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办好学校,先要选好校长”!惠州古代掀起三次兴学热潮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记者查阅《惠州文化教育源流》得知,惠州古代掀起三次兴学热潮,曾一度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所瞩目的教育亮点。这对于惠州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或有启示意义。

  当前,越来越多的考古成果展示了东江流域丰富多彩的古国文明。文明是教育的结果,古国文明几乎与中原同步,说明惠州先民的原始教育十分出色。

  在隋朝,惠州官方就兴办学校。《隋书·柳机传》记载:“(柳旦)大业初拜龙川太守,民居山洞,好相攻击;旦为开设学校,大变其风,帝闻而善之。”就是说,当时惠州居民大多山处水行,生产落后,族群间经常械斗。柳旦开设学校,以儒家思想教化居民,移风易俗,受到隋炀帝褒扬。


来源:千图网。

  宋代,惠州出现第一次兴学高潮。入宋后广东有州、县学63所,书院41所,其中广州居第一,惠州居第二,是广东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州县之一。惠州及下属各县除了兴办州、县学外,民办和官民合办的书院也很多,据清光绪《惠州府志》及民国《博罗县志》等所载资料,古惠州于宋代创建的各类书院,有案可稽的不下14所。

  书院的创办者和主讲人,不少是著名的学者,如创办和主讲博罗钩鳌书院的罗从彦,是宋代著名理学家,培育了不少人才。据《惠州府志》不完整记载,宋代惠州中进士者54人,为惠州历代最多,这是惠州文化教育取得进步的重要标志。

  惠州在明代中晚期出现了第二波兴学热潮。据明嘉靖戴璟《广东通志》卷十六记载:嘉靖十四年(1535年)之前,广东八州府书院总数为56间,惠州有14间,占总数的25%,仅次于广州。众多学者都在罗浮聚徒讲学,广东清代学者屈大均指出:“是时湛甘泉(若水)治朱明,方西樵(献夫)治金牛,其后黄泰泉(佐)治泰霞,庞弼唐(嵩)治黄龙,叶絧斋(春及)治石洞,于时讲学之盛,海内莫有过于罗浮者,罗浮遂为道学之山。”惠州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瞩目的教育亮点。

  惠州在清嘉庆年间掀起第三次兴学热潮。散布各乡镇的宗族式的客家书院、山房、书屋应运而生,科举人才表现出家族性和密集型的态势。如,归善多祝蔡氏、镇隆叶氏、和平兴隆徐氏、连平元善颜氏,等等。

  惠州古代这三次兴学热潮带来怎样的思考?惠州文史学者琶洲曾撰文提出,地方文教的生态固然受到诸多复杂因素影响,一方行政长官的识见胸襟和学养才情,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要办好学校,先要选好校长。要创建名校,先要拥有名师。优质师资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另外,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族性的文化积累和传统继承,是明代惠州文化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实习生 黄梓欣

  

编辑:海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