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白马窑:第三次发掘圆满成功,广东现阶段发现的最大古窑群

  原标题:

  揭秘千年瓷脉 见证海丝传奇

  惠东白马窑第三次考古发掘工作完成,将为广东“海丝”研究提供重要证据

  日前,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东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海上丝绸之路等文化资源。作为“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成员之一的惠州,一直在深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价值,持续推进以惠东白马窑址为中心的“海丝”史迹的保护利用工作。

  近日,白马窑址考古发掘工作取得新进展——白马窑址第三次考古发掘圆满完成,这将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至关重要的科学证据,惠州在古代制瓷业和“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也进一步明晰。

  广东现阶段发现的最大古窑群

  白马窑场所属的三官坑窑址坐落于莲花山脉西段西枝江腹地的丘陵谷地之中,窑址位于半山腰处,顺着山势,土黄色的砖石结构一级级向上延伸。由于完成了阶段性研究,这处古窑址上已建造了大棚进行保护。在山林背后,有两处窑址刚完成阶段性发掘。

  走近窑址,可见散落的窑砖、窑渣、匣砵及各类青瓷片,捡起瓷片,上面的花纹依旧清晰可见。惠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钟雪平向记者介绍,花纹主要有菊瓣纹、刻划莲瓣纹、水波纹、如意纹、麒麟过海纹等;器物内底还经常印有“福”“清”“寿”“溪”“公正”“正”“禄”“寿”“通”等款识。“款式简单但技艺精湛。”钟雪平说。

  “根据目前调查结果,白马窑为全省现阶段发现的最大窑址群,涉及大约23平方公里的区域,新发现和复查相关窑址超过20处,生产规模在广东罕见。”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刘长说。

  “白马窑属民窑,有别于由古代官办或者由官方进行管理监督的窑厂,这也导致白马窑在历史文献中鲜见详细记录,其存在及意义一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刘长介绍,三官坑窑址以碗窑山命名,侧面印证了该窑场曾有的繁荣景象,结合科学考证,应处白马窑发展中期,也是产品、技术较为成熟阶段,考古队因此将其作为白马窑标志性窑口开展研究。


白马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第三次发掘圆满成功

  “对窑口遗迹的挖掘,有助于我们获悉白马窑的烧造技术等情况,以便更好研究其发展演变。”刘长说。

  近日,记者从惠州市文广旅体局(市文物局)获悉,海丝史迹点惠州白马窑址考古发掘工作取得新进展——白马窑址第三次考古发掘圆满完成。这也意味着,白马窑将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至关重要的科学证据,惠州在古代制瓷业和“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也进一步明晰。

  20世纪50年代,广东文管会考古专家曾广亿对白马窑址进行调研后,发现在白马山西面,有三个支脉都有生产青釉划花瓷器的古窑窑址。曾广亿随即对白马窑作进一步调查和采集,出土了大量标本,并撰写了考古专题报告,为白马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对白马窑的考古调查一直在延续。


 马窑遗址现场,部分还未脱模的瓷器碎片

  随着调查勘探的深入,发掘了越来越多的古窑口,白马窑的历史地位与价值也正在被学界重新认识。惠州市文广旅体局(惠州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现阶段研究表明,白马窑是广东明代最为重要的仿龙泉青瓷窑场,创烧年代为明代早期,明代中晚期达到兴盛。

  刘长以当地常见的龙窑进行估算:“烧制瓷器时,工匠会将瓷胚放入陶制的匣钵里,然后像蒸笼似的一层层堆叠,最后放进窑室中烧制。一般来说,每间窑室一次大约可以烧造2000件,单个窑炉拥有9个窑室,其单次烧造能力可达1万至2万件,产能相当可观。”

  “白马窑的产品为仿龙泉窑青瓷器,主要采用分室龙窑进行烧制,也发现有部分馒头窑,其产品质量较好,体现了精湛的烧制技术。”刘长说,尤其是2020年至2022年发掘工作清理分室龙窑5座,填补了广东地区明代分室龙窑研究的空白。同时,白马窑址出土的瓷器胎体都很规整,厚薄均匀,说明拉坯的技术较好。

 
还未脱模的瓷器,依稀可见其制造工艺

  “海丝”研究、惠州瓷器史研究重要补充证据

  白马窑兴盛的背后,与地理、资源、市场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明会典》卷百一十三记载,出口的青瓷价格昂贵:“豆青瓷盘,每个一百五十贯,碗每个一百贯,瓶每个一百五十贯。”

  刘长介绍,白马窑大规模仿烧的是龙泉窑瓷器,釉色晶莹如玉,品种多、制作精美,虽然民窑的瓷器价格不及官窑,但是相对来说,作为外销产品,其价格还是可观的,利润很高。

  另一方面,白马山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和便捷水运交通,为瓷器烧造提供了先决条件。考古工作者对附近矿脉分析发现,当地瓷土蕴藏量很大,这是制作瓷器的必要原材料;同时,当地有着大量的木材和水资源,是淘洗、练泥、烧造等瓷器制作过程必需的消耗品。

  “白马窑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证实了惠州在明朝时期,是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刘长指出。白马窑的碗心戳印比较有特点,既有吉语外,亦有商号或儒学用语的戳印,除了证明这里制瓷技术较为标准成熟外,也说明其是应国内外市场需求而兴起的商品经济模式。刘长分析,产自白马窑的青瓷遗物,现存惠州、广州、香港等地的官署、衙署、居址和墓葬之中均有发现,也见于东南亚等地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代海外贸易中,参与贸易的货物之中有白马窑的产品。


出土的白马窑底部刻有“福”字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惠州市十分注重开展白马窑址群的考古基础工作。2019年至今,惠州市文广旅体局(市文物局)、惠东县政府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三次在三官坑窑址持续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清理分室龙窑5座、制瓷作坊1处,出土文物标本约3000件,瓷片30000余枚,对于重新认识惠州白马窑址群和推动研究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如此,惠州的瓷器史也可以进一步明晰。”惠州市文广旅体局(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惠州古代制瓷业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惠州东江北岸东西近百公里的惠阳平原已形成以陶瓷为纽带的贸易交往圈。博罗园洲梅花墩窑址曾发掘清理一座15米长的龙窑,是迄今为止广东发现最早的龙窑。这意味着约于2500年前,惠州的先人就迈入了亦称“釉陶”的原始青瓷器制作时代。博罗龙溪镇银岗村发现的4座龙窑,是春秋战国时期岭南较为罕见的大型古窑。

  北宋时期,位于惠州东平窑头村的东平窑,与广州西村窑及潮州笔架山窑并称为“广东三大民窑”,东平窑的产品也大量外销。“白马窑作为广东明代最为重要的仿龙泉青瓷窑场,其生产工艺先进,产量巨大,在我国明代海外陶瓷贸易体系中更是独占鳌头。”该负责人说。因此,对白马窑进一步的考察挖掘,将使它们与北宋东平窑等惠州窑址一起,再现古代惠州发达的制瓷业,不仅能对惠州的瓷器文化进行完整的诠释,也可以提升惠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整体知名度。


出土的白马窑底部刻有“福”字

  依托白马窑址群

  建设广东省陶瓷考古标本库房

  “惠州能够跻身海丝申遗城市联盟,从侧面展示了白马窑在海丝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强禄说,通过对白马窑遗址的充分挖掘和价值阐释,能够了解惠州制造业在明清时代广东发展史上的贡献。

  2022年12月23日,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联席会议成功举办。大会一致表决通过,确定惠州为2023年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联席会议举办城市。惠州将以此为契机,讲深、讲透、讲好海丝故事、惠州故事,唤起全社会对海丝史迹保护的关注与支持,让惠州文化合作交流走进国际视野。


白马窑遗址,现场可追溯其制造历史

  惠州市文广旅体局(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惠州将依托白马窑址群的持续性考古工作,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推动广东省陶瓷考古标本库房的建设,目前该项目已纳入“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建成后将是广东全省首个以陶瓷考古标本为主的库房,并将结合标本库房建设惠州区域性明代仿龙泉青瓷窑址研究中心,开展全面、系统、科学、有计划的整理工作,推动建设“海丝”资源多学科研究、展示、利用和构建新型的科研合作平台。

  此外,惠州还将平海所城遗址、练姑山烽火台遗址、田坑烽火台遗址、沙埔烽火台遗址、大星山炮台遗址、盐洲东炮台遗址和盐洲西炮台遗址等海防文化遗迹串珠成链,构建海洋文化遗产游径系统,使人们对惠州“海丝”文化有连续感知,以提升惠州“海丝”文化的整体知名度。

  策划统筹/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林海生 通讯员 王小虎 朱奕凡

  部分在惠州发掘的古窑口

  梅花墩窑址

  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园洲镇田头村(梅花墩),为春秋时期的窑址,1991年由广东省考古所组织挖掘,1993年被列为博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梅花墩窑址出土遗物丰富,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器、动物模型3个类型。同时发现大量刻划符号,是广东同时期文化遗存中罕见的。国家二级文物夔纹陶印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据了解,夔纹陶印模是夔纹陶的印制工具,陶文是先民们精神文明的象征,是专家研究陶瓷工艺发展的重要资料。

  银岗春秋战国窑遗址

  位于博罗县龙溪镇银岗村,占地10万平方米,是广东省迄今发现的一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的陶器制作工场。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发掘4座龙窑,出土了大量陶器、青铜器、铁器,证实是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制陶工场遗址。遗址可以划分为早晚两期:即属于“纹陶类型”遗存的一期和属于“字纹陶类型”遗存的二期。

  出土广东最早的方格纹筒瓦、板瓦,同时出土一批陶拍、陶垫等制陶工具和铜、铁器。在距遗址1公里的罗阳村沙河岸边及水中遗存大量其形制与纹饰与银岗遗址相同的陶器,加上粤东、粤中、粤北的墓葬中出土了银岗窑的产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惠州地区的制陶工业已很发达,陶器大量外销。

  东平窑址

  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桥东街道东平村窑头村,1992年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惠州文物志》记载,此窑烧制年代为北宋初年至元丰年间(960—1085年),窑址于1976年9月底发现,同年10月广东省考古队进行发掘,从窑址中清理采集了瓷器、窑具等各种样式的标本650多件。东平窑址属长条斜坡阶级窑,纠正了以前认为阶级窑是明代以后才出现的说法。

  东平窑地处东江与西枝江之间的盆地,窑址离两江不到1000米,交通方便。在废窑上出土了210.5千克的钱币。又据报道,在南洋群岛也出土了东平窑的产品,证实了东平窑的产品有外销的。

  朱屋村北宋瓷窑遗址

  位于惠城区桥东办事处东平村,出土的瓷器碗心及圈足刻有“十一”“十二”等阳文印记,这些数字是计件符号,表示工匠所完成的生产额(有一说是为了外运时能更多装运,采用套装,所以需加编号)。窑址器物造型及釉色特点与窑头山北宋瓷窑出土的器物相同,当为北宋瓷窑。

  塘角春秋战国窑遗址

  位于博罗县园洲镇田头管理区塘角村,从采集到的陶片、豆釉、罐、碗等器物的纹式、质地、釉色等推断,应为春秋战国时期窑址。

  永平村唐窑

  位于潼湖镇永平村东2公里的石场路边,距东江80米。采集的器物有四耳罐,从其造型及制法看,该窑属唐代遗址。

  三栋瓦窑岭宋窑遗址

  位于惠城区三栋镇官桥乡,因窑址破坏严重,标本无一完整,尚可辨器形。

  飞鹅岭宋代碗窑遗址

  位于在博罗县罗阳镇九村管理区,有3条窑键和3个窑墩。广东省博物馆专家认为窑炉、窑门均在窑键里面,属南宋时期的碗窑址。

  潭村明窑遗址

  位于博罗县龙华镇柳良管理区潭村北的太平山脚下,窑有4座,经鉴定为明代瓦窑。

  白盆珠横江明窑遗址

  位于惠东县白盆珠镇横江三官坑的白马山脚,国家和省考古工作者曾到现场考察,认定属明代窑址。

  安墩黄沙明窑遗址

  位于惠东县安墩镇黄沙小学的后山,1987年,经试掘采集到的文物有瓷片、瓷碗、垫筒、垫饼等器物一批。从明、清至民国初年,都有开窑生产。

  

编辑:海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