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第3!一季度惠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11.4%

原标题:
一季度惠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11.4%,增速居珠三角第3位
百姓“米袋子”“菜篮子”装得满拎得稳

  在近日公布的惠州一季度经济成绩单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3亿元,增长11.4%,较上年同期提高6.1个百分点,增速居珠三角第3位、全省第6位。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农业首先要稳。确保农业稳产增产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是今年农业生产必须完成的底线任务。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充分认识到当前做好“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全局高度和历史维度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持续抓好“九大攻坚”行动,将乡村振兴这项重大战略任务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做好“三农”工作是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守护生态环境底线的屏障。

惠城区汝湖镇一现代农业基地大规模种植蔬菜。惠州日报记者彭红霞 通讯员刘曼瑶 摄

  固本强基

  我市粮食播种面积实现连续3年增长

  3月下旬,惠城区汝湖镇村头村的田里,已经长出一片绿油油的玉米苗;4月中旬,惠阳区良井镇矮光村复耕的撂荒地里,一株株嫩绿的秧苗正在茁壮成长……

  农时不等人。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开年第一天就开始部署春耕备耕工作,确保打好全年农业生产第一仗。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分别到田间地头调研春耕生产,深入一线,围绕扶农惠粮落实、春耕备耕、农资储备等工作进行调研督导,进一步压实责任,切实抓紧抓实粮食生产。

  兑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和涉农保险政策,制定出台《2022年惠州市粮食生产工作方案》《惠州市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行动方案》,强化农资保供、服务指导和宣传引导……惠州多措并举带动农民群众迅速掀起春耕备耕高潮,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博罗县柏塘镇“百里茶乡”乡村振兴示范带。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刘建威 摄

  值得关注的是,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行动,解决的不仅仅是农业生产效益问题,更是守住耕地红线、保住粮食生产命脉的行动。全市去年共完成撂荒耕地复耕面积4.3万亩,其中15亩以上连片撂荒耕地复耕面积3.6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2021年1.649万亩撂荒耕地复耕任务。今年计划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3.56万亩,全面消灭连片15亩以上可复耕撂荒耕地。

  一季度统计显示,惠州有效落实农业生产补贴、农业保险等惠农政策,投入农机具2万台(套),完成抛插秧面积34.2万亩、蔬菜播种45.5万亩。“菜篮子”“果盘子”“肉盘子”供应充足,蔬菜、水果、猪肉、水产品分别增长6.4%、8.7%、19.5%和12.3%,生猪存栏94.5万头,比上年末增长8.2%。


3月22日,2022年龙门县春耕生产暨农业农村工作会召开,在龙门县龙田镇邬村村隆平农场龙门基地,掀起了春耕生产的热潮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汤渝杭 摄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记者了解到,从2019年起,我市粮食播种面积实现连续3年增长,今年全市计划完成粮食生产面积172万亩,较省下达的任务增加2.2万亩。据市农业农村局初步统计,截至4月中旬,全市已落实春耕早稻58.97万亩,比增4.47万亩;玉米10.55万亩,比增2.23万亩,为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奠定了基础。

  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求解乡村振兴之路的根本,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是关系全局的“国之大者”。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继续把粮食生产作为疫情防控稳产保供和保障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确保完成全年粮食种植生产任务,面积和总产量只增不减。


惠州市农科所对凤梨“台农17号”进行实地测产。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刘建威 通讯员杨翠红 汤倩 摄

  产业先行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惠州市坚持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公园等为抓手,强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除了每月领工资外,产品销售有分红,家里土地流转还有租金,总收入比在外打工还要高……在惠城区丝苗米产业园工作的当地村民李伟庭如是说。该产业园以种植优质水稻为主线,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机+科技+互联网”的模式,2020年以合同制带动农户8482户,以合作制带动农户9227户,以其他方式带动农户23280户,带动农户户均增收4903元。

  产业园实施主体与农民建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模式,同时把产业园项目的部分财政补助资金投入折算村集体资产、入股产业化项目并参与分红,让农民在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中分享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


惠城区丝苗米产业园规模化种植场景。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彭红霞 摄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惠州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十三五”期间,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5.63亿元,2015~2020年年均增长3.5%。而2021年,农林牧渔业产值370.43亿元,同比增长12.4%,实现两位数增长。

  工业农业齐头并进,惠州在“三农”领域下了力气和真功夫。今年一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增速居珠三角第3位。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乡村振兴产业学院负责人梁乃锋副教授认为,一季度惠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居珠三角前列,充分显示了我市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重任务下,扎实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展现了我市农业产业的活力和韧性。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一方面,惠州将继续大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立足传统、特色产业,发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优势,推动有条件的镇实现“一镇一园”;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创建。

  产业振兴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去年,全市选取了惠城汝湖、惠阳良井、惠东白盆珠、博罗柏塘、龙门龙田等5个中心镇开展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创建工作。“把圩镇建设成‘乡村的经济中心、治理中心、服务中心’。”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创建将坚持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导向,在“串珠成链、连点成片”上下功夫,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整合从生产基地、加工、集散中心到休闲旅游的各功能点,形成产业示范带,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2022年1月,惠东县赤岸村村民在岸上开蚝。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杨建业 摄

  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惠州将按照“美线强点、连点成片、以片带面”的总体要求,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

  “巩固提升环罗浮山等13条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新增启动建设10条示范带。”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将通过示范带把资源禀赋优越、产业基础较好的乡村串联起来,带动基础薄弱的乡村共同发展,同时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民共享乡村振兴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博罗县龙溪街道结窝村,除了干净整洁的沥青村道外,点缀其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法治知识、经典故事等宣传栏、壁画,让人印象深刻。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汤渝杭 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人来说是重大机遇,也给农村和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惠州市鹏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平天认为,农业企业在更加注重和保障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同时,要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光靠一产容易陷入“看天吃饭”,他带领单一型蛋品生产销售企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二产研发烘焙类加工产品,三产发展文旅结合项目,既扩展了企业产业链,又能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腹地,惠州土地等自然生态资源禀赋优势明显,发展现代农业资源条件得天独厚。”梁乃锋认为,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高质量发展,应该在稳住农业种植基本盘的基础上,重点实现农业发展三个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农业种植向三产融合转变,从农业发展向乡村振兴转变。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