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上塘街:名人故居聚集地 浓缩版“老县城”

  提及惠州惠城区桥东上塘街,人们首先想起的是开展“秘密大营救”的东湖旅店。鲜为人知的是,这条数百米的居民街,还隐藏着众多有着精彩故事的老宅:知名教育家李望山的故居、黄埔军校筹办人之一林振雄的故居、曾任粤军少将师长的杨启明故居、还有曾经包揽东江水运的“巨无霸”何氏家族……

  上塘街是古代归善县城悠久历史的“缩影”。作为千年水城,桥东是归善县城所在地,昔日遍地洼地湖塘。水文化在此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痕迹:因水而兴,上塘街商贾云集,商铺遍布;以水为患,古宅防水术精湛。

  近年来,随着水东街、东湖旅店的修缮改造开放,上塘街逐渐受到关注。然而,散落的名人故居面临着无人居住、无人看管、年久失修而破败严重等历史难题,亟待关注。


上塘街43号苏式风格楼房的故事鲜为人知 周婷婷 摄

  水文化影响深远 古宅防水“内藏玄机”

  沿上塘街步行,两旁树木繁多,房屋老旧、商铺林立,不少居民闲坐门前乘凉,街巷清幽宁静。看似与寻常市井街巷无异,然而深入其中,从遍布的清代古宅、民国旧式洋楼、苏式风格楼房等建筑,可一窥上塘街往昔繁荣。

  “上塘街乃至整个桥东的兴盛都离不开水。”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民间艺术家刘汉新介绍,水文化直接影响了桥东人民,从建筑史到生活习惯,基本贯穿了整个桥东历史。至今,在桥东随处可见水东街、塔仔湖路、铁炉湖市场、上下板塘、东湖社区等与水相关的地名。

  追溯历史,得从隋代设立归善县衙说起。桥东是归善县城所在地,东江与西枝江夹流而过。“无水不东流”,东江和西枝江却是两条由东往西流的“逆水”。南汉时期,两江合江处兴建起一座水东庙。宋代诗人唐庚云:“北望西江之东,林木之间,夜夜有灯煴然,里人云此水东灵庙也。”由此可知,自南汉以来此地已被视为“逆水福地”,人口越来越密集。

  桥东地势低洼,遍布水沟、湖塘。直到北宋年间,惠州太守钱酥修路,将这些洼地填平拉直筑成路,方便府县两城交通。清代中后期,惠州成为通商口岸。外地大量货物涌进惠州,粤东货物也集中到惠州销往各地,当地商业日益繁荣壮大,水东街成为东江流域商品集散地,盛极一时。


上塘街东湖旅店成为惠州红色教育热门打卡点 周婷婷 摄

  紧连着水东街,上塘街商贾云集,形成了前店后住或前店后厂的建筑格局。上塘街25号李宅呈竹筒长条形,另一个门则设在水东街。“这是为了满足商人需求,将有限的铺面尽量往深发展以增加面积,既可住人,又可做店铺、仓库,”刘汉新介绍。

  因水而兴的同时,上塘街也以水为患。由于地势低洼,当地经常遭到水浸,老百姓也有应对之策。“大户人家建房时,非常注重防水。”在上塘街63号何家祖屋内,刘汉新指着大门两侧的木板楼梯说,这可通往阁楼。阁楼,就是当地人家常说的“走水楼”。此外,还设有“走水窗”,用可转动的木板来当做窗门。“大雨来袭时,便举家搬往走水楼。遇到洪灾,也可以从走水窗逃生。”

  水患已成为过去,但上塘街仍有一座建筑见证着历史,位于上塘街43号,这座苏式风格的楼房建筑外观气势磅礴。这是1959年惠州特大洪灾时,为安置灾民在原梁氏大屋旧址上所修建的。当时,惠州多地都修建了苏式楼房,但目前仅存上塘街这一座。记者走进屋内,发现通往二楼的木地板经过多次修补,踩上去吱吱作响。房屋已破败不堪,现租给外地人。楼房墙上仅挂着“惠州历史建筑”牌子,没有其他更多的介绍,这一段历史几乎被湮没。


林振雄故居位于小巷内,墙上挂着林振雄的简介故事 周婷婷 摄

  名人故居聚集处 外观恢弘风格独特

  上塘街不仅商业兴旺,文化底蕴也颇厚重,居住着不少大户人家,涌现出了众多惠州近现代政治、经济、文教等领域名人。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首推何氏家族。据何家后人何志成介绍,何氏家族依靠在香港经营东江土特产等,资产最高时达140万两白银,在惠州富甲一方。在陆路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货物很大部分是靠水运。何氏家族掌控着惠州的水运市场,是当时的水运“巨无霸”。


李宅内挂着李望山的照片 林志华 摄

  如今,何氏在桥东有四座大宅,其中三座位于上塘街。从外观看,何氏房屋都较气派。据说,鼎盛时每座房屋面积达到数百乃至上千平方米。现今,大宅内部昆甸木大门、精美木窗花、木雕装饰等细节都能显示出这个家族的富有。

  上塘街70号的东湖旅店是近年来惠州红色教育热门打卡点。这座三层青砖楼房默默矗立,在闹市中诉说过往。70多年前,这里是香港秘密大营救的“地下交通站”——惠州接送站,100多位爱国人士和文化名人就是在它的庇护下成功脱险的,它是这段惊心动魄历史的见证者。

  距离东湖旅店50米不到,就是杨启明故居。杨启明是粤军少将师长,后弃军从商,建立惠州第一间发电厂和东明电力公司。其故居是一栋三层的旧式洋楼,青砖灰瓦,外立面看起来依然完好恢弘,有着民国时代的烙印。


林宅内,悬挂着林振雄肖像 林志华 摄

  据介绍,杨宅修建于1948年,占地面积17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40多平方米,基本上还保持原来的材质。通往楼上的木板楼梯,由于行走的人多了,楼梯面的木板已经凹进一层。精致的楼梯扶手基本上没有损坏,楼梯的扶手立柱为典型的欧式风格,内部装饰充满着浓浓的民国风格。

  位于上塘街一巷3号的林振雄故居,同样充满民国风格。路边还挂有一块木制的指示牌——林振雄故居。沿着指示牌走,眼前是一条铺着麻石条的市井小巷,小巷狭窄,只能容纳两人并排。故居大门边,挂有一块写着林振雄简介的牌匾:林振雄(1888年—1964年),惠州上塘街人,1908年—1915年留学日本,参加了同盟会……

  这座民国风格的房屋,墙基有一部分的青砖墙,又带有清代的风格。墙角是用打磨过的青砖砌成,墙基和大门的门槛,都是由青石条构成。在二楼,还有两扇民国时期风格的木门窗。走访当天,林振雄的孙女林丹玉向记者介绍,林振雄的故居,原本是一座清代的青砖大宅院,后被日军轰炸过,整座房屋基本上都被炸毁,只残留着一些墙壁和地面。目前这座房屋,是在废墟上重建的,还保留了一些原本房屋的东西,如残留的青砖墙和青石板墙基和门槛等。


何氏大宅之一,房屋大门气派,何氏家族曾富甲一方 林志华 摄

  在二楼的杂物间,摆放原来的一张梳妆台和一个残破的洗脸盆架。林丹玉说,这张梳妆台可能是其奶奶(林振雄的妻子)使用的,梳妆台基本保持完好;脸盆架有可能是林振雄使用的,损坏比较厉害,架子上的镜子已无影无踪。


杨宅仍气派依旧,整栋楼由青砖砌成 林志华 摄

  承载“老桥东”记忆 如今历史建筑破败

  自古,上塘街商业繁荣,商贾云集,随之兴起了旅店、饭店行业,直到上世纪80年代都很兴旺。当地老居民们还记得,路口周边遍布旅店,如向群、群众旅店知名度较高,专门供外地商人居住。

  人多的地方,自然少不了茶楼酒楼。在上塘街,有着太白、金星等酒楼,大多是中西结合的双层建筑。刘汉新介绍,往往天没亮,老惠州人就拎着鸟笼,坐在固定的老位置,搭配“一盅两件”,开启新的一天。这里也成了信息交流中心,或聊着家长里短,或聊着生意,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


李宅贯穿水东街和上塘街 林志华 摄

  上塘街的娱乐行业同样比较发达。现位于十字路口旁的国立大厦以前是著名的声华戏院。这座戏院可容纳近千观众,经常有省港澳粤剧大佬倌(名演员)演出,各地粤剧团纷至沓来,演出场面非常火爆,戏票很快售罄。其原因除戏院环境好外,更主要的是常有一流的粤剧艺人到此献艺,包括马师曾、红线女、曾三多、古耳风等名人。声华戏院还可以上演大戏及放映有声电影,是惠州第一间有声电影院,后改建为东江电影院。

  随着时间推移,这条充满着历史回忆的老街,目前道路狭窄、交通拥堵、人口密集、停车位不足,面临发展的瓶颈。


上塘街清幽宁静,生活节奏缓慢 周婷婷 摄

  与此同时,上塘街历史建筑历经风雨,也面临困境。日前,记者走访多处历史建筑,发现瓦面漏水、房屋部分坍塌、乱搭乱建等共性问题。何氏后人何定康说,目前何家大屋内居住着6户人家,屋顶出现严重破损,每逢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日常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挂牌后,古屋的修缮更加难了!”何定康无奈地说道。

  何宅只是上塘街众多历史建筑的缩影。刘汉新认为,很多挂牌的历史建筑,经历千百年的风雨,建筑本身已经很脆弱。再加之,产权关系复杂不明且维修成本高,导致很多历史建筑无法得到真正的修复保护,只能自生自灭。“要真正保护好历史建筑,就应该要在挂牌的同时进行修复。”刘汉新说,这才是真正给历史建筑加了一层“保护牌”,而且,惠州文化资源的保护需要全民参与,共同树立保护意识。


上塘街是惠州有名的居民街 周婷婷 摄

  策划/统筹 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编辑:海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