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非凡十年】惠州市科技局:科技赋能发展 创新引领未来

原标题:

  惠州市科技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深度融深融湾行动见成效

  科技赋能发展 创新引领未来

  创新引领,拾级而上;十年芳华,精彩蝶变。

  惠州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快速增长,创新竞争力显著增强,一份骄人成绩单更具说服力:2021年我市全社会研发费投入同比上年增长超30%;全市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43家,累计孵化企业超1783家,孵化高企超200家;省重点实验室7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3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9家、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总量达229家;2021年首次实现单年度高企申报数超过1000家,累计高企数量增至209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62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惠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科技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深度融深融湾行动,着力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条,为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我市创新赛事成果转化效果显著,“以赛代训、以赛促融”发展机制逐步成熟。

  党建引领 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将党旗插在项目一线,将服务带到企业一线。去年6月30日,市科技局与市发展改革局共同成立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和先进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简称“东江实验室”)项目联合党委,指派一名党组成员担任党内职务,负责推进重大项目进展。

  近年来,市科技局注重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以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发展,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开展模范机关创建活动,在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上,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为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贡献科技力量。2021年,市科技局机关党支部获评市直属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

  据了解,市科技局现设1个党组、1个党总支部、4个党支部,共有64名党员。广大党员干部勇于在疫情防控、大项目建设等急难险重一线当先锋作表率,彰显科技力量科技担当。特别是今年以来,该局除了向共建单位荷乡社区赠送疫情防控物资、宣传资料一批外,还先后组织10批党员干部共60多人次下沉小金口、水口、龙丰、桥东街道社区协助开展核酸检测等疫情防控工作。

  同时,坚持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市科技局党组牢固树立中心意识、大局意识,准确把握机关党建的职责定位,坚持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紧紧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发挥好协助、监督和保障作用。党建与业务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使机关党员更加有为、机关党组织更加有力、机关党建工作更加出色。市科技局还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先后开展了惠企专家行、科技网上行、创新科技金融、科普惠民系列活动等“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

  在对标一流抓制度,强化模范机关创建中,市科技局通过搭建党建创新载体,推动科技创新不断走深走实。例如,市科技局机关支部、建行惠州市分行客户部支部、中行惠州分行、邮储行惠州市分行开展党建共建与交流活动,以聚焦“党建引领 提升机关服务效能”为主题,创新搭建解决业务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的党建载体;与市工信局联动,在科技园区推动园区党支部和非公党组织共建联合党委,将党旗插在项目一线,将服务带到企业一线,加快培育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接下来,市科技局将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引领推动作用,实现党建带业务。落实党支部组织生活通知单制度,把党建工作的组织资源、组织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推动工作发展的动力,促进科技项目的实施,做到党组织建设与科技业务同步展开,支部工作与科技项目同步实施,党建成效与科技成果同步转化,达到党建工作成效和科技创新成果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目的。

  

东江实验室总部区正在加紧建设中

  创新平台 平台载体加快建设 创新要素加速聚集

  2021年11月,市德赛西威智能交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市科近离子膜材料研究院、市新一代工业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惠州视维新技术有限公司4家单位被认定为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至此,我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到13家,新认定数全省排名第三。

  近年来,我市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谋划建设省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创新要素加速聚集,成效显著。

  ——东江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实验室已引进12个高水平科研团队约400名科研人员,其中9个科研团队约100余名科研人员入驻潼湖园区,建立实验室平台8个,科研团队累计获省级基础与应用基础科研项目立项8项,参与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推动开展12项关键技术攻关,“超重核素合成及新方法研究”项目获得2021年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立项。

  ——创新平台建设扎实推进。2021年,我市新认定2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209家;新增2家省重点实验室,总数达7家;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总量达229家,比5年前增长近2倍。2021年仲恺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排名提升至第32位,大力推动7个千亿级工业园区创建省级高新区。今年6月惠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成功获批成为我市第一个省级高新区,惠州(龙门)产业转移工业园、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也已启动省级高新区申报工作。

  ——科技孵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全市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43家,众创空间32家,科技企业加速器3家,累计孵化企业超1783家,孵化高企超200家。2021年,惠州市城市职业学院成为全省首家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的高等职业院校;华科东江新能园获批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实现我市“零”的突破;首次在深圳建设“惠深创新中心”,探索异地孵化器运营模式。

  接下来,市科技局将继续深度融深融湾,建设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参与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在抓好东江实验室建设的同时,积极谋划建设以科研、教育为主导的河桥科教城和集科研、生产于一体的稔平半岛能源科技岛,并争取纳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协同发展区。

  同时,主动承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资源外溢,加快推进深圳异地孵化器(惠深创新中心)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广深优势创新资源引入惠州的节点平台。引导企业在惠设立研发机构,引进大湾区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在我市共建研究机构。引导龙头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与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校地合作研究院。

  机制创新 创新工作机制,激励企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惠州市盛微电子有限公司的SMT车间,工人们紧盯着设备显示屏,有条不紊地操作着机器,质检员细心地检查着刚下线的产品。该公司主要从事电源管理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多用于手机、智能手表等消费类电子产品,2017年首次评为高新技术企业,前年获评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近年来,我市注重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快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企业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创新主体作用更加凸显。“科技部门为企业服务很及时,也很贴心。”我市不少企业负责人认为,惠州市科技局每年都会举办高企政策分析指导培训会,将政策全面细化,并通过惠州高企服务平台,第一时间发布高企相关政策、金融信贷等信息,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我市把培育引进高企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核心抓手,企业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我市高企首次单年度组织超过1000家企业申报,存量首次突破2000家,总量增至209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单年度组织2000家企业参评,存量达到1862家,持续保持年均20%增速。

  其中,我市上市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均由高企培育产生,全市高企实现了对国家高新技术8大领域、169个技术节点全覆盖,成为“2+1”现代产业领域创新型企业的标杆。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雷曼光电、洲明节能、西顿照明等一批惠州高企研发的高技术产品频频亮相、闪耀赛场,充分体现了我市高企创新能力不断攀升、量质齐升的良好效果。

  去年,我市首次面向“2+1”现代产业探索实施“揭榜挂帅”制度,推动攻克优势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共计8个发榜项目、11个揭榜方案中榜,引导企业投入研发经费达1.8亿元。今年4月,市科技局再次发布征集重点领域“揭榜挂帅”重大科技项目需求,凝练榜单后形成11个“揭榜挂帅”发榜项目,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榜单并组织项目揭榜申报。

  同时,积极探索设立“粤惠联合基金”,支持我市高校、医院、科研机构、企业等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有所突破,我市也成为第5个设立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区域联合基金的城市。

  成果转化 提升服务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一直以来,我市坚持把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支撑能力的关键举措,不断优化政策措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全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达600项,同比增长177.78%;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亿元,同比增长79.73%,其中技术交易额19.01亿元,同比增长74.08%。

  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建立起了“小试+中试+企业孵化+成果推广”四位一体、极具精细化工专业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加速成果转化。2020年,该研究院科研团队成功转化“精密设备特种润滑材料的研制及产业化”项目,从分子水平设计润滑材料,开发机器人减速器润滑脂等产品,助力惠州“智造”。

  产学研对接解决企业难题的成果也在不断扩大。围绕企业技术难题,我市探索开展了市级企业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大力推行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开展“惠企专家行”活动,助推企业、高校、研发机构交流与对接,签约落地项目20多宗,推动仲乃琴、孙松林教授团队两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2017-2018年连续两年成功举办科交会,共达成科技成果意向交易项1428宗,促进了一批高校科研团队及成果落户惠州。

  “通过加快提升科技服务,我市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由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申报的“锂电池激光焊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得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我市还积极推动科技奖励制度落实,启动首届“东江之星”科学技术奖、“医学科技奖”评选活动,探索县域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以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创新赛事成果转化效果显著,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惠州赛区)暨惠州市“天鹅杯”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和中国创新挑战赛(惠州赛区),“以赛代训、以赛促融”发展机制逐步成熟,创新挑战赛促成企业与技术团队达成合作协议近40项,加快实现技术和产业融合。

  环境优化 集聚科技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科技创新离不开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近年来,市科技局通过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包括系统研究制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等环节的系列科技政策,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制定完善科研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信息管理等科研管理政策体系,提高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创新企业、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团队开展科研攻关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氛围。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我市科技人才引育政策也在不断优化,先后组织实施了“天鹅计划”“天鹅惠聚工程”等市级重大人才工程,重点集聚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丰富引才引智渠道,深入实施“惠”聚优才行动,通过设立突出贡献奖激励人才创新创业,树立人才标杆,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参加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国家引才计划等扩宽引才聚才渠道,实现了人才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推进精准引才。

  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离不开科技金融创新不断加强。我市出台了科技金融奖补政策,对科技金融科技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考核优秀的银行机构给予奖励,并与“5+2”银行签署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协议,支持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引导金融机构健全以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指标的融资评价体系,推出“立项贷”“人才贷”“研发贷”等专属创新金融产品,建立完善科技金融创新平台,重点扶持初创型、中早期企业创新创业。

  “激发创新活力,提高管理效能。”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还将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等各环节的创新制度,形成环环衔接、闭环管理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将科技计划布局为科技研发攻关、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四大计划,形成全链条、全要素的科技计划体系。

  接下来,市科技局将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深度融深融湾行动,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发展创新型领军企业,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争创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建设提供强大创新动力。

  数读科创

  ●2021年我市全社会研发费投入同比上年增长超30%

  ●2019年8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授牌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启动建设,成为第三批广东省实验室之一。实验室依托两大科学装置和惠州石化产业优势,聚焦先进核能、化石能源等领域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着力破解能源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打造核科学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

  ●2021年,我市高企首次单年度组织超过1000家企业申报,存量首次突破2000家,总量增至209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单年度组织2000家企业参评,存量达到1862家,持续保持年均20%增速

  ●2021年,我市新认定2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209家;新增2家省重点实验室,总数达7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3家,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总量达229家,比5年前增长近2倍

  ●全市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43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5家)、众创空间31家(国家级10家)、省级大学科技园1家,科技企业加速器3家,累计孵化企业超1783家,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超200家

  ●2021年,全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达600项,同比增长177.78%;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亿元,同比增长79.73%,其中技术交易额19.01亿元,同比增长74.08%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刘豪伟

  通讯员谭立钦

编辑:小丽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