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近三年新增建设用地79.7%用于产业项目

  当前,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狠抓重点项目、重大平台建设,正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充足的工业用地保障则是一个重要前提。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提升要素协同配置效率,推动资金、土地、用能等要素优先投向制造业。

  让土地跟着产业项目走,惠州早已在行动。记者从惠州市自然资源局获悉,惠州通过深化土地供应体系改革,精准配置用地要素,不断推动资源要素向产业园区集中,保障产业项目落地,近三年惠州安排使用3.18万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2.53万亩用于工业项目及其配套建设,占比79.7%。今后,我市将进一步统筹好增量和存量的用地,向产业项目倾斜,每年供应工业用地面积1万亩以上。

  强化用地要素保障 好项目应保尽保

  工程车辆来往穿梭,高耸的塔吊频繁升降……近日,在惠城高新区东江湾产业园内,我市智能装备业强企利元亨二期工业园项目正火热建设,主体工程已封顶正加紧内部装修、调试设备,处处都是一派热闹繁忙的施工景象。当前,惠州“3+7”产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产业项目纷至沓来,如何保障产业园区用地,用地指标和用地规模的增多成为关键。

东江湾产业园。

  “惠州提升空间服务保障效率,深化土地供应体系改革,不断推动资源要素向产业园区集中。”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工业项目优先、工业园区优先、拿地即动工优先”原则,精准配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7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及其配套建设,不断强化用地指标要素保障,做到好项目应保尽保。

  据介绍,近三年惠州安排使用3.18万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2.53万亩用于工业项目及其配套建设,占比79.7%。其中,2020年安排使用1.27万亩用于工业项目及其配套建设,占比84.76%;2021年安排使用7000亩用于工业项目及其配套建设,占比74.97%;2022年安排使用5600亩用于工业项目及其配套建设,占比74.49%。

  该负责人介绍,除了用好自有指标外,我市还积极争取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国家和省级先进制造业预支指标,对于惠城区、惠阳区、大亚湾区、仲恺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在5亿元(含)以上且投资强度不低于400万元/亩和地均税收不低于15万元/亩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对于博罗县、惠东县、龙门县固定资产投资额在1亿元(含)以上且投资强度不低于300万元/亩和地均税收不低于15万元/亩的先进制造业项目争取由省指标保障。

中韩产业园。

  在用地规模方面,我市积极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在“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中统筹保障“3+7”产业园区的用地需求。

  据介绍,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该局将“3+7”工业园区范围内183平方公里适宜建设空间全纳入城镇开发边界,其中现状建设用地面积约113平方公里,开发边界内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约70平方公里。优化“3+7”工业园区内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保障园区建设空间更加集中连片。科学划定工业控制线,划设354平方公里用于保障工业项目用地。

  加大收储盘活存量 保障工业用地供给

  作为主攻高附加值的“化尾”产业链的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其与大亚湾石化区一起,肩负着我市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级产业集群的重任。为保障产业园用地需求,惠东通过规划修改、有条件建设区使用方、建设用地规模置换、预留建设用地规模等方式,统筹了17个乡镇的9272.4亩存量建设用地规模腾挪至惠州新材料产业园范围使用,创造全省单次土地利用规划调整面积之最。

  随着产业园区好项目的增多,用地需求明显增多,新增指标供不应求。如何找寻更多增量,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利用效率是一条可行路径。

  

龙门大健康产业园。

  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局紧紧抓住“增存挂钩”政策机遇,把盘活用地“挣取”指标作为强化工业项目要素保障、破解发展瓶颈的核心工作来抓,主动争取资源,努力将“历史包袱”转化成“优势资源”。

  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进一步加快推动工业园区土地连片收储,对3000亩以上的连片收储工业用地给予用地指标奖励并优先安排。对供地后1年内未有实质性动工的、土地开发使用低于50%的工业用地,通过闲置收回、分割转让、分割收储等办法实施盘活,优先用于工业园区项目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为优质企业腾出更多空间。同时,鼓励支持低效、低容积率工业企业“工改工”,建设高标准现代化厂房,支持工业企业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利用率。

  盘活的土地用在了哪儿?记者了解到,为了保障工业用地供给,惠州提出工业用地供应面积占经营性用地比重始终在60%以上。

  该负责人介绍,近三年用于工业的比例远超60%。2020~2022年全市工业用地挂牌出让面积2910.21公顷,占挂牌经营性用地85.73%。今后,我市每年将供应工业用地面积1万亩以上。

  

华南生命健康科技(惠州)产业示范园项目9栋产业大楼落成。

  除了土地收储的创新外,我市还不断优化土地供应机制,严格实行净地出让,推动实施交地即开工,推行多种供地方式,支持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同时落实“3+7”园区区域评估,全面推行“标准地”“带项目”供应方式。

  据了解,为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凡是省确定的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容积率和建筑系数超过国家规定标准40%、投资强度增加10%以上)的工业项目,以农、林、牧、渔业产品初加工为主的工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价》的70%执行。

  文:惠报全媒体记者邱若蓉 通讯员 陈佛良

  图:惠州东江图片社

编辑:小丽