣布,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实验装置,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和可能。这也是中国散裂中子源相关技术催生的首个产业化项目。

  据介绍,从2018年9月至今,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完成六轮运行,注册用户超2600人,完成课题500余项,已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Advanced Materials、JACS等期刊发表文章,并为部分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界需求提供技术支撑。

  其中,装置解决了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和轴承、深海潜水器、高铁轮毂系统等大型工程部件残余应力和服役性能检测问题,为高性能结构材料的微观探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也是新能源锂电与储氢材料以及半导体芯片等材料检测不可替代的研究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散裂中子源90%以上的装置设备为自主研发并实现国产化,填补了我国脉冲中子应用领域的空白,为材料、生命和能源等科学领域的突破提供了重要手段。

 

 松山湖科学城。

  惠州两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

  当今,我国正迎来“大科学装置的盛世”的时代。大科学装置在提升城市创新能级方面的关键性、基础性作用逐渐显现。大科学装置既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加强粤港澳多城联动、凝聚创新力量的重要平台。

  散裂中子源一期项目性能不断优化升级的同时,东莞还正努力争取一批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在松山湖落地建设;惠州正在加快建设“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两大科学装置;在深圳光明科学城,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等6个第一批大科学装置正在有序推进之中……

  据了解,落户惠州的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已入列国家“十四五”规划,分别为前瞻引领型和应用支撑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计2025~2026年建成投用,届时可集聚国内外约1500名科研人才。

  其中,HIAF项目将建设成为国际上脉冲束流强度最高的重离子加速器装置,2018年12月动工建设,建设周期7年;CiADS将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兆瓦级ADS(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研究装置,项目今年7月30日启动开工,建设周期6年。目前两大装置建设进展顺利。

  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分为装置区、总部区两大部分。总部区位于惠城区河南岸街道河桥片区、惠州学院西南处。据了解,总部区自2019年底开工建设以来顺利推进,今年底前将投入使用。

  一大批科学装置集聚大湾区,为大湾区拥抱国家科技战略提供绝佳机遇。未来,深圳、东莞、惠州等城市的多个大科学装置建成运行,将共同助力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文字 赣深高铁五城党媒联合采访团记者匡湘鄂 李燕文

  图片 赣深高铁五城党媒联合采访团记者朱金赞

编辑: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