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今年前9月为特殊困难群体发放救助金6.2亿元

原标题:

  我市加强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确保兜牢兜实民生底线

  今年前9月发放救助金6.2亿元

  “家里有困难不要怕,也不要消极对待,我们可以帮您申请救助。”在仲恺高新区,你会经常看到“蓝马甲”走街串巷的场景。这支由46名社工组成的“蓝马甲”队伍,是仲恺高新区社会救助创新工作中的一环,是“政策找人”这一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市加强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目前,全市在册低保对象51379人,特困供养人员8006人,孤儿350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789人,领取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9950人、领取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43096人。我市已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生兜底保障体系。据统计,今年1~9月,我市为特殊困难群体发放中央、省、市、县四级救助资金6.2亿元。

  政策保障

  “夹心层”群体纳入救助圈层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今年惠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再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从去年853元/人·月提高到883元/人·月。

  今年以来,我市重点关注低保边缘家庭,提高社会救助的可及性,切实让“夹心层”纳入救助圈层。低保边缘家庭是指家庭人均月收入在当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倍以下,且不得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的家庭;据统计,目前全市共认定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人口3991人,上述对象经认定后可获得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专项救助。

  为更好地兜牢兜实民生底线,今年9月,市民政局印发《惠州市社会救助工作容错免责实施办法(试行)》,明确了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可容错免责的14种情形,界定不予容错免责的5种情形,坚持容错与纠错并举,营造鼓励干事创业者、保护履职尽责者、宽容改革创新者、鞭挞庸碌无为者的工作氛围。

  精准救助

  线上线下服务力解民忧

  在推进社会救助工作中,我市打造了一支以“勤”为底色的社工专业救助团队,他们用勤劳的脚力、数据的智力、政策的红利,在社区为困难居民解忧。

  为更好地为特殊困难群众提供精准服务,今年我市分片区建成村(居)社工服务点,配备了1547名社工,实现“一村(居)一社工”,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开通80条“双百社工”暖心服务热线,为困难群众提供线上线下心理咨询服务。同时,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向服务对象发放《惠民服务一册通》,提高群众对民政惠民政策的知晓度。同时,我市各县区纷纷创新举措,做到“主动救助,靠前服务”。

  便捷服务

  优化流程缩短救助审批时限

  为提升社会救助时效性,我市持续深化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今年7月以大亚湾区和仲恺高新区为试点,委托乡镇(街道)审核确认低保和特困救助业务,通过优化流程,审批时限从30个工作日缩短到20个工作日。推行“一证一书”办理社会救助,通过省家庭经济核对系统获取申请人信息,救助对象凭一张身份证、填写一张《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授权书》即可提出低保、特困救助等业务申请。

  我市在此基础上,依托“粤省事”平台实现社会救助申请、办理、查询等全流程在线办理。市民政局开通了“惠州民政”微信公众号“粤省事民政专区”功能,与“粤省事”流程链接,民政服务实现“指尖办”。市民吴先生点开“粤省事”微信小程序,在“民政专区”栏目下的“社会救助服务在线办理”模块,足不出户就完成了低保在线申请提交。之后,信息自动流转至其户籍所在街道的社会救助服务窗口办理,不需申请人专门到窗口提交材料,既方便群众办事,又提高便民服务效率。平台上线以来,收到群众线上提交申请82人次,办结率100%。

  惠州日报记者游璇钰 通讯员王韬杰 陆干谋

编辑: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