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碑学开山鼻祖!惠州正在筹划建设伊秉绶展览馆

  原标题:

  贤太守崇文重教 建书院惠及后人

  惠州正在筹划建设伊秉绶展览馆,展现这位惠州知府倡导风雅、弘扬学术的风采

  【编者按】

  近期,清代书法家伊秉绶所书“长生长乐之居”隶书大字横幅以2875万元成交,刷新了其个人作品的拍卖纪录。作为著名的书法大家,近年来伊秉绶的作品在书画市场上屡受追捧。然而,很多惠州人还不知道,伊秉绶与惠州关系密切。在任惠州知府期间,他复建书院、倡导风雅、弘扬学术,对惠州文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惠州人欠伊秉绶一座纪念祠。”“要讲好伊秉绶与惠州的故事。”此前,相关专家在羊城晚报《惠州文脉》提议,设立伊秉绶等丰湖书院名人展堂,宣讲名人故事。如今,这些呼吁有望得到回应。近日,惠州市惠城区委书记曹洪彬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透露,正在筹划建设伊秉绶展览馆。 (李海婵)

  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福建汀州人,故又称为“伊汀州”。伊秉绶任惠州知府期间,尤重教兴文,倡率躬行,多有建树,影响深远。清代名士宋湘有感于伊秉绶对振兴惠州人文的杰出贡献,曾撰书一联悬于丰湖书院大堂予以颂扬:“万间广厦庇来新,问秀才老屋深灯,他日几逢贤太守;百顷平湖游者众,看后学洙情沂思,有人重起古循州。”


伊秉绶重建了丰湖书院,院内“敦重”石碑引人关注,其雕像现存于惠州市博物馆

  师从刘墉 为清代碑学的开山鼻祖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伊秉绶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父亲伊朝栋为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官至光禄寺卿,著有《南窗丛记》《赐砚斋诗钞》等。

  伊秉绶幼禀庭训,承传家学,聪敏勤奋,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及第,授官刑部主事,先后任惠州、扬州知府,“廉吏善政”,卓然有声,《清史稿》有传。伊秉绶少时曾从同乡名儒阴承方游,为学讲求立心行己;出仕后受到大学士朱珪的赏识,亦为纪晓岚所器重,纪晓岚曾延聘他为自己的孙儿课教。

  伊秉绶又从刘墉学书,是一位书法大家,四体皆能,尤以隶书独步当世,“愈大愈见其佳,有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为清代碑学的开山鼻祖。诗则有《留春草堂诗钞》七卷行世,多为寓惠期间作品。洪亮吉《北江诗话》评其诗如“贞元朝士,时务关心”;居粤之作,“多峭厉之词”。可以说,伊秉绶在当时中国文坛,是一位星光耀眼的一流人物。


东坡纪念馆内,伊秉绶将苏东坡书房匾额“思无邪斋”摹刻上石,现仅存“邪”“斋”两块碑刻

  仰慕苏轼 重修东坡祠作文酒之会

  嘉庆四年(1799年),伊秉绶任惠州知府,“问民疾苦,裁汰陋规,行法不避豪右。故练刑名,大吏屡以重狱委之,多所矜恤”。在他主政期间,惠州经济得到极大发展,耕地面积在广东全省仅次于广州和肇庆,储粮达全省六分之一,盐业、采矿、蚕桑诸业皆盛。伊秉绶造福百姓,一时政声卓然,是当时有名的清官能吏。

  伊秉绶治惠“政绩”突出,“文绩”更是影响深远。惠州曾是苏东坡被贬之地,他仰慕苏东坡,便在白鹤峰重修东坡祠,在每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招宋湘诸名士设祀堂中,赋诗饮酒”,并在墨沼中掘得东坡墨砚后,发起诗歌唱和活动,并重修朝云墓。这项面向全国的征诗征文活动,参与者除伊秉绶、宋湘二人外,还有翁方纲、赵希璜、吴锡麒、乐钧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诗人、文章大家,惠州一时间成了全国文化人关注的人文亮点。

  伊秉绶还在准提阁建无碍山房,政余之暇与宾客门生、地方俊彦在那里作文酒之会。“准提阁迥孤云上,倚醉分题忘主宾”,他的诗句真实记录了当年与会者坐列无序、融洽无间的情景。如此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了宽松活跃的文化氛围,使沉寂多年的惠州文坛重现蓬勃生机,推动了文艺创作的发展。


惠州市博物馆内,“敦重”拓本保存完好,字迹清晰

  倡办教育 重建丰湖书院影响深远

  重建丰湖书院,是伊秉绶在任期间最大的善政。在此之前,建于永福寺侧的惠阳书院“就圮者十余岁,绅士屡请重建,以费巨不果”。惠州府十属生员每年赴府学岁考,皆因惠阳书院堂舍鄙陋不堪而难以安身。

  伊秉绶出任惠州知府,十属绅缙乃集议再请。伊秉绶闻之称善,欣然许诺,遂选址丰湖黄塘寺之北,即祝圣院旧址规划重建。为筹集资金,伊秉绶“发簿十属签题”募捐,各县缙绅纷纷响应。嘉庆六年(1801年)冬,占地百亩、设施齐全的书院竣工,伊秉绶将其命名为“丰湖书院”。

  丰湖书院三面环水,讲堂居中,堂前为大庭,左右前后皆为生员居舍。在讲堂北面稍高处建一堂四室共五间,为掌教者居室。伊秉绶延聘宋湘为首任山长,宋湘亲自书撰楹联悬于门前:“结庐绿绕青来处;得句花香鸟语中。”又为书院二门额榜书“丰湖书院”四大字,并配以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自此,荒废多年的丰湖书院逐渐成为东江最高学府,培育了大量的地方文人,开创鼎盛时代。

  后伊秉绶因与其直属长官、觉罗吉庆争执,以失察教匪罪论处。巧遇新任总督倭什布巡视惠州,惠州数千士民奔走总督门下诉其冤,新总督也深知前任总督觉罗吉庆“居官廉而察吏疏”,将伊秉绶论戍有欠公道,遂奏于朝。朝廷闻奏,免伊秉绶罪,官复原职,改授扬州知府。

  伊秉绶任扬州知府期间,亦像在惠州一样赈济穷苦百姓,严治奸霸扰民者;除剧盗,修水利,保护和发展扬州地方历史文化,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嘉庆十三年(1808年),伊秉绶丁父忧回乡尽孝,居家八年,嘉庆二十年(1815年)进京,道经扬州病逝。伊秉绶逝世后,扬州百姓为纪念他,将他祀于“四贤祠”,与北宋欧阳修、苏东坡及清初王士祯一起配食。


西湖景区,伊秉绶为王朝云题刻的墓志铭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马勇 陈骁鹏

  文/何志成 图/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通讯员 王小虎

  伊秉绶在惠遗迹一览

  文/ 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通讯员 王小虎

  作为著名的廉吏和书法家,伊秉绶极大地促进了惠州文教发展。如今,历经了两百余年风雨,惠州是否留有伊秉绶的遗迹?近日,记者实地走访多地,发现伊秉绶在惠州踪迹丰富,留下了众多匾额和碑铭石刻。这些珍贵的书法作品极大地丰富了西湖乃至惠州的人文景观。

  丰湖书院

  八月骄阳似火,丰湖书院正进行升级改造,施工现场如火如荼。远远望去,一块刻着“敦重”的石碑屹立于正中央,仔细看发现“重”字的撇少了一半。“这并非损坏了。”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伊秉绶的墨宝,石刻是按照其历史原貌复刻而来的。

  据《丰湖书院记》记载,丰湖书院在清代重建时,伊秉绶为书院头门撰书楹联:“学焉得其性之所近;览者将有感于斯文。”又于门厅大书“敦重”二字,并作跋语:“人需厚重也。重则威仪整,学问固。所以语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是之谓乎。余故于厅内题‘敦重’二字以铭之。”

  嘉庆十六年(1811年)秋,伊秉绶重访丰湖书院时,见到书院内设有奉供自己的祠堂,便令撤去。因此,这石碑是丰湖书院中找到的与伊秉绶本人最为密切的痕迹。值得一提的是,伊秉绶当年为丰湖书院题的“敦重”二字,如今也成为惠州学院校训的重要内容,成就了惠州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惠州市博物馆

  在惠州市博物馆三楼,还存放着伊秉绶为丰湖书院题刻的“敦重”拓本,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可辨。博物馆还伫立着伊秉绶的雕像,供游人参观瞻仰。

 
惠州市博物馆存放着伊秉绶为丰湖书院题刻的“敦重”拓本,悬挂着伊秉绶与宋湘的人物介绍

  东坡纪念馆

  伊秉绶崇敬苏东坡,曾重修东坡祠。一批东坡祠的诗碑石刻留存至今,如“德有邻堂”“思无邪斋”等,也都离不开伊秉绶的摹刻,才让世人得以一窥东坡原书法的风采。

  惠州东坡纪念馆坐落于东坡祠景区,记者看到,在纪念馆负一楼展示区,可见“德有邻堂”四字分刻在四块石头上,字迹清晰,保存完好。据说,“德有邻堂”的牌匾原为木制,清嘉庆六年(1801年),伊秉绶将其摹刻上石。伊在跋中说:“苏文忠公以宋绍圣三年营新居于白鹤峰,书此额流传至今,虑其朽也,摹勒上石。”到嘉庆年间,东坡所书之匾仍在,而今却不知去向。伊秉绶摹刻后,将其嵌在白鹤峰东坡祠的墙壁上,后张友仁将其收藏在中山公园内的丰湖图书馆,现陈列于东坡纪念馆内。

  “思无邪斋”也是苏东坡在白鹤峰故居中书房的匾额。清嘉庆六年,伊秉绶摹刻上石,字为楷体,分别刻在四块石碑上,每块高63厘米、宽63厘米、厚7厘米。原嵌在白鹤峰东坡祠的墙壁上,后被毁,如今仅存“邪”“斋”两块碑刻。

  伊秉绶在重修东坡祠时,还发生了一个故事。他曾意外地从墨池里发现苏东坡珍爱的“德有邻堂”端砚。后来伊秉绶把此砚带回宁化老家,并把书斋命名为“赐砚斋”。现在,此砚珍藏于宁化县博物馆,为国家二级文物。


重建丰湖书院是伊秉绶在惠最大的善政,影响深远

  可开设情景小剧场

  文/ 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通讯员 王小虎

  惠州筹划建设伊秉绶展览馆的消息一出,让众多专家学者备感欣慰。此前,惠州学院政法学院历史系主任、副教授包国滔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惠州要讲好伊秉绶的故事,延续伊秉绶教育理念,推动惠州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相比于走马观花逛建筑,观看模拟课堂的演出更能让游客感受本地文化。”包国滔建议,应在丰湖书院内开设小情景剧场,实景上演诵读古诗文、静心写字,又或是学生顽皮受夫子惩戒等古时教学场景,吸引游客驻足观看,感受惠州古时教学氛围。

  事实上,惠州历史上贤明命官众多,除了伊秉绶之外,还有“以令率人,不若身先而使其从之”的陈尧佐,后来官居宰相仍不遗余力地推介惠州;“以我为州,非以州奉我”的陈偁,经画惠州西湖使之成为名胜; “瘠一身以肥邦”的刘克刚,兴建丰湖书院,振兴地方人文;又如重修惠州府城墙保障惠城平安的江国霖等等。岭东文史研究所所长吴定球认为,他们良好的道德风范和施政经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对惠州文化教育的贡献将被永远铭记。因此,惠州应深入开发整理文化名人资源,将惠州历史文化名人留下的诸多历史遗存串珠成链,助力惠州文化强市建设。

  

编辑:海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